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 国 枭 雄 -曹操 |
(三国中人物众多,我独爱曹操,在此先把若干年前东拼西凑的一篇文字凑合出来表明态度吧。本来奉其为英雄的,怕背负用词不当之骂名,就用了大家都同意的枭雄一词。)
一、引言
曹操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年二十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击灭袁术、袁绍,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以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削平北方割据的大小诸侯,广兴屯田统一了中原地区。使流离失所的人民又重新安定下来,使纷纷扰攘的天下又重新呈现太平的景象,临终之际还不忘交待家中妇女勤习女工,多造丝履。他还是一个才华横溢卓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被之管弦,皆成文章”。他以乱臣贼子的身份出现在历史和文艺作品中,又以一个阴险毒辣的暴君形象出现在戏剧舞台上,连几岁的小孩都知道他是坏蛋,可以“人人得而诛之”。他常引起学术界人士的种种争议。
三国时期是从公元220- 280年,共六十年的历史。但《三国演义》实际是从黄巾起义写起的(184年),开头还追溯到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这样,小说实际上描写了从公元184--280年的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而着重描写的是半个多世纪的魏、蜀、吴三国纷争和兴衰过程。具体内容,是写各路诸侯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到消灭割据势力,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又被消灭的过程,重点描写的是三国之间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既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和兴衰成败的变化过程。《三国演义》是以描写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为主要内容的。而且它所概括的历史生活又超出了特定的三国时期,因而比较真实的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种种特征,其中作为反面人物的曹操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曹操的性格内容比较复杂,而且与作者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本书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的,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鲜明突出。所以,人们注意到的往往就是曹操性格中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极端的利己主义,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文学上的杰出贡献往往被忽略不计,这样的评价对曹操其实是不全面不客观的。下面我们就从曹操的性格、文学艺术成就、军事才能和政治业绩几方面来了解这一代枭雄、叱咤风云的一生。
一、曹操性格的两面性
1虚伪狡诈
《三国演义》中,宽厚仁慈的刘备是虚伪狡诈的曹操的相对立的正面,但远远比不上曹操给人以深刻印象。(当年汉高祖刘邦的形象也总被失败的楚霸王项羽的光芒所笼罩,这好像是历史对刘家的一个讽刺,似乎这汉家历史并不那么光彩。)后世读者对当时谁为皇帝并不关心,曹操所以给人留下“奸雄”印象,主要的并不只在于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更在于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虚伪、损人利己等恶劣品质。
“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其父)。嵩责操。操忽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叔父惊告于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纵。”(《三国演义》第一回)
从这寥寥数语就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善耍诡计,诬叔欺父,长大了更是变本加厉。在第四回里,在曹操出场不久就写他杀吕伯奢,一开篇就使曹操给读者留下极为可憎和可怕的印象。吕伯奢是他父亲的结义兄弟,他因多疑而误杀吕,陈宫谴责他:“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他却回答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使他臭名昭著的人生信条,奠定了他奸诈多疑的本性,就在他临死时,还交待亲信“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挖掘故也。”
第十七回写他围寿春攻打袁术,因军中粮尽,竟借粮官的头来稳定军心。既写出他的奸诈,又写出他的残忍。他对自己手下的谋士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二荀 对他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功不可没,只因劝阻他不要加封魏王,他就大怒,一人服毒自杀,一人忧愤成疾,卧病而死。其他如许田涉猎、杖杀伏皇后、杀杨修、杀祢衡、梦中杀人等情节,都突出地刻画了曹操的阴险奸诈不仁不义,突出的表现了曹操作为一个反面人物的基本特征。
2、智勇果敢
《三国演义》中阴险奸诈只是曹操的一面,完整的曹操还有另一面。他的机智、果断、乐观的精神状态,同样感染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常吃败仗的,使他威名扫地的如第五十八回“曹阿瞒割须弃袍”,赤壁之战的死里逃生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就更别提了。但是却从没有看见曹操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的时候。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统一大业,从没有被失败吓倒过,从来都不言输,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就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曹操的机智果敢在他一出场就表现的淋漓尽致 ,尤其在决定讨伐董卓之时,百官皆犹豫不决,唯独他审时度势,毅然决然。自告奋勇行刺时,又充分体现出随机应变的能力,演出了一场“谋董贼孟德献刀”的好戏。 曹操在战争中的机智果敢在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中有充分体现,在这里就不作详细说明。
