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鄉愁』是余光中所寫下的詩,同樣也是由楊弦演唱的民歌。他是一首充滿了無盡哀愁的民歌,余光中將所有的思鄉情緒除了以詩的形式來表達之外,楊弦更將他思鄉的情懷以曲調的方式詮釋。鄉愁的編曲加上胡琴的聲音讓音樂的曲調走向哀傷的情境,連沒有受過特別音樂訓練的人也可以輕易的聽出來歌中所欲表達的意境。雖然多數民歌都是吉他加上口琴的伴奏,就可以窺見美式的搖滾民謠影響我們的民歌甚深。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