记忆中的“陋室”
——20世纪末的怀旧情结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著有名传千古的《陋室铭》,每每读来令人赞叹不已。也曾把自己的住室戏为“陋室”。自来到XX高校老校区图书馆工作,方认为“陋室”二字应归于它。可它虽“陋”则“名”,为何?此“陋室”却是整个老校区四千多师生员工的第二课堂,是外文、法律、物理等五个系学生的“乐园”;虽“陋”则“乐”,它又是我们近二十个图书馆管理人员创优质服务的场所。不禁自语:“乐”在其中。
装修前,老校区图书馆的简陋是有目共睹的。它没有豪华的大门,只有“XX大学图书馆”七个大字委屈地悬在电子系的大门上;没有楼上楼下;没有现代化的书架;更没有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三千多师生员工仅拥有400多个平方的阅览室,除去“未经允许不得随便入内”的书库和前台“工作台”,仅剩200多个平方的学习间。“骄子”们只得抛却“该顾的许许多多”,“霸占”上自己的一席之地,可这又怎能满足课间操后的“潮涌”?
我们的阅览室是集阅览、借阅、半开架书库于一体的参考室。尽管书库不足500平方,却有藏书15万余册,过刊3万余册,现刊800余种,报纸近200种,还有西文原版书等。前台工作人员三人,则负责现刊、过刊、报纸、参考书的查阅与借阅。每到毕业论文的高峰期,则实行支援“前线”的方针武装第一线,使之能够满足毕业生顺利地查阅资料,及时向“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当听到一声“老师,谢谢你们,我们的答卷里有你们的一半”时,我们还能说什么呢?还有什么能比听到一声“谢谢”而更感欣慰的呢?只有此时,我们才认为这“陋室”已发光发热,我们的付出已得到社会的承认,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我们的“陋室”也在不断地改变它的面貌。在20世纪90年代不知是哪位“设计师”为这“陋室”动了脑筋,在我们阅览室前台“工作台”后面加固了一道乳白色“板墙”。乍看起来,确实使这“陋室”美观了不少,使人顿觉爽心悦目,可谓是“锦上添花”!尽管空间较原来小了一些,但更利于管理和保存“知识宝库”。人们已适应这一变更,因为世界在变,大学在变,我们的“陋室”也在不断地变。在21世纪到来之际,为了适应“延长开放时间”这一新举措,我们原大学图书馆将原来的照明线路全部更换。为了配合校园文明建设,对老校区图书馆进行了整体“包装”,不仅粉刷了墙壁,更换了所有的门窗,而且将书库改建为现代化的集层书架库,使我们的“陋室”更亮堂、更美。使更多的读者在这“美”的环境里变得更聪慧、更美。
让我们和读者一起共创“美的环境”,共谱“陋室赞”,共唱“陋室曲”。是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连孔老先生自曰:“何陋之有?”古人尚能身居陋室高吟《陋室铭》,难道我们还不如祖先?我们也要高歌:斯是“陋室”,唯美独尊。层叠绿荫垂,犹如春风入;谈笑有博士,往来大学士。可以谈人生,阅古今;无丝竹之乱耳,无打闹嘻笑声。一同曰“何陋之有?”况且,我们真的要与“陋室”二字说“拜拜”了。
------------------------ 声东击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