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 梢 儿 黄 了 |
我的故乡在豫西南的一个盆地。盆地不大,可土地肥沃,盛产粮食,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那里出产的小麦久负盛名,不仅养育了盆地里的儿女,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物,象二月河、姚雪垠、周大新等一大批作家,就是吃着此地盛产的麦子一步步走向文坛的。
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里呈现一望无际的绿色,那是日渐茁壮的小麦编织的绿毯。
清明时节,故乡的人们常常冒着纷纷的细雨,吟着杜牧的诗句,满含悲痛地踏着田里的绿浪给故去的亲人祭坟。
当清明节被纷纷的细雨洗过之后,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毯便膨胀起来,一天一个高度,几天变个样子。
挖野菜和走路贪捷径的人,这时也不忍心向田里踏进一步了。他们知道,这时的麦苗儿已被附上了生命,他会给你带来丰收 ,带来幸福,带来一年收获的希望。
当风被太阳捧着送来,失去了清凉,扑在人怀里热烘烘的,使人欲把衣衫剥光的时候。转眼望去,那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时还发出哨音的麦梢儿,已经黄了。
麦梢儿的这一变化是一种信号,是一种龙口夺食的动员令。
这时节,人们忙着买镰刀,打麻绳,修车子,要把叉把,扫帚,牛笼头等农具一应备齐。
长年卧床的老人不能不下床了,上学的娃娃放假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都回来了。
村子里呈现了一年来前所未有的兴奋和繁忙。
麦梢儿变黄有力地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每颗心跳动的节律都加快。而跳得最快最美丽的,则是女人们的心。
小时侯,对家乡的女人只知道叫大姐,大嫂,大娘,大婶,从没想过妇女的称谓上的深意。中学毕业才渐渐明白,对女人的称谓万不可叫错。倘若未出嫁的姑娘你叫她一声大嫂或大婶,她不把你骂个狗血喷头才怪呢。
于是对女人便有这样的理解:未婚的叫姑娘;出嫁不久的叫媳妇,也叫婆娘;结婚日久的叫老婆。往深一步想大概是:姑娘,姑且在娘家的意思;婆娘,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的意思;老婆,就是老在婆家的意思了。
麦梢黄的季节,婆娘们把一颗心分作了两半,一半在婆家,另一半呢,早窜回了娘家。
丰收在望,庄稼人的激情被燃烧起来,田野上便此起彼伏飘荡着吼唱豫剧的声音,婆娘们就踏着豫剧的节拍回娘家了。
想着爹娘,想着弟妹,望着娘家村子的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她们的脚步走得越来越轻快。
走到村口,她们的身姿似一道风景,引得正干农活的人们,不时凝神瞩望。走近了,村里人不管远近亲疏都要上前说句话,“唉哟,妮子回来了,快回家吧,可把恁娘想坏了。”
村里人都知道,她们回来不可能给爹娘带回一叠钞票,但她们的行为比一叠钞票更可贵。
于是这段时间,村里老人相互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恁妮回来没?”
俗话说:“麦梢黄,妮看娘”。这时节的爹娘都在盼望自己的女儿早早地回来。
可是,爹娘心理也明白,女儿这两天回来了,一定让女儿早早地赶回家去。
女儿呢,既然回来了又多么想在家多住几天。
爹发话了,“快回家去,恁家麦子不收了?”娘也劝女儿:“妮,听恁爹的话,快回家吧,别牵挂咱家。”
而此时的她们又怎把婆家的麦收放心得下呢!
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有多少矛盾呀!
无可奈何,走前尽量帮家里多干点活。缝缝补补呀,磨点面呀,蒸锅馍呀,给娘捶捶背揉揉腿呀,去给爹抓几副治腰腿痛的药呀……
尽一份孝心,然后牵肠挂肚地离开。婆娘们脚下的路,连接分成两半心儿的路,已经走过千遍万遍,却越走越亲切,越走越爱走。
因为这条永远走不断的路,和她们的生命紧紧地连在一起。
而且她们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地呼唤:“娘啊,娘啊,明年的麦梢黄,女儿一定回来再看娘。”
|
|
被文坛.浮生杂记收录 原创[文.浮生杂记] 收 藏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戈壁红柳912 |
Re:麦 梢 儿 黄 了 |
回复时间: |
2007.12.25 06:23 |
|
欣然旧时景,宛如眼前人。“麦梢黄,妮看娘”……
|
|
回复人: |
徐博达 |
Re:麦 |
回复时间: |
2007.12.25 20:58 |
|
兄弟的每一篇文章,无论长短,都充盈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文字,其实也有呼吸。
|
|
回复人: |
我是淡然 |
Re:麦 梢 儿 黄 了 |
回复时间: |
2007.12.25 23:58 |
|
贴心贴肺的好!!!
再说,文字会说话!!
|
|
回复人: |
feng115 |
Re:麦 |
回复时间: |
2008.01.03 12:39 |
|
写的很朴实,很贴切,
|
|
回复人: |
蓝湖之鱼 |
Re:麦 梢 儿 黄 了 |
回复时间: |
2008.02.20 13:01 |
|
文章写的像中原大地上的老农一样朴实而意味深长.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