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都不算爱? |
文 / 无处徜徉
分明是正娶夫人,死后却不能与丈夫合葬。他离开时她29岁,此后她素衣服丧,直至34年后孤身一人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她被刘海粟赞誉为“一代才女,旷世佳人”;她被他深深爱着,他对她说,“我有你什么都不要了。文章、事业、荣耀,我都不要了。诗、美术、哲学,我都想丢了。有你我什么都有了。”她的结婚之日,证婚人梁启超没有祝福,而是严厉地训词道,“你此后不能再分他的心,阻碍他的工作”。
她是谁?你说她曾经风华绝代艳压群芳毫不为过。你说她在他死后“浪漫烟去此恨绵绵”也是实情。作为徐志摩的第二任夫人,社交名媛,陆小曼在徐志摩生前,就备受争议。在他死后,她绝迹于社交圈,倾注一生整理他的遗作,并且自己专修画术,成为上海画院的专职画师。这是怎样孤寂而又隐忍坚持的日子呢?
徐志摩死后多年,他的结发夫妻张幼仪回忆他说,“如果照顾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徐志摩在剑桥时,张幼仪远涉重洋到英国,乘飞机时呕吐了一下,他嫌弃地撇过头去,说,“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徐志摩在张幼仪产后不到一个月逼她离婚。徐志摩这辈子羞辱过的女人或许就是张幼仪,但是,张幼仪却抚养他们的儿子长大成人,并在他死后照顾他的家人且安葬他的父亲。徐志摩母亲离开人世时,徐家让张幼仪回去参加殡葬,却不准陆小曼参加。应该说,尽管徐志摩已经与张幼仪离婚,但她作为徐家媳妇的地位却从来未曾撼动过。
那么,林徽音与徐志摩呢?作为徐志摩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女子,志摩之死与林徽音应该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赶上林徽音在协和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徐志摩搭乘一架军用小飞机前往。志摩36岁的人生就此在空中消散。此后几十年,直至林徽音去世,由梁思成从济南为徐志摩料理丧事带回的那块飞机残骸一直悬挂在她与梁思成的卧室墙上。这对林徽音,对梁思成,我想都是极不容易的。林徽音想必也是爱着徐志摩的,只是,斯人已去,空留怅惘。
应该说,在徐志摩的情感史上,张幼仪是他不爱的,林徽音是他无法得到的,而陆小曼,他们历尽艰辛终于走到一起,却留下绵绵之爱恨。“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志摩是爱陆小曼的。这一切陆小曼当时未必真的领会。俩人还时常吵架。想当初志摩排除家族干扰和不顾师友的反对,而小曼也终于结束与王庚拉锯般的离婚,两人走到一起,需要多大的勇气。只是婚后,志摩拥揽据说美艳绝伦的陆小曼,并没有想象那么美好。那时,徐父已断绝了对志摩的经济援助,陆小曼的挥霍无度让志摩焦头烂额疲于奔命,他不得不同时在三所大学任教,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但是,就是这样,也是无法满足陆小曼每月至少银洋500元,有时高达600元,相当于现在两万元左右的花销。此后,陆小曼又染上鸦片,她每天沉迷社交圈,赌场,这更让志摩心力交瘁。
这世上,有些人相爱着,却又彼此伤害着。只因为,尽管知道人生无常转瞬即逝,但却总是相信不会很快死去,总以为前方还有漫长道路要一起走过。
陆小曼曾对郁达夫的妻子王映霞说,“婚后,志摩对我不但没有过去那么好,而且干预我的生活,叫我不要打牌,不要抽鸦片,管头管脚,我受不了这样拘束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两人的分歧。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最后一面是负气而别。起因是志摩让陆小曼戒了鸦片,两人大吵一场。没有想到,这次离开竟然就是诀别。
按照陆小曼的浪漫天性,我们确实很难相信,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真的就几乎销声匿迹,谢绝社交,而且终身不嫁。但她确实做到了。她的卧室里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她就在遗像前放上一束鲜花,这样,直至她离开。她对王映霞说,“艳美的鲜花是志摩的,他是永远不会凋谢的,所以我不让鲜花有枯萎的一天。”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翁瑞午。翁是清代名臣之后。在陆小曼后来的个人生活中,他与陆小曼同居在一起。但是,陆小曼约定与他不结婚,也不许他抛弃发妻。翁瑞午想必是很明确陆小曼对他的情感的。徐志摩在世时,他就是陆小曼身边的一个重要的朋友,此后多年,他在她的家里,每天面对着素衣服丧的陆小曼和放着鲜花的志摩的遗像,想无动于衷是很难的。陆小曼说,“我对翁其实并无爱情,只有感情。”可想而知两人的关系。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还戒了鸦片。她过着简朴的生活,她整理他的文稿,志摩死后的两本重要著作,《爱眉小札》与《志摩日记》就由她编辑而成。她还动手编起八集本的《志摩全集》,费尽周折,总算留下了清样与纸型,在她离开人世30年后,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据此出版了《徐志摩全集》五册。她艺术上成就斐然,她的画作《唐宋人诗意》被誉为“清逸雅致,诗意盎然,自然洒脱,韵味无穷,洋溢着书卷气,是文人画的风格。”年近半百后,她走出卧室,被当时的陈毅市长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之后,又成为上海画院的画师。她努力地活着,兑现她对志摩的承诺,“我一定做一个你一向希望我所能成的一种人,我决心做人,我决心做一点认真的事业。”
陆小曼对徐志摩,如果这都不算爱的话,那么,你以为的爱情是什么呢?
