遑论京剧 |
因了诸多的缘故,结果就喜欢上了京戏,进而热爱京剧。要说起我们的国粹,那流光溢彩,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那还得从“四大徽班进京”谈起。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人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随后又有许多徽班进了北京,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四大徽班即: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 。
京剧的前身徽调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汉调、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因此上,京剧还与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昆曲,渊源深厚。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屈指算来,自打徽班进京时候算起,京剧也足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我还保存着央视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年,于1990年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程之先生和央视主持人刘璐联袂主持的《菊苑芬芳200年》的晚会录像带,那可是我亲手录制的哟。
京剧发展到清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开创京剧辉煌历史的十三位著名人物,他们就是著名的昆曲、京剧表演艺术家, 所谓的“同光十三绝”。他们是: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楼 。其中辈分最高的要数老生程长庚,你看梅巧玲那不是梅兰芳的祖父吗?余紫云不就是著名余派老生余叔岩的先人吗?不过余叔岩先生继承的可是余紫云之父老生余三胜的衣钵,余紫云是旦角。当今京剧老生的名门望族要数谭派老生,谭鑫培是他们的老祖,他的表演特别得到老佛爷慈禧的青睐,据说他还和老佛爷有一壶呢。杨月楼那不是有武生泰斗之称的杨小楼的父亲吗?刘赶三他可是第一代丑角的代表啊。
慈禧太后可以说是推动京剧发展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慈禧之好戏曲与咸丰帝对戏曲的痴好有大的关系。而咸丰帝的好戏与清朝乾嘉以来,以场面浩大恢宏的宫廷演剧活动来炫耀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并将戏曲演出列入朝廷仪典定制分不开。
慈禧好戏、听戏、研究戏也改戏。京剧舞台至今有许多剧目来源于昆曲。宫内外的交流互动,对皮黄戏的普及、剧目的丰富、地位的提高作用明显。慈禧改戏、编词、配腔的要求,逼迫艺人寻求适应和创新,比如王瑶卿就此琢磨出青衣腔的加腔。慈禧曾把端阳节上演的应节戏二本《阐道除邪》中“拘魂辩明”中韩氏的一段昆腔改成反二簧。写出的唱词很难唱,她又不许旁人改动,先后内府王福儿,外教陈德霖、孙怡云等为此安过唱腔,慈禧看戏时自己拍板,结果都“没有板”。后王瑶卿唱,他反复琢磨以上三人的唱法,仔细分句,加了腔,结果上了板,节奏合适,慈禧听了甚满意,特别赏银三十两,加铜脸盆、花围巾和香锭子。从此王瑶卿自己就学会了专能琢磨青衣腔的加腔这一本事,也懂得苦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这对他以后在京剧界因善于创编新腔被称为“通天教主”,造就梅兰芳等“四大名旦”,意义深远。这也说明了慈禧对京剧发展所作推动的一个方面。
京剧的行当与流派加在一起,那可是个五光十色的缤纷世界。俗话说的“生、旦、净、末、丑”,就是京剧的行当。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行:是扮演女性的角色,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
净行:俗称“花脸”,一般扮演男性角色,分正净、副净和武净。
丑行:又称“三花脸”,多演伶俐幽默或阴险狡猾的角色。
后来生行与末行合并了,也就没有了“末”这一行当。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一大标志。这一时期除杨派(小楼),梅派(兰芳)、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外,旦角中还有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张派(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叔岩)、高派(庆奎)、言派(菊朋)、马派(连良)、奚派(啸伯)、杨派(宝森)、新谭派(富英);净行中的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寿臣)以及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叶派(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云甫)、李派(多奎);丑行中的叶派(盛章)等。