二、曹操的文学艺术成就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也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曹操在其中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
(1)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四言诗在曹操手里出现中兴景象,五言诗的创作更是繁荣,最终使这一诗体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190年, ( 东汉末年)各路军阀起兵讨伐董卓,互相争权夺利,致使人民遭受严重灾难,尸骨累累,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就真实再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其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两句,描写真切又有概括力,成为后人常常引用来形容凄苦黑暗现实的名句。《蒿里行》这首诗被钟惺称许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2)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
207年,曹操灭董卓,伐袁术,东征乌桓,准备一统中原。面对苍茫的大海,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写下了《步出夏门行》。第一章《观沧海》使读者通过作品所描绘的浩大的沧海景象,自然地感受到诗人的豪迈气概和阔大的胸怀。此诗是我国诗史上最早一首描写山水的佳作。虽然早在《诗经》的某些篇章中,就有一些写景比较出色的诗句(如《国风· 蒹葭》),但这些描写往往是作为比兴手法出现的,把自然景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篇出现在建安时期,也就是在《观沧海》中开始把大自然作为诗人观照的对象。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不但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像,而且成为中国诗史上写景的名句〔8〕。第四章《龟虽寿》,集中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诗人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终将灭亡,但他并不消极,他要用建功立业来消弭人生短暂这一憾事。这首诗体现出曹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鲜明地反映出建安诗歌慷慨激昂的时代风貌。
(3)反映诗人雄心壮志的代表作
209 年,曹操年满五十四岁,八十万大军在江边整军待发,欲灭东吴,统一天下的大业即将完成(火烧赤壁大败则是后话)。曹操与众将士立于船头,以酒奠江,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取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感慨,吾当做歌,汝等和之。”当即作《短歌行》。此诗是曹操 的代表作之一,反复咏叹作者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全诗跌宕悠远,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情绪,更突出地反映了他深沉博大的思想感情和形象地抒情达意的娴熟技巧。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很象民国时代的军阀混战,而军阀们特别无知,简直是摧残文化的刽子手,这一点东汉时代的诸侯之类也很相近。那“横槊赋诗”一幕,就足以使曹操压倒当时一切人物。诸葛亮也好,周瑜也好,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就算两心相照,携手并进,共同把曹操的战船一把火给烧了,改写了曹操统一大业的计划,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类的诗句,却是一句也做不出来的。 而曹操父子三人,都是为人熟知的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曹操在不同的时间里都有不同的作品诞生,而且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极大的推动了“建安诗风”的影响。
四、曹操的军政才能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有一个善于知人的许劭,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乱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曹操终于如许劭所言,成了一个“奸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他“奸雄”的同时,又生动的展现了他的另一面,即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面,他的“枭雄”的一面。他的雄才大略、军事才能及远见卓识在当时无人能及。
第二十一回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在曹操身上是多少表现出了这一特色的。他确是胸怀大志,以实现天下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并在不少问题上以此作为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
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作者处处将他同那些各怀异心、坚持搞分裂割据的军阀作对比,写他的远见和谋略。第四回,写董卓欺君弄权,王允宴请旧臣商议讨伐,但大家慑于董卓的淫威,毫无办法,“众官皆哭”。这时作者写:“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这人就是曹操。他对那些面对董卓专权而只有哭鼻子的公卿大臣投以轻蔑和嘲笑,并主动提出愿担任谋刺董卓的重任。后来在讨董过程中,盟军内部互相勾心斗角,各谋私利,袁绍身为盟主却按兵不动,不下令乘胜追击董卓,这时小说这样描写曹操:“操曰:‘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定天下,诸公何疑而不进?’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遂自引兵万余,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星夜来赶董卓。”很显然,这时候的曹操,是一个具有讨董卓、平天下的雄心壮志、而高出于群雄之上的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的人物。
