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湘女的《乡愁》
因为工作在外,即便距离家乡并不遥远,能够回家看看的次数也屈指可数。这种现象很普遍。《乡愁》作者就是基于这一点展开思绪,剖析那浓浓的思乡情结。
作者由深刻在自己心头的、母亲的一句话写起,引出了自己的乡愁。在浮想联翩之中,由“耳朵里飘来的是‘另一种乡愁’长笛的乐声”勾引起对童年往事的记忆,在那一幅幅醉人的画面中,最动人的是“父亲站在山岗上在清晨或黄昏吹起的短笛”。
继而,联想到了席慕容的诗,联想到琼瑶“长笛一声人依楼”般的哀惋幽怨,联想到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都非常贴切自然。
作者是写自己的乡愁,但是被这浓重的思乡情结缠绕着的又何止作者一人?因此,这一幕幕的联想,恰如涓涓小溪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在联想过程中,音乐成了一种媒介。开始时的笛声,后来的歌曲声,都使作者情不由己地将思绪舒展开来。
在这个时候,我想,不单是作者,即便是另外哪位朋友,在这样任由思绪纷飞地话乡愁的时候,都不能不联想到连战一行的“回乡之旅”、“和平之旅”。这样一来,文章也就上升了一个境界。由普通人家儿女情长般的乡愁,上升到了国是民运的高度。这正是此文不同凡响的价值。它引人思索,把话题说得格外沉重了。
当然,思绪无论怎样纷飞,最终还是会收回来的。随着大巴车距离家乡越来越近,“心境重新愉悦起来”,“心中的喜悦也因此荡漾开去……”,因为这时候想到的是“家乡青山绿水的怀抱”和“母亲迎接我的笑脸”。
文章写到这里,该怎样收尾呢?作者采用了一个感叹句来结束全文。这句感叹,既是是前面一系列联想后,思绪的一种必然,又是画龙点睛的点题之笔。
“是啊,乡愁飘飞在游子每个思乡的夜晚,也洒落在游子归乡的路上,它是游子永远也解不开的心结,只有回到故土的人才可将它舒展!”
不知道其他读者是否感觉到,最后这句感叹,蕴含着很深的寓意呢!
读湘女的《乡愁》,我此刻的思绪也纷飞起来。
(写于2005年5月8日01:03)
《乡愁》原文链接: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5&ID=552234&page=1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