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何军邑 收藏:0 回复:8 点击:5673 发表时间: 2007.06.06 13:43:05

盐和味精


   我不懂烹饪,更谈不上厨艺。有点大男子主义,在家是不做饭的。这在北方还能说得过去,要在南方,只怕免不了经常燃起家庭战火。幸好她也是北方人,儿时家庭文化背景的熏陶和后来的现实状况,她也认同了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不和我计较这些。虽然不下厨,但至少我知道,炒菜做饭是少不得盐和味精的。在有着泱泱几千年饮食文化的中国,不知道这些,那就有点说不过去。
  
   盐的适量摄取对人体有好处,是必须的。小时候放驴,看见驴在山坡吃碱土,不知那是什么原因,很好奇。一问大人,才知驴其实在吃土里的盐,缺盐了驴就会不舒服。人的身体里缺盐了,当然也是同一个道理,很不舒服。但吃盐也不能太多,驴吃碱土吃多了会拉不下粪便;人吃多了盐容易得高血压和癌症什么的。所以要适量,得讲一个度。
  
   我记忆中,味精是后来才吃到的,小时候在农村,没听过也没见过。最初家里用邻近的定西市通渭县味精厂生产的什么牌味精。现在用的好像是“莲花”味精。味精的调味作用妙不可言,炒菜煲汤调一点,鲜美可口。人体如果缺少了味精,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大碍。好像也无防,反正我是小时候没吃味精,也长大了,身体倍儿棒。味精却是千万不能超量的,否则,就会头痛、恶心、发热,还可能导致高血糖。
  
   炒菜做汤时,不加点盐和味精,可能没什么美味。摆了一大桌,吃吃吃,别客气。本以为可以美餐一顿,结果大失所望。反之,盐放多了,味道变苦,一点儿也不好吃。味精放多了,不但不鲜,反而感到舌头发麻,似咸非咸、似涩非涩,很难下咽。涵养好的,尝一口,皱一下眉头,瞟一眼女主人,淡淡来一句:“你们家先生真不容易。”然后埋头苦咽。心直口快的:“你们家是开调料铺的吧。”平常百姓是知道盐和味精要加合适这个道理的,美食家更不用说。
  
   这样的道理,大概在网络文章的评论中也是适用的。其实,这也是最近看了一位网友的评论才悟出来的。嗬!不厚道啊,网友,让我现在这样费神,写这劳什子盐和味精。
  
   网络博客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这几年以火箭发射的速度增长。据说,目前全球共有博客7千万个。平均每天新增博客12万个,即每秒新增1.4个。博客每天新增文章150万篇,即每秒17篇。全球最受欢迎的100家网站中有22家是博客网站。这一新兴的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在网络中写文章时间不久,见的不多,经的不广。最初是在新浪建了自己的博客,前几天在朋友的引荐下又到《价值中国网》建立了博客。都是实名博客。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新浪的博客圈子多,圈名颇吸引眼球,中国名人圈、中国散文圈、中国文学圈、中国诗歌圈、80后圈、中国哲学圈......这圈那圈,多如牛毛。加入了几个后,发现加入圈子能让自己的文章很快进入别人的视野,心想这还不错,索性再多加入几个,一下子把自己的权限用完,加入了100个博客圈,乐呵呵的。咦,随之,问题又来了。我发现来我博客的,跑场子的人多,就好像农村每逢三六九或二五八去赶集。赶集的人,只有少数是要购物的,大多是去凑热闹。人多,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热闹闹。见这个问好,见那个说你精神不错呀。不认识的互相认识了,认识的更熟悉了。改天和别人说话,很得意地一扬头,我认识谁谁谁,现在是什么什么,那人(当然不是文化名人)说我怎么怎么,一幅见多识广、受人尊崇的样子。在集市上,一会儿瞅瞅这个货,一会儿看看那个物,却不是真要买什么东西。集市散了时,手里空空,什么也没有,很开心地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
  
   我去过的博客和我自己的博客里,常常见到这样赶集的人。呼啦一下,来了一大帮。不一会,最新评论出来,好多好多,让人眼花缭乱。往那儿一瞅,心里美滋滋,“您的文章已被某某圈加精推荐。某某圈子欢迎您常回家看看。也请您到我的家里坐坐”。这话是提前弄好,然后复制,走哪都说这个,没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常常是走马观花,难得有认真阅读之人。我暗自思忖,做圈子的管理真不容易,这么辛苦地来回奔波于那么多博客文章之间,网速要是慢,那还不急火攻心啊。又一想,赶集的人多,竞争激烈,你做圈子管理的,不去和人家搭讪,另有别的圈主会搭理的,这样你做的圈子人气不旺,知名度就提不起来。为了圈子发展,这样做想来也无可厚非,似乎应该理解。还有过路客,来就一个字,“顶”、“好”、“阅”,好不洒脱。再不就是一大堆洋溢着热情和赞美的动听之词,让作者看了心跳脸红。当然,也有仔细阅读并认真评论者,有批评的,也有建议的,发自内心的真诚,这很值得让人钦佩。
  
