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一直在四处游荡,忙于涉足远方的风景,颇有些浪迹江湖的味道。难得浮生有暇,趁机检点萍踪,便有了这组意大利补记。
在介绍意大利之行以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我的朋友Didi。这个满脑子奇思妙想的女孩奇迹般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点燃了我对意大利向往已久的热情,并最终成为整个旅程的设计师,推动者,导游和赞助商。Didi生于佛罗伦萨,长于佛罗伦萨,在威尼斯念了三年书,又跑日本呆了九个月。本来是想学汉语的,学了一段时间觉得太难,就转向相对容易的日语。2001年时两人都在鲁汶游荡,经常到同一个俄罗斯死党处晃悠,由是相识,一见如故。说来好笑,她去鲁汶的目的是学法语,到了才知道是荷语区,郁闷之余接受既成事实,又学了一通荷兰语。当她操着意式风味的英语告诉我她还懂拉丁语和希伯来文时我彻底崩溃,压根儿忘了她主攻的是东方艺术。
应该说认识我的那一刻开始Didi就在鼓动我去意大利,告诉我她经常乘坐的Ryair有便宜得不可思议的机票,旅游淡季时飞比萨只要500多比朗(按当时汇率合人民币100多元),即使在旺季也远远低于其他航空公司;告诉我她在佛罗伦萨有独居的两室一厅,我们在那儿可以一文不花地想呆多久呆多久;告诉我当天可以来回的威尼斯是她了如指掌的第二故乡,她会画出完美的步行路线串起所有值得一去的景点,还正好在午餐时间到达她喜欢的那家店,琳琅满目的美味PIZZA将会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而PIZZA的价格和它的浓香一样让人怦然心动......在她百般引诱下本来就蠢蠢欲动的我更加心旌摇荡, 于是你来我往好一番密谋,剩下的事情就是度日如年地等到圣诞假期,拉上另一死党Juliana(这位倒是个中国人),开始后来被我们定性为喜剧的意大利之旅。
正如Didi隆重推荐的一样,乘坐 Ryair飞比萨的航班作为行程的起点对我们而言确实是最好的安排.航班中午到达比萨,Didi接机,下午即可游览包括大教堂、洗礼堂、比萨斜塔和墓园在内的奇迹广场,然后乘火车去佛罗伦萨,傍晚时分即可抵达.所以我们的意大利之旅就有了与众不同的开端.
比萨位于意大利西部,距亚得里亚海10公里,是托斯卡纳省省会,与一般人印象中城因塔而著不同的是,比萨本身就是意大利伟大艺术城市之一,在经济上亦与威尼斯、热那亚并列地中海三大港口,十分繁荣。尽管如此,人们说起比萨,往往还是马上联想到比萨斜塔,无他,实在是因为伽利略在斜塔顶部所做的的实验太有名了。这个在我们中学课本中称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使他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从而永载物理学史册。而斜塔本身则由于历经多年斜而不倒,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踏上意大利国土前还觉得自己了解一些意大利,但当我真正站在奇迹广场上时,才发现自己的孤陋寡闻.首先,驰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并非是想象中的那样孤标独立,而是作为比萨大教堂的钟楼和教堂、洗礼堂及墓园一起形成风格统一的罗马式宗教建筑群;其次, 洗礼堂的雍容典雅和大教堂的恢宏大气带给人的震撼足以让人认可比萨伟大艺术城市的地位。那些精致的券门是如此的美仑美奂,卓尔不凡,即使是冬日的浓云也掩不住它们的光彩.三幢建筑形态迥异,对比鲜明,排列错落有致,均一的白色大理石材质和统一的罗马式拱券使得整体感觉极为和谐。尤其是拱券柱廊造的成强烈的虚实和光影变化,和斜塔欲坠未坠的动感结合在一起,呈现一种横空出世的卓越美感,给了我们旅程的第一个惊喜。而当我们走到斜塔下时,才发现有更大的惊喜在等待着我们:由于倾斜程度过于危险而从1990年起停工修缮近12年的斜塔,刚刚于4天前的2001年12月15日再次向游人开放。虽如此,为了避免游客过多对斜塔造成新的损害,参观游客只能限人限时分批进入,每批限30人,限时40分钟。当即决定先排队看斜塔,而将大教堂和洗礼堂放在后面。幸运的是,因为游客不多,仅排了半小时就得以登塔。比夏天时在烈日暴晒下等候上埃菲尔铁塔和巴黎圣母院时一等一两小时感觉好多了。钟楼入口右侧墙上的碑铭写着“此钟楼奠基于公元1174年8月”,由于当时比萨使用的纪年同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相差一年,实际开工日期为1173年8月9日,虽然设计者至今未知,可以知道的是原设计为垂直竖立,高54.8米,分为8层,底层是在墙上作连续的拱券,沉稳庄重,中间6层以拱券柱廊围绕,剔透轻盈,顶层直径缩小为镂空的钟楼。到1185年,钟楼兴建到第4层时,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整体向东南方倾斜,工程因此暂停。这种长时间的停工并非唯一,此后还曾有过一回,所以当1372年终于完工时,已历时两百年。可以说斜塔的修建历史就是和倾斜做斗争的历史,而且这种斗争还将继续延续下去,因为到1990年1月7日意大利政府决定停止开放进行修缮时,斜塔的塔心已经偏离垂直线超过4.5米。经过耗时12年,耗资2500万美元的修缮后,倾斜程度减小了44厘米,基本恢复到18世纪末的水平,达到预期目标,也才能对外开放。