只是这一切,徐志摩都已不知了。短短一生,他是诗人,他是才子,他当然也是情种。他离开了张幼仪,远远注视林徽音,经历种种辛苦与陆小曼生活在一起,而在他死后,他生命中的这三个女人,也都用不同的方式,无法割舍对他的情感。
想必,他是安慰了的。
注:很久没有读过这样的文章,于淡淡的笔调里,蕴蓄着刻骨的深情。虽是散文,胜似小说。
许多作者下笔万言的小说,这篇文章只用了千余字。
很久没有推荐过文章,为此一推。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徐博达 |
Re:如果这都不算爱? |
回复时间: |
2006.12.05 16:51 |
|
大家可以比较两篇阅读。
附:“祸水淫妇”? 陆小曼是怎样一种女人
用现代的眼光看小曼,她只是一个最具勇气,毫不伪饰,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真女子,最平常不过。
过去,小曼在人们的印象中是“祸水”、“淫妇”一类的女人,原因是小曼确实与传统的女性不同,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太爱志摩,总要为志摩的死找一个替罪羊,而小曼就是现成的一个。
我们的诗人志摩,要寻找的灵魂的伴侣不可能是一个寻常的凡妇俗女,他要找的女人是爱、美、自由的体现,那他的爱人身上一定要有这样的成分,他才肯与她结为夫妻。更何况他们的结合是经过一番苦斗和烦恼才得来的,如果没有一份真挚的情,深挚的爱,他们不会走到一起。因此小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志摩对爱人的标准即可得知一二。
当初他们相识时,志摩是自由身,而小曼却有婚姻在身,而且她的夫婿王庚也是上流社会有地位有前途的青年俊杰,如果没有志摩对小曼的“引导”,“他那双放射神辉的眼睛照彻了我内心的肺腑,认明了我的隐痛,更用真挚的感情劝我不要再在骗人欺己中偷活,不要自己毁灭前程,他那种倾心相向的真情,才使我的生活转换了方向,而同时也就跌入了恋爱的。”正是因为志摩对小曼的热爱和志在必得,才使小曼走出婚姻,成为当时社会认为的不道德的女人。而事实上,小曼是先有与王庚的不和,才有与志摩的相合。因此,小曼是一个情感的觉醒者,比起一般的女人不愿逆来顺受,是有个性的少数女子之一。
小曼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志摩为了追求她而众叛亲离?为什么她却又为众人诋毁?小曼出生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父亲不仅是晚清举人,而且还留学日本,是帝国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又在类似财政部这样的地方供职20多年,先后任过参事、司长等职。小曼的母亲是当时少有的知书识理的妇女,她不仅文学功底深厚,而且还善画工笔画。父亲望女成龙(她家只有她这一个孩子),母亲家教极其严厉,可以说小曼是当时真正的大家闺秀,只是因为叛逆,最后才成了众矢之的的女人。
小曼是她那个时代受到最好教育的女子。小曼从小在上海上幼稚园,6岁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女子附属小学读书,13岁转入法国人办的贵族学校北京圣心学堂读书。小曼精通英法两国文字,还能弹钢琴,长于画油画,是一个聪明、漂亮、活泼、个性、可爱的女子。1920年,小曼18岁,青春年少,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要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语和法语,又年轻美貌的姑娘去外交部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小曼被选中。有一次顾部长当着小曼父亲的面表扬小曼说:“陆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小姐却那样漂亮、聪明。”小曼父亲听后,既啼笑皆非,又非常得意。