   对文章的评论就象在饭菜里加入调味品,加少了,没味;加多了,变味。认真的批评是盐,适度的赞扬是味精。要想进步快,不能没有盐;要想自信点,不能没有味精。批评太过了,就会变成口水;赞扬太多了,就会变成怂恿。对思想强、主题好、文字美、有见地的文章,既要有由衷的欣赏之情,也要有善意的意见和建议。对思想差、主题歪、文字粗、无见地的文章,既要有宽容的悲天悯人之意,更要有严肃的辨析和探讨交流校正的态度。这样的态度,适用于所有的文字博客,不管是名人博还是草根博。只有这样,才能使博客这个网络新事物健康成长,才能使越来越多的网络文章更加至情、至理、至性,不至于成为新的文化垃圾。这样做,也有利于网络文化发展,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盐和味精,不懂厨艺的我,也知道该怎么用。就是这样的。

------------------------
何军邑的网站:http://hejunyi.chinavalue.net

热点.胡杨论剑收录 原创[胡杨论剑]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戈壁红柳912 Re:盐和味精 回复时间: 2007.06.06 14:08

    这道"菜",那"两样",用的不错!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爱晚亭 Re:盐和味精 回复时间: 2007.06.06 14:52

    感觉这个文字还可以深挖的,可惜了!但我也不知道怎么挖,或者你以后会认识。和我一个毛病吧,积累还欠缺。读读港湾的那个《麻辣龙虾》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不好意思,我多嘴了。希望大何不要生气!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光头佬 Re:盐和味精 回复时间: 2007.06.07 10:44

    呵呵,这个度实难掌握.
  再高明的厨师也难调众口.
  除非把中庸学的透彻的可以举一反十.
  但也不行,要不孔子周游列国时怎么给撵的常常饿肚皮.
  其实,无论味精还是盐,只要有味就可以了.多少的问题那是心情的问题.总比什么都不放要好多了吧.
  知足者快乐.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流浪的梦 Re:盐和味精 回复时间: 2007.06.08 16:08

    这道菜合我的口味~~~~~~~~慢慢品尝~~~~

------------------------
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淋雨的河 Re:盐和味精 回复时间: 2007.06.08 20:35

    你的盐和味精让我想到了药,是要有针对性的.好的评论是一味良药,希望你可以做别人的良药,同时也拥有更多的良药.
  向老师学习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掌心公主 Re:盐和味精 回复时间: 2007.06.09 08:51

    盐可以不用加碘了。呵呵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天涯孤旅 Re:盐和味精 回复时间: 2007.06.11 19:32

     呵呵!!!阁下借用盐与味精,用以比喻对文章的批评(意见或是建议)和赞扬(吹捧划或是附和),理论上是且当的.
   也许阁下真的是个大男人主义者,但绝不可以称为北方男人的特点,在祖国的任何角落,怕是皆有的吧,非君所独有.懂下厨的人大约都知道味精的功能只是调味,别无他用,但调味也并不是味精独有的专利,现在出现了虾精,鸡精,蚝油等都可以是味精的代用品.当然,有些东西用了味精反而会掉味,不加味精却可以品出那山珍海味的独特之鲜美.比如鲜活的海产品,在烧制的过程大多都无需另加味精,因为其本身要比味精要来得鲜美,加了,反而失去了其固有而独特的鲜美.羊肉也无需另加味精,如要更鲜些,可以加些鱼汤.因为鲜美的鲜字就是鱼加羊,古人造字绝非空穴来风.从这一点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道理,越是有人赞扬吹捧的文章,就好比不太新鲜的菜,需要多加些调味品,包括味精.而相反,越是有人批评的文章,起码说明作者的观点新型,能够激起读者大脑中那根神精的敏感.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那时可没少引起当局的批判,大大地触动了当局的那根敏感的神精.相反,很多作者都是没落于吹捧与掌声之中,比如郭沫若,新中国成立后,也便在一片的赞扬声中,江朗才尽了.因此,文章与烧菜一样,盐是必不可少的,味精却需视而用之,可有可无.古人云:赠人与言重于珠玉.因此,给人回贴或是评论,须以一颗正直的心,说出真实的话,吹捧之类的好听话越少越好.
   如果阁下有机会,到我们浙江来,我请你吃不加味精的海鲜.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苇海放歌 Re:盐和味精 回复时间: 2007.06.19 07:39

    现在这些圈子真象大集上打把势卖艺的场子,这一圈那一圈。好不热闹!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