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广东转载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杯子里的海 收藏:0 回复:1 点击:5070 发表时间: 2007.07.24 12:26:17

人类与鼠类[转载]


  张智新:鼠闹洞庭的生态警钟为谁而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13:47 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智新
  
  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省沅江市、大通湖区等22个县市区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目前,地方政府正在组织群众展开一场“人鼠大战”。
  
  没有到过洞庭湖的人,一想到洞庭之美,自然会记起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绝世吟咏:“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如今,千年之后的洞庭,不仅当年名作中令人神往的美景荡然无存,更沦落为因鼠类肆虐而让人闻之色变的“恐怖”之地。
  
  据有关资料显示,这次的洞庭鼠患并非首次:自1985年至2005的20年里,洞庭湖区曾爆发过5次较大的鼠灾。而且鼠祸呈愈演愈烈之势:不仅大规模爆发的间隔期不断缩短,而且每次造成的损失也呈直线上升之势:2005年的“鼠祸”,单农作物经济损失一项就超过800万元。频频发生的鼠患不仅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还对严重威胁到当地防洪安全,其传播的疫病更严重危及湖区数百万民众的生命健康。
  
  从有关专家的结论看来,洞庭鼠患表面上看是“天灾”,实则是不折不扣的“人祸”:湖区乃至流域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既导致上游来水减少,湖滩裸露时间增多而给鼠类提供了急剧繁殖的良机,又让其天敌猫头鹰、老鹰等数量急剧减少,而蛇类这一鼠类天敌更因当地人的大肆捕食而锐减,最终导致田鼠大量繁殖,以致酿成生态灾难。
  
  继太湖蓝藻爆发而导致无锡水危机不久,“鼠闹洞庭”这一触目惊心的事件再度有力地敲响了生态警钟。这让人心悸的钟声,既是为置身事中的无数民众而敲,更是为身负维护一方生态环之责的政府而鸣。
  
  20年来5次大型鼠患爆发的事实显示,洞庭湖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恢复,而且有更趋恶化之势。当地方政府组织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地开展灭鼠运动之时,不知是否曾静下心来系统深入地反思和检讨过如下问题:
  
  鼠患一次比一次来势凶猛,一次比一次来得频密,是否说明我们缺乏生态保护的全局观念、持续观念和责任意识?我们是否仅仅为了GDP数字而有意无意地忽视、漠视甚至无视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严峻现实?是否该考虑制订覆盖整个湖区乃至全流域的生态恢复和保护规划,并尽早就此开展大规模科研、调查、论证以及决策工作呢?湖区环保工作是不是还因行政区划所限而各自为政?是否该及时成立跨区环保协作机制乃至独立环保执法机构?
  
  鼠类天敌的锐减,是否证明了湖区各地在动植物保护等环保执法领域存在严重缺位,甚至失职渎职?除了国家有关法律之外,各地有没有制定具体细致、切实可行的地方法规来组织落实呢?如果没有,是否该以此次鼠祸为契机,尽快出台生态保护的“严刑峻法”呢?
  
  各级政府,特别是担负生态保护职责的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反思和检讨的恐怕远远不止上述这些。但愿“鼠闹洞庭”这一记响亮的生态警钟,能够敲醒他们的环保观念和责任意识,团结带领湖区流域群众,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重新找回古人为之倾倒的洞庭之美!
  


转载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杯子里的海 Re:人类与鼠类[转载] 回复时间: 2007.07.24 12:26

    陈杰人:洞庭湖鼠灾,天灾还是人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12:11 长城在线
   作者:陈杰人
  
   据新华社和《新闻晚报》等媒体报道,自5月下旬以来,随着洞庭湖水位不断上涨,原来栖息于湖中洲滩的田鼠纷纷内迁到洞庭湖南部地区的湖南省沅江市、大通湖区、资阳区等地,这些地区约10万亩丰收在望的早稻等农作物受到啃食,数千亩良田因此绝收。仅在大通湖区一地,近半月以来,人们就捕杀老鼠数百万只,总重达90吨。当前,当地政府正组织专家和民众积极灭鼠,一场规模空前的“人鼠大战”正在洞庭湖畔展开,一些基层政府甚至按每条老鼠尾巴两毛前出资收购死鼠,以激发民众斗鼠的积极性。
  
   历史资料显示,这次发生在洞庭湖流域的鼠灾是1995年以来当地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从表面上看,这场灾害是因为洞庭湖水的上涨,是洪水泛滥这一天灾造成的,但实际上,这是当地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老天爷对当地人的惩罚。
  
   众所周知,1998年,洞庭湖流域发生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但即便是在那场百年难遇的洪灾中,也没有发生今年这样严重的鼠灾。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老鼠的数量还未繁殖到足以形成严重灾害的地步。
  
   但这些年来,湖南地区的不良饮食习惯,导致了老鼠天敌的大幅减少,由此促成了鼠群的非正常繁衍。
  
   我们知道,蛇和猫头鹰是老鼠最重要的天敌,科学资料显示,每条蛇一年可吃掉老鼠近400只,而猫头鹰的能力则更惊人,一只猫头鹰一晚可吃老鼠4只,一年可吃掉老鼠1500只以上。
  
   但近十年来,受广东饮食习惯的影响,湖南兴起了大吃“口味蛇”的所谓美食热潮,由此造成蛇价上涨,大量的蛇被捕杀。在长沙地区,专门吃老鼠的“老鼠蛇”(俗称家蛇),其售价已经达到了每公斤200元。
  
   在这种利益驱动下,湖南地区大部分地方的农民热衷于捕蛇,按每两天捕一条蛇计算,每天可收入100元,比种田的效益强多了。而在此过程中,作为无毒蛇的家蛇就更是首当其冲。现在湖南的多数农村地区,已经很难再发现蛇的踪迹。以至于一些农夫会掘地三尺找蛇。
  
   除了湖南本地人吃蛇,很多湖南人还将捉到的蛇卖到广东等地,那里有吃蛇的历史传统,所谓龙虎席,就包括吃蛇。
  
   湖南地区还有一个传说,称吃猫头鹰可治偏头痛,尽管这种传说完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很多有出毛病的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高价收买和食用猫头鹰。
  
   这两个习惯,导致了湖南地区多年来老鼠的天敌急剧减少,并由此促成了老鼠的非正常衍生。可以认为,本次发生的洞庭湖鼠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是十多年来湖南生态链遭受严重破坏的恶果。如果听任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今天是洞庭湖流域的鼠灾,明天就可能是湖南全境的鼠患。
  
   现在的问题是,在保护蛇的问题上,依据我国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只有极少数濒危或稀有蛇类才是被保护的对象,诸如老鼠蛇之类的动物,并不在保护之列。
  
   从这次洞庭湖鼠灾中,湖南民众和有关管理部门特别是湖南省地方政府都应该吸取教训。笔者认为,尽管普通的蛇并不属于国家法律保护范围,但它却是农村生态链中敏感而脆弱的一环。对此,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制订相应的地方法规,以保护蛇和猫头鹰等鼠类天敌,比如禁止捕杀和买卖,禁止对这种动物进行商业经营;民众也应该在此事件之后不买蛇、不吃蛇。这样做,总比出了问题后由政府按照两毛钱一条的价格收购老鼠尾巴合算并长效。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