小曼的可爱不仅在于对人热情温柔,而且很有个性,又能随机应变。她也许有点骄慢,但绝没有奴颜。有一次,小曼在招待外宾看文艺晚会时,外宾对有些节目不客气地说:“这么糟糕的东西,怎么可以搬上舞台?”小曼回敬对方说:“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有特色的节目,只是你们看不懂而已。”还有一次在节日宴会上,有的外国人为了取乐,将中国儿童的气球烧爆,然后捧腹大笑。小曼看了非常气愤,以同样的方法把外国儿童的气球也烧爆,使外国人和中国人都目瞪口呆。别人做不到的事,她能做到,一是因为她有个性,情感真挚,二是因为她机灵、幽默,别人拿她也没办法。这样一流、精彩的女性,志摩当然叹为观止。
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大意说的正是她的精彩。“北京外交部常常举行交际舞会,小曼是跳舞能手,假定这天舞池中没有她的倩影,几乎阖座为之不快,中外男宾,固然为之倾倒,就是中外女宾,好像看了她也目眩神迷,欲与一言以为快。而她的举措得体,发言又温柔,仪态万方,无与伦比。而一些男人在赏识她的同时又诋毁她,因为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这也是她“坏名声”的一个罪证。
志摩亲自与她共舞,充分领略了她的魅力;又与她长夜促膝谈心,了解了她的苦衷,真挚的用情;还知道她熟读英文小说,善于绘画时,怎能不生爱慕之情。一个漂亮的,多情的,可爱的,多才的,不幸的女人最能引起男人的怜爱,最能引发男子的爱欲。在这个世界上,他非她不娶。什么众叛亲离,什么事业前途,没有爱,宁愿死。经过两年长期的努力与争取,小曼没有因为害怕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辜负志摩,她冲破礼防的罗网,毅然决然地与志摩走在一起。
用现代的眼光看小曼,她只是一个最具勇气,毫不伪饰,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真女子,最平常不过。用当时的眼光,如果宽容些的话,她也只不过是抛头露面的另类女子。可是如果用道学家的眼光看,她就是一个“不贞”的“淫妇”、“荡妇”,是遭万人唾弃,见摈于社会的坏女人。小曼的不幸并不在于社会把她看成一个不贞的女子,因为她和志摩,还有他们的朋友都蔑视假道学家。小曼的不幸是在志摩的眼中她不是一个贤妻良母。她的“罪过在于,她没有给志摩生下一儿半女,而这是志摩在乎和希望的;还在于她没有全心全意地为志摩服务,没有用志摩的事就是她的事的态度对待志摩,因此有人觉得她可恶,不是一个好女人。她只顾自己“个体生命的自由,只顾自己的感受和感觉,只顾自己的快乐和休闲,只顾要自己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她违背了社会给妇女规定的女性角色,因此人们说她不是一个好女人,而这观点大约也是一般男人的观点,因此她和志摩的那些男性朋友们为此疏远她,当志摩飞机失事时,怨恨于她,归罪于她,这是对她的惩罚。她背着这样沉重的包袱走完自己的一生。
小曼的可贵在于她虽生于富贵,却不慕富贵,她最重的是真情。她豪爽意气,不追名逐利。她个性鲜明,真诚待人。她我行我素,自由自在,最重个体生命的自由,重自我感受。如果生在现代社会,身体又能做主,说不定她还是一个敢于叛逆的女权主义者。她的过错和不幸是不见于当时的社会伦理,不见于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规定。因此我们需要换种角度看小曼。
|
|
回复人: |
转载大王 |
Re:如果这都不算爱? [推荐阅读] |
回复时间: |
2006.12.06 18:48 |
|
如何不算是爱,徐志摩他也只自找的深爱他的不深爱,不深爱的他深爱
|
|
回复人: |
Aspic |
Re:如果这都不算爱? [推荐阅读] |
回复时间: |
2006.12.30 14:35 |
|
陆小曼是一才女,只是后人多半爱徐志摩比陆小曼的多...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