当我终于登上这座建成600多年的钟楼,沿着螺旋状楼梯盘旋而上,一步步踏进台阶上深深的凹坑时,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些遍布于每个台阶上的凹坑并非工具凿就,而是由千百年来众多登塔者的鞋底踩踏而成,每个凹坑极为光滑,在背阴一面凹坑里,还积留着前日的雨水,反射着变幻的天光。突然间就收敛了笑容,默默地拾阶绕塔而上,至东南及西北方向,即俯身下视。每行至东南,则觉塔体凌空,下临无地;行至西北,则觉塔层历历,触手可及。随着高度的慢慢增加,视野逐渐开阔,被教堂遮住的洗礼堂慢慢露出红色的圆顶,教堂的十字形交叉清晰浮现,而交叉处的尖圆形弧顶渐渐完整地呈于眼前……不经意间抬头一望,竟看到满眼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那种云影天光丰润而又厚重的质感,从未亲见却又隐约熟悉,竟有些呆了。过了半晌,才忆起是画中所见,想必当年的提香、拉斐尔、波提切利、达.芬奇……也看过同样的夕阳吧。不知不觉间,台阶已尽,一口古钟静静悬于架上,斑驳的铜绿透出久远的沧桑,忍不住触摸,指尖轻拂处,听到岁月的一声轻叹,便干脆把余下的时间都花在塔顶,默默地俯在栏杆上发呆。
斜塔上的40分钟转瞬即逝,下得塔来,便进入教堂游览。由于中世纪的意大利人习惯将教堂、洗礼堂、钟塔建成独立的建筑物,三者之间实际是不连贯的。主教堂始建于1063年,结束于1174年,平面呈十字架形状,交叉点上有一尖圆盖形加顶,整体规模宏大,布局紧凑,比例匀称,结构合理。正面朝西,共五层,底层最高,为沉稳的券形贴面,上面四层皆为轻巧华丽的连续拱券柱廊,其中第二层与底层等宽,第三层为梯形,第四层为三角形。轮廓清晰,节奏明快。倒是教堂的内部肃穆得有些阴暗。作为罗马式风格的建筑,教堂的窗户很小而离地面较高,采光本来就少,我们去时大约是因为已近黄昏,从细长的拱券形窗户透入的光线斜斜下射,很多细节都隐没在阴影中,倒也符合天国遥远静谧的感觉。教堂立柱分别为白色和灰黑色的大理石,墙面则是以白色大理石为主,以灰黑色大理石镶拼出的精美图案呈现利落的圆弧和直角,简洁中有繁复,有一种不事张扬的华丽。据说19岁的伽利略就是在这个教堂内观察铜制吊灯的摆动而发现了小摆动的等时性定律,掀开了他动力学研究的序幕,也让我们对意大利文化的厚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出了教堂即可进入与之相对的洗礼堂。洗礼堂为圆形建筑,位于教堂十字架一竖的底部延长线上,立面三层为白色,顶部为铁锈红圆顶。拱券和圆顶的弧形配上修长的尖三角雕饰,极富几何美感。圆顶并非一圆到底的简单设计,而是分为三层,上层和底层均为半球状,中间以逐渐缩小的锥形柱体衔接,有一种跳跃的韵律在里面。矗立于上层顶端的铜像为施洗礼者圣约翰。洗礼堂始建于公元12世纪,初建时为罗马式建筑风格,后来加入了哥特式的元素,内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诺创作的雕塑《诞生》。
比萨斜塔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主要是由于它们对11世纪至14世纪的意大利建筑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符合文化遗产的第I,II,IV,VI的标准。让我们来看看相关的资料:1.代表了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奇迹广场上的四座建筑堪称建筑杰作,它们在空间上的设计从艺术上角度是独一无二);2.通过建筑或技术、有纪念意义的艺术品、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展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在一个文化区域中进行的有重要意义的人文价值的交流(奇迹广场的建筑深刻影响了从11世纪到1284年的建筑发展和14世纪的艺术发展);3.突出地代表了某一类建筑或技术的,并且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某一段或几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奇迹广场包含了几座典型的宗教建筑,各自拥有不同的宗教作用,共同组成了一个中世纪基督教建筑的典范);4.直接或明确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价值的事件、现实的传统、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艺作品相联系(19岁的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内观察铜制吊灯的摆动,从而发现了小摆动的等时性定律,这是他动力学研究的序幕。在比萨斜塔顶的实验使他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奇迹广场上的两座建筑直接同物理学的历史相联系)。
从洗礼堂出来时天已向晚,我们不得不结束在比萨的行程,启程前往我们此次旅行的据点,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以及世界上最丰富的文艺复兴艺术珍品保存地--佛罗伦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