同期尚有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生行中的王凤卿、时慧宝、王又宸、李洪春、谭小培、李万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阎岚秋、徐碧云、朱琴心、赵桐珊、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鸾、吴素秋、赵燕侠、杜近芳等;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兰、程继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马富禄、张春华等。
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上世纪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之后30年代末,又有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被称之为“四大须生”。马连良是两代的“四大须生”。在我听来,老生流派中的言派唱腔就好比为汉语中的文言文,而马派唱腔就好比是歌曲中的流行歌。一管之见,值得商榷。
生、净、末、丑各行角色所戴的胡子,行话称:髯口,又称“口面”。老生角色在舞台上,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有时在观众眼里把戴白胡子的称为老生,而把带黑胡子的称为须生。
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的美誉。“四大名旦”的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
梅派名列旦角之首,其传人也最多。梅先生的公子葆玖先生,虽然在长相与扮相上颇似兰芳先生,可在他的传人中,我还是首推杜近芳。杜近芳不论在演技,还是扮相神采上都酷似当年的梅兰芳。有人说,她还是梅先生的女儿呢。
至今,我有一憾事难以忘记。就是当年还在求学的时候,尚小云先生的公子尚长麟先生偕同冯志孝先生一同来山东剧院演出全本的《红鬃烈马》,那时门票只有两角钱,师兄约我一同去观看,我推说学习紧不愿意去,其实那时我对京剧认识很浅。经了师兄的讲述,我才知道了,“鸿雁传书”的典故敢情就出自这出戏里的人物故事。相门之女王宝钏为了爱情,寒窑苦守十八载,终于等来了《大登殿》的幸福时刻。这事想来后悔都来不及。
在程派的传人里,我首推李世济,程派的唱腔很别致,我特喜欢。他家的年轻传人也渐见多起来,他家的名戏里还是《锁麟囊》好听。
刘长瑜和孙毓敏演绎的荀派那是最地道,不论是《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玉堂春》、《春草闯堂》还是《卖水》出出精彩。
净行,俗话叫花脸。因为在脸上勾画一些彩色的脸谱,所以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概括说,净行可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大类。
(关于京剧的脸谱艺术,那得另起一文来述说。)
正净的表演特点,一般是以唱工为主,所以又叫唱工花脸。唱工花脸还有两个专门名称,一个叫铜锤,还有一个叫黑头。因为京剧里有一出戏叫《二进宫》,戏里的花脸徐彦昭,他是典型的唱工花脸,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手里拿一柄铜锤,所以人们就把铜锤作为唱工花脸的代名词了。黑头是怎么来的呢?京剧里有很多包公戏,例如现在人们常见的《打龙袍》、《赤桑镇》、《铡美案》《探阴山》等等。这些戏里的包公(包拯)都勾着黑脸,这黑色脸谱,在京剧里又叫黑净,又叫黑头,包公戏都是唱工戏,都以唱工繁重见长,因此黑头也就成为唱工花脸的代名词了。除了上边说的包公戏和《二进宫》这样的戏以外,像《草桥关》里的铫期、《白良关》里的尉迟恭、《牧虎关》里的高旺,还有《大回朝》里的闻太师等,都是以唱工为主的花脸戏,都属于所谓正净的范畴。
副净包括架子花脸(简称架子花)和二花脸。架子花的范围特别广,以工架、念白、表演为主。当然也得有点唱工基础。比如《连环套•盗御马》,前半截《连环套•坐寨》是重唱工的,《盗御马》是工架与唱工并重的,最后《拜山》一折又是念白与工架并重的。所以演架子花的人,既要有很深厚的武功底子,又要善于表演,善于念白,还要能唱,并要有优美的工架。一个优秀的架子花脸,实际上应该是个全材的花脸。随着时代的进展,纯粹重唱工的剧目,相应的必然要日益减少,因为那样显然比较单调。而架子花也就是“表演花硷”看来是应该发展的方向。二花脸也属于副净这个范畴。二花脸也是架子花的一种,不过戏比较少。虽然也勾同样的脸谱,可是表演风格有时近似丑角,有时候还扮演一些诙谐狡猾的角色。例如《法门寺》里的刘彪、《武松打店》里的大解差这类的角色。
有“活曹操”美称的袁世海先生所传承、创立的门派属于架子花脸范畴。而裘盛戎先生所创立的裘派花脸属于黑头花脸。
裘盛戎先生的大弟子,裘派第一传人方荣翔先生的演唱又是我最喜欢的京剧演唱之一。方先生那浓重的鼻音特有韵味,他的包公戏也是我近距离现场听过的。他主演的《锁五龙》那单雄信视死如归的豪迈以及与秦琼二哥的深情,每每让我落泪。当年我高中时的恩师唐老师与方先生家是做隔壁邻居的,唐老师家的太爷是著名的架子花脸演员,与方先生同在一个单位,他们当年同是样板戏《奇袭白虎团》剧组的成员。平房宿舍大院,共用电话就在方先生家里。与同学一道几次去方先生家打电话,方先生总是亲切的招呼我们。唐老师又与《奇袭白虎团》第一主演宋玉庆先生是好朋友。这或许是我爱好京剧的一个缘故吧。
