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豆花村版主:  借借  纳兰亓儿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还我方舟 收藏:0 回复:6 点击:2698 发表时间: 2007.09.28 19:29:10

[中秋说月]明月·故乡·家


  一
   我一直想写一写我的家乡,可每每提起笔的时候,却总有一股飘忽不定的感觉,似乎心中的家乡在脑海中朦胧着,炊烟一般,有些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到一个河弯,几棵小树,半崖枯草;如果仅是这样,焦渴的思念一定会催我还乡,然而,回到故乡一定失望,那个时刻梦魂牵萦的故乡,如同一首情致绵绵的名诗,忽然间身临诗境,才发现不过是多年来再熟悉不过的一寸土地,于是诗意全消。
   游子们在外面荡气回肠没完没了的思念着故乡,回到故乡却不免傻傻的问:“究竟梦中的家乡在何处?”
   我现在工作的地点,是在祁连山脚下,农历八月初,也就是十几天前,那是黄昏时刻,星星才刚陆续醒来,急匆匆,睡眼朦胧。不经意抬头间,一轮弯月就已经斜垂在了西北方,巧的是,远远的给人这样一种视觉效果:它身下不足一丈处,就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山是明亮的,因为山顶有雪,弯月似乎更加清寒了,空旷的戈壁滩,只有依稀几处隐绰的树影在风中斑驳,这片月色下,我可以是一个巨人,充斥异乡这片土地,伸手托起月光;这样的月色下,我可以无限渺小,渺小到成为这异乡土地里的一粒沙土。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要将月亮称之为吴钩了,吴国的兵刃,霜一般的雪亮,会轻易割伤人的悠思,乡愁,忽然就在那一刻。
   只要稍识笔墨的中国人,几乎都会背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一背就是千年,千年来,几乎人人都成了殷切的思乡者。身处异乡的游子们大都有浓浓的乡愁,因为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事物,原来的自我越来越脆弱,甚至被异乡同化,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却越愿意将自己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想一想,避一避,避一避,想一想。宋之问的那首《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雪未消。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可能并非很多人所熟知。但“近乡情更怯”这句却千古流传,因为它生动的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心理感受,家乡,于是成了游子们心中朦胧的一缕悠思,却牢牢的拴在心的一角。那是生命的起点,那是神圣的摇篮。
   我一直想,为什么古人多借月以慰乡愁?多借酒以消乡愁?为什么“月是故乡明”?而又“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我想,明月,浮云,落日都是柔性的,女性的,温情的,故乡也是,这一点相通的。或许在飘忽的浮云下,轻柔的月光下,落日安宁的陨落中,更容易让人思考,让人回味起故乡的温暖。浮云是灵动的,月光是温柔的,落日是可亲近的温和,也许诗人们心中的故乡已成为一种朦胧在脑海深处的画境,如天外流云,瀚海残阳,又似迷蒙月光,触在心田,柔情一缕;远在天边,淡淡忧伤。具体的,不具体的,一切都融入游子朦胧的画卷中,即温情,又飘忽,难怪李白仰天一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史书记载,贞元十五年(799)二月,宣武军作乱于河南;不久,漳义节度使吴少诚又在此作乱,白居易青年时代本住在河南新郑,逢战乱,诗人的兄弟,姐妹分散在江西,安徽和陕西。和李白一样,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他遥望宁静夜空中的孤月,马上想到家人的处境……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做千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匆匆忙忙倒也罢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不免在心头泛起波澜,更何况是明月之夜呢!诗人遥望明月,乡愁忽起,不由的想起家人,此时彼地流离的兄弟姐妹一定都在默默流泪,共把家乡思念,共把家人思念。于是,家和故乡融入月光,凝成一滴清泪,穿过诗人质真的心田,终于又从月亮般明亮的双眸涌出……
   游子们在异乡苦了,累了,伤了,愁情一催,思乡的浪潮顿时不由自主滚滚涌来,一时间堵在胸口挥之不去,这时候酒就成了最好的朋友。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你看,豪放不羁如李白,也只有在大醉的时候,他才会有“不知何处是他乡”,看似迷恋美酒流连忘返,但这种迷醉并非“乐不思蜀”,仔细去体会,“但使主人能醉客”,为什么要在这里用一个转折的语气“但使”?可见他并不能完全隔断对故乡的思恋,唯有酒酣之后,才会暂时忘记身处异乡的漂泊感。
   我想,人生重要的体验里面,包含这样一种意识体验:故乡意识与异乡漂泊的糅杂以及交融,崔颢《黄鹤楼》里有这样的名句“日暮乡关何所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想来崔颢是在某一个黄昏登上了黄鹤楼,孤影一人,仿佛被时间,空间完全隔绝,江面烟波浩淼,隐隐绰绰的村落在烟雾中凄迷,就连高山的轮廓也时隐时现,究竟那是是我的故乡呢!于是有了千古一问:“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那梦魂牵萦的地方,究究竟竟在何处?也许,故乡只是一种回忆起来会温暖人的慰籍,也许故乡只是倦怠时刻心里埋藏已久的种子悄然萌发的回音,又或者,故乡是深远埋藏在生命之初那段童年时光的定格,故乡,在每个游子的梦里,都是不同的……
  