在第五回《温酒斩华雄》一节,从他对关羽的态度中,写出他识才、爱才,能打破贵贱出身的偏见,坚持“得功者赏”的正确原则又能从统一大业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袁术听说自告奋勇斩华雄的关羽只不过是刘备手下的一个弓马手,轻蔑拒绝,曹操却能慧眼识英雄,断定他“必有勇略”劝袁术息怒,并亲自为关羽热酒一杯,以壮行色。他不以贵贱论人,而能打破偏见,采取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实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又如第十六回,刘备为吕布所逼,到许昌投靠曹操。手下劝他除掉刘备。曹操非常清楚刘备是将来跟自己争夺天下的劲敌,从他的内心愿望说,他是想杀掉刘备的。但他采纳了谋士郭嘉的意见:“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穷困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而表荐刘备领豫州牧。从这件事,说明曹操在政治上确实察安危之机,能从四海之望、统一天下的长远目标着眼来考虑和处理问题的。这些地方,都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是曹操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开阔的政治胸怀的表现,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将他解释为是出于曹操的奸诈。
官渡之战更是表现了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上的远见。他既能正确地分析形势,又能虚心地听取下属的意见,在战争中注意发扬军事民主,在采取重大的行动之前,总是要召集众将商议,集思广益,听取各种意见,及时地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显得既果断而又稳重。在战斗中能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他渴求贤才,招贤纳士,因而造成“文有谋臣,武有勇将,威镇山东”的胜利局面。他对关羽恩义备至也并非完全出于奸诈,而确有真心爱才一面。第三十回,有这样一个情节:曹操破袁后,在袁绍军营中,发现了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有人劝曹操:“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但他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即将书信焚毁不予追究。这实际上也是曹操能从长远利益出发来处理问题的典型事例,因为当时只是初获胜利,袁氏余党势力仍然比较强大,如果此时整治内部,大肆诛杀,必然动摇军心,不利于将来更图大事。这恰恰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明智和胸怀。如此胸襟,连现代某些政治家也未必能够做到,如果将也说成是曹操的虚伪和玩弄权术,只能说是出于偏见。
五、非“英雄”的曹操
每一部小说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三国演义》的观点立场很明显,拥谁反谁,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很明确:天下者汉家之天下也,汉家即使不行,皇帝也该由姓刘的作。别姓人不能问鼎,姓刘的是正统,别姓是篡窃。那就把反派人物曹操和几个正派人物作一点小小的比较:
曹操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就先比刘备。就《三国演义》说,看不出刘备有哪方面足以与曹操并论的。刘备称帝之前早就想作皇帝,两个儿子,一名封,一名禅,合之为封禅,可见他念念不忘此事。曹操却未见想做皇帝之意。其次曹操复萌过刘备,又复萌关羽,虽地位使然,然识英雄于未遇时,或成人之美,亦非易事,刘备就连曹操于己显时也未必知他是天下英雄。再则曹操是实干家,曾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类事刘备什么也没干,他只是在用眼泪邀买人心。末了曹操是大军事家,刘备却未见有何军事才能,最后一意孤行,兴兵伐吴,连武将子龙都尖锐地指出:“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而他最终败亡于军事,使辛辛苦苦创下的一点家底毁于七百里大火之中,徒留诸葛拍案叫苦“汉朝器术尽矣。”
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周瑜之手。以周瑜比曹操如何?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之势不两生,他的爱才方法就是“杀”,只要把天才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非池中之物”,顶好把刘备杀了,至少羁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眼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曹操说他与刘备是并世英雄,说的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当时刘备是瓮中之鳖。既然同是英雄,就当惺惺相惜,与其共存,驰骋沙场,决胜千里。若以阴谋诡计或一时机缘毁坏英雄,这事本身就不是英雄所为。被称之为“奸雄”的曹操还有豁达大度之事,均非周瑜所能比拟的。
诸葛亮自亦不凡,难能可贵,不过小本经营,勉强维持了几年,为了一个扶不上墙的刘阿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谈不上天下英雄。
六、 小结:
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来自于生活,从古至今,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对曹操的印象都是多方面的,能够给每一位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还有更多的行为、思想性格有待于我们去理解、去挖掘、去探究,无论从写作手法的塑造上 , 还是这个人物本身,都值得我们去思索。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慕容诗黛 |
Re:三 国 枭 雄 -曹操 |
回复时间: |
2006.10.18 21:00 |
|
他豪气、智慧、惜才、机警、侠义,目光长远,雄心昂扬。
这些优点汇集在一个人身上是难得的。
历史给予的定位,他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诗人。
这就足够证明他的本领和魅力了。
|
|
回复人: |
牧心者 |
Re:一 三 国 枭 雄 -曹操 |
回复时间: |
2006.10.18 21:19 |
|
哇,看来是很认真的读了三国的,应该是好几遍吧?
