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三公主 收藏:2 回复:3 点击:2705 发表时间: 2007.05.28 19:59:21

浅读《红与黑》的几点疑问


  
   以前听说过这部外国名著的神密性和知名度不低于中国的《红楼梦》,我一直没机会亲眼目睹,以为这辈子是算彻底的和这样的好书绝缘了,但想不到台风大哥会给我寄来这部“奇书”。于是狂喜之下哪里还分得白天和黑夜——今天,已读到第二十一章,其中两节有几句话,我总觉意味深长——
   譬如第十五节第一句话“感谢上天”,德.莱纳先生有时又说,“我没有女儿,我要惩罚这位母亲的方式丝毫不会防碍我的儿子们的前程;我可以当场捉住那个小乡下佬和我的妻子,把两个人统统杀死;这样的话,事情的悲惨也许会消除事情的可笑。”
   这句话是德.莱纳这位市长大人收到关于妻子德.莱纳夫人与家庭教师于连私通内容的匿名信后的心理描写。市长怎么恨于连和他妻子的事先不说,只看前半句“我没有女儿,我要惩罚这位母亲的方式丝毫不会防碍我的儿子们的前程。”这句话使人费思?表面上看起来这位市长也许重男轻女,但细想想又不是,市长是疼他的儿子们,可也不一定不疼女儿。问题是他只有三个儿子,没有女儿,而妻子做出“丢脸”的事,所落下的“名声”会真接影响孩子们的前程。所谓“前程”也不过是将来孩子们“男婚女嫁”所受到的影响。说得也是,谁肯娶作风不正派的母亲的女儿为妻,说到底是怕妻遗传其母的“作风”呢;而男子就不同了,就算他继承他母亲的“遗风”那也是一种光荣。
   如果这句话真是这么解释,那么外国的这种“人言可畏”的风俗传统同我们中国的民俗风气的约束又是多么的相似!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就我们那地方,这样的风流事儿并不稀罕。我们村的村长,他妻子以前同人相好过,尽管他是一村之长也没人肯娶他那漂亮女儿;而他的儿子长就一副呆相,却有许多媒人争着要把自家女儿嫁他家做儿媳妇呢!
   再看十九节“……我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们就会闹翻,而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她还没有继承她姑妈的遗产……我妻子爱她的孩子,到头来一切都会落到他们手上。而我呢,我将成为维里埃的大笑柄……”这位市长大人为什么这样想呢?那是他的妻子和儿子,是他最亲的亲人呀,何谈有财产之争呢?这样说来市长同妻子之间并没有爱情,纯粹是门第和财产的关系把他们扭接在一起。但是妻子既便把财产送给他们的儿子,这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而这位身为丈夫和父亲双重职责的外国男人居然嫉妒自己的亲儿子,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传统的“亲情”很是不同的。
   一直以来,我总幼稚地认为夫妻关系应是互尊互重、互敬互爱、互相扶持,的形体表现。但是如今的杂志、报纸和这本书都告诉我,夫妻之间并不仅只是那虚无的爱情,还有残酷的互相利用,互相折磨掺和在其中。那种新潮的“AA制”不知是否能说明这一点?人穷了倒也平安,只是富了的时候,为了争夺“财产”,夫妻、父子之间成为仇敌——那种狰狞的面目,比这书里的那些粉墨登场的小丑们还惹人逗呢!这一点恐怕是没有国别区分的……
   从这书里的“德.莱纳夫人”和她的女仆“爱丽莎”都得到一笔“遗产”的事情,这给我一个感觉,那就是说:里面的女子们地位地下,多是依靠“遗产”生活,而且这份“遗产”的多少,可以直接作为她嫁人的择偶条件。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错觉?反正这种现像在中国也有——一桩婚姻一开始就用金钱来铺垫,那就难免以后不塌泄在金钱上面。

------------------------
一只俏皮空灵的燕儿!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安府 Re:浅读《红与黑》的几点疑问 回复时间: 2007.06.01 22:18

    你写的很好呀。你看的书很多吧?祝你快乐!请教一下:怎么样在家10上发表文章呀我怎发不上呀2我不会呀!文章 管理上也没有。帮一下忙呀!谢谢了呀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光头佬 Re:浅读《红与黑》的几点疑问 回复时间: 2007.06.02 11:49

    在欧洲的那时候,虽然没有妻妾制,却有俗常的情人说.不过情人方式的存在确实也影响家庭的和谐.但由于是俗常所以当时的人们并不会太计较这样的事情的.不过由于于连是乡下佬出身,地位卑下,所以那市长才恨的,如果他老婆是和一个国家大臣私通,那市长就不会这样的,甚至会学变色龙里人物.
  AA本来就是欧洲人发明的.所以并不奇怪.
  当然世界上各民族意识形态都不一样的.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淋雨的河 Re:浅读《红与黑》的几点疑问 回复时间: 2007.06.07 19:45

    昨天看报纸,题目是(谈郭沫若的两次婚外情).文章重点说郭沫若结束第二次婚外情的时候,对方选择了自杀.自杀之前留了封信,信中说觉的被骗了,当失去身体的时候,他的态度马上冷却了等等.可是人们读到信的时候,同情的不是这位女子,而是郭沫若同志.甚至举出他种种成绩以做掩盖,没有人同情该同情的.所以女人的耻辱反而是男人的光荣.
  我也是个自说个自的不代表就对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