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贵州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shanxiao 收藏:0 回复:1 点击:5871 发表时间: 2007.07.04 20:54:54

贵州三叠纪地质遗迹资源特点简介 何心明


  
  
  贵州三叠纪地质资源同全球其他地方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具有完整、丰富、稀有、独特等特点:
  1、贵州三叠系完整记录了第三次生物大灭绝至大复苏历史
  三叠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古生代末期发生了被地质学界命名为海西运动的大规模地壳上升运动,使三叠纪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各洲连成一片的泛大陆( Pangaea),促进了陆生动、植物的发展。蕨类植物特别是裸子植物(松柏和苏铁)继续繁茂。腕足类趋于减少,软体动物的菊石类、瓣鳃类和腹足类更加繁荣。迷齿类绝迹,大型爬行类逐渐发展,原始的哺乳动物开始出现。
  三叠纪延续了约5000万年,最初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进入到生物大发展的新阶段。三叠纪是地质历史中生物发展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之一,这段时期发生了生物发展史上的两个重大事件,一是我们熟知的恐龙开始出现在地球上;二是一些爬行动物重新从陆地进入了海洋,在海洋中出现了“龙”。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生爬行动物新类型大量出现,主要为槽齿类、恐龙类、海生类和似哺乳爬行动物。槽齿类爬行动物仅出现在三叠纪,它们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其身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即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演化成桨形的鳍。最早在兴义出土的贵州龙化石就是生活在距今2.4亿年的一种海生爬行动物,堪称三叠纪之后在侏罗纪繁盛起来的恐龙“鼻祖”。贵州龙具有许多原始特征,已成为研究早期爬行动物演化的珍贵资料;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逐渐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复。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此时,生物圈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鼎盛阶段,古海洋生态系统也得到全面恢复。这一过程,在贵州各地的三叠系上都有较为充分的古生物化石证据。其中,贵州关岭生物群发现的鱼龙、海龙、楯齿龙等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海百合、菊石、双壳、牙形石、鹦鹉螺、腕足及陆地生长异地保存的古植物化石;鱼类化石和大量无脊椎动物化石,则是证明晚三叠纪古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的重要实证,被专家称为地球晚三叠世海洋生物化石宝库。
  2、贵州三叠系地质遗迹中存留的远古地质信息十分稀有
  大量分布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的三叠系为全球之最,而出露面积最大、范围最广、保留远古地质信息最全的地区则莫过于贵州。贵州三叠系保存下来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进化信息等要素构成的大量古地质信息,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正在“重写地球生命进化的历史”。贵州之所以能吸引全球古生物、古地理、古气象和地质等多个地学领域专家们的眼球,其重要因素就在于三叠系的稀有甚至是全球唯一。这些稀有的信息附着在地质遗迹上表达出来,主要体现在:
  (1)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叠纪浅海碳酸盐台地与深海沉积盆地过渡带
  沿贵阳——安顺——兴义一带,保存了一个非常完整、壮观的三叠纪浅海碳酸盐台地与深海沙泥质沉积盆地的过渡带,这个呈S型的巨型过渡带,总长约300多公里,宽约20—30公里。其规模之大、地层发育之全、延续时间之长、演化历史之复杂,特别是从台地到盆地,彼此密切关联的各类地质遗迹频频成套出现,类型之多、数量之丰、保存之完好(基本上保持着它们原始空间位置),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发现第二份,可谓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三叠纪浅海碳酸盐台地与深海沙泥质沉积盆地的过渡带。此外,在这个过渡带上,还保存着大量风化壳、古土壤、大型帐篷结构及古喀斯特微型钟乳石;海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变沉积及大量海底生物“耕种”、觅食、栖息造成的Nereites相遗迹化石等珍贵的地质遗迹。贵州三叠系保存的地质遗迹以及贵州花溪青岩剖面是我国中三叠统最下部一个阶——青岩阶的命名剖面,是我国中三叠世早期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现已成为国际中下三叠统界线层型典型剖面遗迹的重要候选地。
  (2)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叠纪孤立碳酸盐岩台地
  在位于黔南罗甸——平塘——惠水境内,有一处目前为世界最大的三叠纪孤立碳酸盐岩台地,这就是引起古生物专家和地质学界高度重视的“大贵州滩”。 “大贵州滩”在2.5亿~2.3亿年以前处在一个被古地理学家称为“古特提斯洋”的东端,是海洋盆地中一个未露出海面的孤立石灰岩台地。那时候的“大贵州滩”到处是美丽如同百合花的棘皮动物“海百合”;身长几米甚至十几米的巨无霸“鱼龙”;外形有些像海龟的“多板砾甲鱼龙”;个头矮小的“混鱼龙”;脖子细长而弯曲、但四肢强壮的“贵州龙”等等。这些古生物留下的遗骸使贵州成为举世闻名的“古生物化石王国”,强烈地吸引着中外古生物学家与地质学家。“大贵州滩”的核心区域——罗甸,已被地质学界誉为“研究三叠纪的宝地”。