|
|
回复人: |
祁肇 |
Re:一 三 国 枭 雄 -曹操 |
回复时间: |
2006.10.18 21:43 |
|
曹操,真英雄也!!!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
|
回复人: |
月亮上的猫 |
Re:一 三 国 枭 雄 -曹操 |
回复时间: |
2006.10.18 21:46 |
|
本篇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我把小说中的曹操和历史人物曹操混为一谈了。不够严谨,大家一笑而过吧。
|
|
回复人: |
一切皆有规则 |
Re:一 三 国 枭 雄 -曹操 |
回复时间: |
2006.10.18 21:47 |
|
历史上的曹操是治世能臣.
演义中的曹操是乱世奸臣.
|
|
回复人: |
寒鸦 |
Re:一 三 国 枭 雄 -曹操 |
回复时间: |
2006.10.18 23:04 |
|
论叙上非常的全面,引证上也开阔,运转自如。
个人觉得这篇文章不算在论《三国演义》来说为好,正面的看待曹操更符合历史。
以后的评论就必须更多次的说起曹操的,如果总是正面来点评,就有违原著的初衷了。
|
|
回复人: |
容冰季节 |
Re:一 三 国 枭 雄 -曹操 |
回复时间: |
2006.10.19 02:15 |
|
不喜欢,但尊重曹操!
|
|
回复人: |
素衣 |
Re:一 三 国 枭 雄 -曹操 |
回复时间: |
2006.10.19 09:14 |
|
先不说什么,待我也去找来《三国演义》看看,猫,你别看太快了啊,呵呵。
|
|
回复人: |
漫步长天 |
Re:一 三 国 枭 雄 -曹操 |
回复时间: |
2006.10.19 11:20 |
|
男儿在世,或为枭雄,或为忠臣,也不枉来人世一场!
曹操是个让每个男儿都折服的汉子,我就非常敬佩他.有时候看民国风云录,感觉曹与蒋介石有许多地方很相似,头脑清楚,目光敏锐,纵横驰骋,阴险狡诈,心狠手辣集于一身,是难得的奇才。只是蒋的文采逊色于曹,为之一憾也。
猫以女性眼光看曹,能够看出曹的英雄气,绝非凡女,若遇乱世,必为武皇吕后江青之人杰耳.
|
|
回复人: |
jlyjlwh200 |
Re:一 三 国 枭 雄 -曹操 |
回复时间: |
2006.10.19 13:17 |
|
这样写似乎不妥,要写就写出和别人不同的见解才好。而且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主要的,和当今结合,谈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为好。
|
|
回复人: |
徐博达 |
Re:一 三 国 枭 雄 -曹操 |
回复时间: |
2006.10.19 14:50 |
|
古今说三国,篇目何其多。能够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观点,殊为不易。猫此篇,若再展开些,可以当作论文了。
|
|
回复人: |
悠然心会 |
Re:一 三 国 枭 雄 -曹操 |
回复时间: |
2006.10.20 13:25 |
|
说的非常好.
曹操之所以被称之为奸臣,是因为汉政权是曹操缘故灭亡的.虽然福让司马家享了,但他难逃其咎.
司马家族毕竟是皇朝,所以罪就有曹操受了.曹操的在战争的主要功劳一是恢复了战乱,二是抵御外族侵略.如匈奴入侵.
|
|
回复人: |
一生缘 |
Re:一 三 国 枭 雄 -曹操 |
回复时间: |
2006.10.20 17:12 |
|
三国我确没有认真读过,但在三国人物中,我的确最反感刘备的眼泪,最喜欢曹操的诗歌;最佩服诸葛亮的神算;最欣赏张关的忠义。
我但细读三国与猫共品。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