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瞅”字误了多少年 |
一个“瞅”字误了多少年
“瞅”这个字,意思不用说了,在普通话里念[chou.],在陕西的方言里念[cou].。陕西话的发音和普通话的发音差别,在有些地方是有规律的。在这里,陕西话把[ch]发成了[c]。类似的如:“炒 ”“茶 ”“ 柴”“ 愁 ”等都是如此。
在我们非常喜欢和熟悉的秦腔《辕门斩子》里,有一句唱腔是:“非是娘进帐来儿不瞅睬……”却唱成“……儿不qiu(秋)睬……”真是匪夷所思!
一出著名的戏,唱了几十年,以我们所处的年代来说,从刘易平唱到刘茹慧,从舞台上唱到电视屏幕上,从演员唱到戏迷,都是唱qiu(秋)睬。本人就是老陕,我们家乡是东府的,瞅见就说cou(凑)见,没有人说qiu(秋)见的。西府的人也不至于说qiu(秋)见吧?
分析原因,可能是早先的秦腔艺人,文化水平较低造成的。俗话说:“认字不认字,先认半边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听人这么讲,而且自己也曾经把这当作识字的诀窍之一。有认对的时候,自然也有蒙错的时候。显然,我们的秦腔艺人也蒙错了,把瞅蒙成了“秋”。错误人人难免,关键是要及时改正。不幸的是,时至如今依然维持着错误。
无独有偶,在另一出戏《苏武牧羊》里,也有同样的错误。
在李陵和苏武的对唱里,李陵唱:“他劝我暂且投降北国……”,苏武接唱:“你就该不瞅又不睬!”把个瞅也唱成了“秋”!
如果是演出不多的生戏,出了错影响不大,也就罢了。而且我们不熟悉唱词,也难发现错误。但是,《辕门斩子》和《苏武牧羊》则不同。在当代秦腔演出的剧目里具有代表性,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现在还频繁的出现在广播和电视的秦腔演出和秦腔大赛上。那么,再这么错下去是不应该的。
对于经典的剧目,戏迷们对其剧情和唱词非常熟悉,所谓耳熟能详,看戏其实是看演员。看不同的演员对同一出戏表演差别和演唱功力。一般观众或戏迷,即便发现了错误,也不会上台找演员纠正。更不会找导演,找文化部门相关领导。
现在,一个“瞅”字,著名院团依然在唱“秋”,台下戏迷跟着也唱“秋”。
这是一个延续了几十年的,影响广泛的,熟视无睹的错误。幸好现在有网络这个平台,能让秦腔爱好者有机会提出这个问题,提供有关演员,导演,文化部门参考。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远去的背影 |
Re:一个“瞅”字误了多少年 |
回复时间: |
2006.12.21 23:52 |
|
有点意思,乡党.
|
|
回复人: |
笑乡之友 |
Re:一个“瞅”字误了多少年 |
回复时间: |
2007.06.12 16:49 |
|
对错都是传统好,师副教的,后代要打师门旗,就得搬
|
|
回复人: |
沃尔夫 |
Re:一个“瞅”字误了多少年 |
回复时间: |
2007.10.27 09:08 |
|
其实几十年错下去了,再错上几十年,那字也就成了多音字了,承认了也就是正确的,不用硬要改回来。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