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浅言 收藏:11 回复:16 点击:830 发表时间: 2007.05.22 23:53:04

琴韵


  天地有瑶琴,一弹就是一朵心情。
   
  在众多乐器中,古琴是最通灵性的了。“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琴是魂,音律与万物相通。“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琴韵飘飞,深入众生魂魄,轻叹细诉,令万物息息相通,浑融一体。古来隐逸高人常爱穿一袭轻衣,一双芒鞋,背上书箧琴囊,纵情山水,流连忘返。琴是山水之友,“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闲暇之时,抚琴一曲,凭山吊水,将胸中逸兴尽情抒发。而自然界的音声似乎也懂琴韵,通人意,“早梅香野径,清漳响邱琴。”在琴的调理下,人与自然心意互通,直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琴质本高洁,乃风雅之物,必然要品质高尚的弹琴者与之相配。如果是贩夫走卒或鸡鸣狗盗之徒也来弹琴,那只能是暴殄天物。只有真正懂琴识琴的高雅之士,才能摸清琴的音律,雅奏一曲,令天地为之动容。袁孝尼曾多次请求嵇康教他《广陵散》,但嵇康对他考察了很久,最终认为他不配学此琴曲,因此不曾教他。而嵇康品性直傲,蔑视权贵,最后临刑东市时,神气不变,索琴来从容淡定地弹奏了一曲《广陵散》,琴韵与人格相和应,令其万古流芳。陶渊明也是个懂琴的人,他有一张没有弦的琴,作为自己的文房玩物。人家问他:“无弦之琴,有何用处?”他答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重本而舍末,有种返璞归真的禅意在里面。后来又有人将琴趣作为词的别称,词的高雅清丽,正好与琴相得益彰。
   
  若只有人弹琴,而无人听琴,则琴韵不免陷于孤绝。当年伯牙为钟子期弹奏高山流水,子期深悟其意,伯牙欣喜若狂,奉为至交,谓为“知音”。后来司马迁感叹道:“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知音难求,若无知音赏识,这琴韵本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弹琴是一种境界,听琴也是一种境界。弹者用心抒发,听者悉心阐释,一鸣一和,心心相印,可谓两全互补。李白离蜀远游时,有个蜀僧浚为他弹琴送别,李白听琴后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但觉诗中琴音滔滔,似有诉不完的不舍之意,时光飞逝,听者仍沉浸其中不忍离去,而暮秋的景色又增添了几分伤感之情。知交好友伤别相惜之意,全在琴韵和诗句中传达,感人一至如斯。
   
  琴情音近,琴之所以常被用来表达心声,实际上是因为琴中有情。苏东坡曾有首近于戏谑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不在匣中,也不在指上,而是在心中。素手调琴,未成曲调先有情,每当情感郁郁有所思之际,人们总喜欢借琴抒情。琴韵起时,情深款款,意欲绵绵,勾起人无限思量。“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中女子竟以频频误弹来引起情郎的关注。《诗经》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琴瑟相合,正如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不离不弃。而习惯上又以续弦来指称男子丧妻后的续娶,琴上的弦就如同情人一般,亲密无间,情情爱爱相伴一生。“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自琴中逸出的琴韵,生发出多少情义,令人意惹情牵。
   
  琴韵传情,也有着美的旋律。古代有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分别代表了四种美质。“号钟”壮美,琴音宏亮,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故而得名。齐桓公曾用它伴和演奏,悲壮的旋律突兀而出,令侍者无不泪流满面。也许只有齐桓公这种旷世枭雄,才能将历史的壮丽哀绝用琴音解读出来。“绕梁”柔美,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楚庄王陶醉其中居然七日不上朝,被认为是靡靡之音。它就象一个多情少女,温柔蚀骨,拼却红颜换君心,令多少男儿汉不爱江山爱美人。“绿绮”纯美,音色绝妙,情深意长。司马相如用它弹奏一曲《凤求凰》,竟引得卓文君一听钟情,与之私奔,缔结一段千古良缘。琴韵纯白无暇,温情流露,令芳心暗许。“焦尾”凄美,它是蔡邕用遭受火烧的残留桐木制成的,因琴尾留有焦痕,故而得名。它就象个心灵受到创伤的人,凄凉而忧郁,却发出内心最真诚的呐喊。“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一语道出它的忧伤本质。
   
  琴韵的本质是一场静。弹琴时,避闹而取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琴音悠扬,更衬出环境的静谧,并起到很好的舒缓治疗内心的作用。弹琴时须心无杂念,不然心乱而琴乱,终不能成曲调。古时传说弹琴时若有无关的人在旁偷听,扰乱了心神,则容易断弦,琴也就弹不下去了,可见琴为心声,心静才能韵圆。“听琴知思静,说剑觉神扬。”琴和剑一静一动,互补共济,演绎出一个个剑胆琴心的动人故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下空城计,除大开城门布下疑阵外,更是笑容可掬地在城楼上焚香弹琴,这琴声将数十万敌军视若无物,心情静如止水,仿佛成竹在胸,难怪司马懿大惊失色,以为中了埋伏而慌忙退兵。这一幕真堪比“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琴韵古雅深奥,婉转悠扬,是一种闲情逸致,自有一种孤洁幽僻的高尚情怀。“梅花带雪飞琴上,柳色和烟入酒中。”这样的意境令我们感动。在经风历雨之后,琴看透世事,将人情镌刻埋藏于心中,它的归宿是淡泊。当生命的喧嚣逐渐散去,琴韵能带人回归本真,此时我们似乎能听到苏轼的吟哦:“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文坛.心路心语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江南鬼火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3 00:07

    享受你的文字!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马兆玉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3 02:00

    雅美!好文!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徐博达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3 19:48

    天地有瑶琴,一弹就是一朵心情。
  
  只读一句,便知是一篇好文。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棉花糖ONE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4 21:36

    very much !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还我方舟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4 21:53

    拜读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你知道吗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5 13:49

    很美!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寒水月沙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5 18:10

    这篇文字读过好多遍,每次感触不同。美文逾品逾有味道。

------------------------
感动人们心灵的,不是文字的华丽,而是思想的冲击。
真理往往都是大白话,喜欢真实,喜欢朴素。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声东击西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6 09:31

    天地有瑶琴,一弹就是一朵心情
  弹出人生美好旋律~~~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膑儿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6 14:01

    好文!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吴秀儿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6 15:59

    琴无弦则心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吴秀儿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6 17:31

    琴和文字一样,本无高洁和污垢之分。但我相信,只有高洁的人才可以弹出高洁的琴声,恰如,只有高洁的人才可以写出高洁的文字。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戈壁红柳912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6 21:55

    情致很拿人,琴韵很难得!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祁连晓月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7 09:14

     读得人心静若素,萦回淡淡,真是好文!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蓝桥君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7 14:23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而今尘世烦扰事,唯有梦中得清闲....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阿边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5.27 18:52

    多年前已经拜读过,充斥网络的这篇<琴韵>,就是你的大作么?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爱晚亭 Re:琴韵 回复时间: 2007.06.26 10:36

    琴韵入心才为情,琴心千古唯知音。
  高山流水有时尽,此曲长存是人心!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