   二
   我的故乡是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所管辖下的一个村落,我在那里出生,长大,读书,直到高中毕业。我一直认为的的故乡是最美的地方,其实是带了我的偏爱,但真的很美。
   故乡似乎没出过什么名人,但它却因为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人的飞机误炸而和兰州拉在了一切,想想也觉得滑稽。因兰州和靖远地形基本相似,都是依山傍水,况离的相对较近,所以代替兰州受了一次轰炸,后来被拍成电影《兰州空战》,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说是靖远,其实离靖远还有十几里路,小的时候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我是被爷爷背着走进教室的。许是迟到了,教室里早已坐满了和我一般大的孩子,爷爷扔下我就出了教室,说来丢人,我站在讲台前,看着黑压压一大群稳稳坐着的小孩,“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扭头就跑出了教室,爷爷在教室外笑……我记得有月亮,小时候早晨的月亮很亮,映着一大群大人,后来爷爷又背着我回家了,再后来父亲说,我那年可能年龄太小,所以没再让我去上学,那一年,我五岁。第二年,我正式上了一年级。爷爷是从过去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没读过书,我至今仍会想着爷爷背我去学校那段经历,想他看我哭着跑出教室时的笑,想着他不说话背着我在辰光与月光交替间又蹒跚着回去了……
   家乡的民风比较重视教育,在我小的时候,每逢学校即将开学,外地来收麦子,玉米,稻子的买卖人总会开着拖拉机适时而至,家乡人称之为“二倒贩子”,意思是经过两次倒手做买卖的人。那个时候街上是比较热闹的,拿簸箕的,拿袋子的,讨价还价的,一时间街上围满了人,道似某个节日来临一般,其实粮食卖的都比较便宜,因为急用,孩子上学。
   我的父亲是个教师,母亲按照当时的话说是“黑份子”,就是地主家出来的,我母亲的爷爷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那时候还有大善人的称号。我的外婆在我母亲十来岁的时候就撇下我的母亲和小舅走了,她活着的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至今惊讶于在那样的时代,她怎样使我的两个大点的舅舅一直不中断学业而最终都能经受一次高等教育。二舅拉的一手好小提琴,上大学的时候,每次回家总要给外婆拉上几首,那一年全省只有三个名额的研究生,他考上了,那一年,外婆过世,他没有去读,那一年,他将小提琴卖了,从此一生都没再拉过。母亲终于上完高中而再没能再续学业,小舅最终读完初中,上了师专。上高中的时候,一次去外婆坟地上坟,母亲是坚持等我和弟弟下午从爷爷墓地回来后带我们去的,那次在墓地,母亲哭的很伤心,她说,当年因为我们现在这个家,她没能做民办教师,错过了,我和弟弟后来也陪着她伤心,一只野鸟飞过墓地,惊的惨淡的月光依稀朦胧……
   我家院子里有一亩果园,从父亲嫁接果苗,移栽小树开始,我是看着它们渐渐长大的。故乡不缺水,一道水渠就从我家院子侧面穿过,一直穿透整个村庄,小时候水渠的水很清澈,翻过水渠,先是鱼塘,鱼塘过后是换水用的小溪,小溪过去就是稻田了,很大一片;再过去,就是稍高的一大片埂田了,有的种麦子,有的种玉米,更多种蔬菜;埂田再过去地势又偏低,仍是稻田,更大片的稻田,环绕稻田的是高埂,也是田边的道路,高高的柳树扎在道路两边,密密麻麻,再远处是黄河,鱼塘。黄河转了个弯,把家乡环抱,水渠从中间横插过去,又流回黄河。若以我家为界面,这只是故乡的一侧,另一侧地势较高,灌溉需要村支队唯一的抽水机器抽水上去,统一安排时间浇水,所以没有稻子这种喜水的农作物,一般都是玉米,麦子,油菜花之类的,到了尽头,就是大山了。
   小的时候喜欢水渠过去的那一侧,因为鱼塘换水,鱼苗就从鱼塘跑到了小溪,再在小溪里长大,小溪不深,只能及膝,那里简直是我们这些大人们口中的“小土匪”的乐园。放学后,跑那里摸鱼,恐怕是每天必修之课了吧。我记得母亲常站在水渠的埂上隔着鱼塘喊我回去写作业,也有别的母亲喊自己的孩子,那声音拖的长长的,一直回荡在乡村的天空……
   小时候值得回忆的事情多了,记忆中第一次随父亲去远处的村子做“买卖”,父亲赶着马车,车上拉了一车那种称为“农葱”的葱,比大葱要细。那时候我还小,坐在车上一路上喊着“卖葱了liao”,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葱剩半车的时候,天也渐渐黑了,迷迷糊糊就躺在车上睡着了,半路忽然被颠醒,四周全是不熟悉的地形,有月亮,有马蹄声,身子随着马车晃动,那时候是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寂寥吧,所以记忆特别深刻,我记得看了几眼周围不认识的环境就心情沮丧,再也不想看了,盯着个月亮傻忽忽的想家,直到拐进村子,看见熟悉的地段,不禁欢呼出声:“爸,回来了!”,父亲笑着说声:“醒了?”,不知道是不是月亮在那一刻忽然明亮了起来,又或者是不是几片浮云已经掠过,总之,那一刻感觉月亮真的很亮了,以至与后来在第一次接触“月是故乡明”这句子时,不由自主的脑海中就浮现出那晚的月色。就这样,故乡第一次被我丢失了,就这样,故乡第一次让我体验到了离愁。其实,那并不算离开了家乡。
   真正离开家是参加工作以后,我工作的地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属军工企业,当年来此创业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有时候偶尔会想一想,那些白发苍苍的老者,从青年时代,穿越半个世纪,在这里成家,立业而至儿孙满堂,可以说,这里已经算是家了吧,有一次问一个老者家里怎么样,好着没有,老人说:“多少年都没有回家了”,我惊讶:“您不是家在这里吗?”,老人笑了,开始讲述他的童年,他的故乡,目光中那股热诚不是我能用笔墨可以诉说的……
   曾读过冰心的《我的家在那里》,那是一篇小散文,九十多岁高龄的她可以说是沿着二十世纪走了一圈,一生漂泊不定,称得上是一个彻底的游子,直到最后在北京定居,她文中提到多次梦到的是她的故乡,而不是现在她与她的后代所组成的家,九十多岁的老人与当年少女的影子隐隐重叠,于是,家入了梦,明月入了梦,童年入了梦……
   今天是中秋节了,却没有月亮,有淅淅沥沥的小雨,天是阴的,隔着窗户望着梦幻般飘忽的雨,想着家,写着家,不知道为什么,家却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更多的时候定格在小时候的画卷,其实黄河已不再清澈,养不成鱼了,鱼塘都成了稻田,院子里应有尽有的果子吃不上了,恐怕都放开了任邻家小孩采摘了吧?那几株葡萄架,据父亲电话里讲,已经直搭屋顶了,还是不够葡萄树铺的,二叔家的小侄子也长的不认识了吧?
   算了,还是不去想了,等踏回故乡的那一刻,我一定会心跳,因为尽量在异乡避免去想它;等踏回故乡的那一刻,我一定会丢失我梦中的故乡,因为怕故乡变的有些许陌生,怕无数次在我脑海中反复锤炼的美丽音符,会因为我踏进故土的第一个脚步声,而变的平淡宁静。故乡,始终是在梦里,牢牢的,看见了,接近了,却又不是梦里的故乡……