   “大贵州滩”集中展示了二叠纪到三叠纪地质变化的过程。“大贵州滩”的命名者我省地质学家魏家庸说:“就像上帝之手在地质运动的过程中没有间断地按下的快门,这段历史在此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完整保存下来的“大贵州滩”,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三叠纪孤立碳酸岩台地,也是最有希望破解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三叠纪生物大复兴大发展之谜的最系统、最完好区域。曾到贵州罗甸考察的国际三叠系分会主席Mike orchard实地考察了罗甸关刀三叠系剖面后认为:“关刀下—中三叠统界线剖面,有很多可作为国际的标准,又有多层可精确测定的火山灰,在全球独一无二”。
  (3)全球保存最为完好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埋藏地
  贵州三叠纪地层分布十分广泛,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首次发现海生爬行动物的区域。在贵州三叠纪的沉积地层中,深海、浅海、陆地等各种环境的沉积岩石都有,这些环境是生物生息繁衍的理想场所。生物死亡后形成大量包含着三叠纪生命信息的化石,广泛出露于贵阳、清镇、关岭、安龙、兴义等地的中三叠世早中期—晚三叠世早期的地层中。在多达5个层位中发现的生物化石有:鳍龙类(含幻龙、肿肋龙、楯齿龙等)、海龙类、鱼龙类及原龙类等20多个属种,种类几乎涵盖了已知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主要类群。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江大勇等专家认为,在经历了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后,生物圈在早三叠世开始缓慢复苏,进入中三叠世开始迅速辐射、发展,而在晚三叠世,生物圈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鼎盛阶段,古海洋生态系统也得到全面恢复,贵州关岭生物群则是证明三叠纪古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的重要实证。在关岭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有鱼龙、海龙、楯齿龙等海生爬行动物,也有千姿百态的海百合和菊石、双壳、牙形石、鹦鹉螺、腕足及陆地生长异地保存的古植物化石,还伴生有少许鱼类化石和大量无脊椎动物化石。古生物化石的属种和数量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第二个地方能与其比肩,因此被学术界和专家们称为地球晚三叠世海洋生物化石库。关岭生物群为晚三叠世的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海洋学、古埋藏学和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以至在国内外学者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研究三叠纪,只有集中在贵州西部就可以完整地完成”。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以三叠纪海洋生物爬行类和海百合为主要内容的地质公园,如果在我省建立起了世界级“三叠纪地质公园”,对全球世界地质公园而言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补充。
  (4)全球最为典型的锥状喀斯特连片地貌
  沿贵阳—平坝—安顺—关岭—贞丰—安龙—兴义碳酸盐台和深水砂泥台地的过渡带的碳酸盐台地一则,是我国锥状喀斯特连片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其中,南盘江锥状喀斯特作为重要的申遗“砝码”,已与云南石林针状喀斯特、广西桂林塔状喀斯特以及重庆天坑捆绑,共同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锥状喀斯特由马席提和莱曼(H. Mazettis and O. Lehman)考察中国后于1927年提出。分散立和丛聚两类,丛聚的连座峰林又称峰丛。峰林主要发育在湿润热带、亚热带(年均温)>20℃,年降水量>1500毫米),储存着丰富的古地理、古气象、古地壳活动信息,是相应学科进行深入研究的圣地。中国峰林在世界上最为典型,面积最大,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和湖南南部、广东北部等地。其相对高度为100~200米,高者达300米,坡度>45°。石芽和洞穴发育,常与洼地错落形态一般较对称。国外学者认为在热带喀斯特研究中,中国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地区,包括贵州在内的峰林是世界最壮观、最有趣的峰林,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构成旅游资源。贵州最为引人瞩目和具有独特观赏价值、旅游价值的锥状喀斯特景点有:兴义的万峰林、贞丰的双乳峰等等。
  发育在锥状喀斯特地区的溶洞既是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品位的旅游资源。锥状喀斯特及溶洞具有四大特征:(1)溶洞成因类型多样;(2)是深、长、大洞的主要发育区;(3)不同锥状喀斯特发育阶段,洞穴类型组合不同;(4)能形成溶蚀、沉积形态丰富、造型奇特、美学价值很高的溶洞景观集群。因此,锥状喀斯特溶洞在旅游开发中具有三大资源优势:(1)洞穴资源具有多功能性(科研、探险、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医疗等);(2)构成独特的高品位峰林——溶洞(地面、地下)综合景观类型;(3)景观资源的高度互补性可提高旅游景观内涵的丰度和旅游经济效益。我省织金洞、龙宫、双河溶洞等景区恰是得益于锥状和塔状喀斯特的地利和天时,成为饮誉国内外的著名旅游目的地。
  
  


原创[时事关注]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木水 Re:贵州三叠纪地质遗迹资源特点简介 何心明 回复时间: 2007.07.06 22:06

    很专业的地质学文章介绍得很好!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