关于武净因为快被兼并了,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丑行则叫作小花脸,或者叫三花脸。因为凡是丑行都是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个粉块。丑行中,有些是扮演阴险狡猾、贪鄙自私的角色,可是更多的是扮演机警、伶俐、幽默,甚至很正直、很善良的角色。在传统戏里,一般社会地位不高的劳动人民,像渔夫,农夫,樵夫,酒保,打更的,守夜的,差役,书童,乞丐等等,大部分都由丑角来扮演。丑角也分成两大类,、—类是文丑,一类是武丑。
京剧中其实还有一个行当:龙套。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随从人员及群众。由于所穿均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
说相声的讲究“说、学、逗、唱”,演京戏的则讲究“作、唱、念、打”。作(表演)、唱(歌唱)、念(念白)、打(武打)。通过这些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等思想感情。京剧的特点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京剧的念白也很有其特色,京剧的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京白:就是按北京方音念的京字京味的念白,多用于花旦、架子花脸、小花脸。小生有时也在韵白中穿插几句京白。韵白:和京剧的唱腔一样,都是用湖广韵。也就是说,都是200年前徽班进京时的产物。您听现在的武汉人说话,尤其是他们学北京话,就真跟京剧舞台上的韵白一样。其实把韵白再拉点长音,加点花,就是京剧的唱腔。由此可见,韵白的旋律就是简化的皮黄腔。
新中国以后,又发展起来了京剧现代戏。因此,京剧又有了传统戏与现代戏之分。简单说来:凡是按照传统方式,演员着古装戏装的戏属于传统戏;而不管其演绎的故事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凡演员均着便装或制服的都是现代戏。
“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将京剧的现代戏推向了极致。更有意思的是当年的慈禧太后为京剧的发展是起到极大作用的人物。而当代的“慈禧太后”江青应该肯定她是为京剧现代戏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而且两代的“慈禧太后”,都有其共同特点,那就是:祸国殃民!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鹿鸣呦呦 |
Re:遑论京剧 |
回复时间: |
2006.12.05 10:50 |
|
这样的文字看的就不仅仅是写作功力了,那些专业知识更是让人羡慕,国粹的延续与发展就需要像先生这样的懂欣赏的人啊。
遑论——闲论,这哪里是闲论,分明是一篇专业论述啊。
|
|
回复人: |
容冰季节 |
Re:遑论京剧 |
回复时间: |
2006.12.05 11:12 |
|
全面而专业的国粹论述,让我等不谙京剧的门外汉也了解了皮毛。
辛苦了!
|
|
回复人: |
北国雪 |
Re:遑论京剧 |
回复时间: |
2006.12.05 15:18 |
|
又是一篇精彩的遑论。我更喜欢越剧,再写一篇遑论越剧吧。
|
|
回复人: |
声东击西 |
Re:遑论京剧 |
回复时间: |
2006.12.05 15:49 |
|
精彩的文字,精辟的遑论.
足见你的博学,你的爱好, 你对戏剧这么感兴趣,可否想到收个徒弟?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传授解惑,何乐不为?
|
|
回复人: |
声东击西 |
Re:遑论京剧 |
回复时间: |
2006.12.05 15:49 |
|
精彩的文字,精辟的遑论.
足见你的博学,你的爱好, 你对戏剧这么感兴趣,可否想到收个徒弟?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传授解惑,何乐不为?
|
|
回复人: |
轻舟一叶 |
Re:遑论京剧 |
回复时间: |
2006.12.05 19:50 |
|
嗯,大鸟只要出手,就有精彩的文章!
我们也就跟着长点知识 :)
|
|
回复人: |
风舞九天 |
Re:遑论京剧 |
回复时间: |
2006.12.07 10:01 |
|
俺们的吕剧也不错呀
|
|
回复人: |
且看浮云 |
Re:遑论京剧 |
回复时间: |
2006.12.15 13:54 |
|
真长见识。
|
|
回复人: |
戈壁红柳912 |
Re:遑论京剧 |
回复时间: |
2007.02.23 19:07 |
|
了得!长见识!
我也喜欢程派的唱腔.但听得极少.
戏剧的不景气,有多方面的原因!
|
|
回复人: |
静谧港湾 |
Re:遑论京剧 |
回复时间: |
2007.03.24 10:32 |
|
阳春白雪!
当为“方荣翔”吧。
江青是称不得“太后”这样的称号的。只有在嗣子继位后,先帝的皇后才能享受这样的称号。
孤鹤以为然否?呵呵
|
|
回复人: |
zimalian |
Re:遑论京剧 |
回复时间: |
2012.06.07 10:29 |
|
懂的真不少啊~ 学习了!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