文坛.百味人生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残文 Re:[中秋说月]明月.故乡.家 回复时间: 2007.09.29 12:13

    一篇短文,让人老泪纵横呵…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梧澧 Re:[中秋说月]明月.故乡.家 回复时间: 2007.09.29 17:59

    最后一段思想耐人寻味耐人寻味。
  很见功底的文字。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万山红 Re:[中秋说月]明月·故乡·家 回复时间: 2007.10.02 22:45

    家入了梦,明月入了梦,童年入了梦......真好!
  我也想家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静谧港湾 Re:[中秋说月]明月·故乡·家 回复时间: 2007.10.16 15:59

    方舟真的是想家了。
  月,是文人墨客愿意着意刻画、寄寓思绪的极佳的物件。一是谁都见过,谁都可以见。二是它的唯一性。三是它的孤傲不群。四是它的宁静谦和与无争......或许还有很多的原因。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最好的听众,尤其善于倾听你内心的独语,而后,用静默的眼神注视你,用安谧的光芒抚慰你,再透过你的眼睛,触摸你孤寂的心。
  家乡人称之为“二倒贩子”, .......一时间街上围满了人,道似某个节日来临一般,
  把“倒”和“道”换个位置。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徐博达 Re:[中秋说月]明月·故乡·家 回复时间: 2007.10.31 17:19

    我跟港湾都觉得方舟如混金璞玉,有无穷潜力。晚亭也很看好你呢:)

回    复    

回复人: 马兆玉 Re:[中秋说月]明月·故乡·家 回复时间: 2009.12.06 23:12

    此文我取走了.个别地方我会替你修改的.祝好!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