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甘肃贴图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风清雨扬 收藏:0 回复:13 点击:5507 发表时间: 2008.01.14 22:56:29

查济掠影


  安徽黄山山脉北部的群山之中,在太平湖北岸,深藏着一个令人称奇的古村落——查(Zha)济。它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堪称第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它破败颓废的沧桑之美,能让人看见中国乡村时代辉煌的历史。

   

------------------------
一箫一剑平生意 狂歌载酒江湖行
来时雨扬应挥剑 去似清风尽付箫
欢迎光临我的摄影博客:
http://shengfeng.tianyablog.com/

原创[文.在路上]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风清雨扬 Re:查济掠影 回复时间: 2008.01.14 23:00

    查济坐落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厚岸乡(现已合并到桃花潭镇),村庄方圆20余平方公里,始建于隋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废毁于晚清及近代,至今已有1380余年的历史。鉴于村庄现存明清古建筑较多,且废墟绵延,国家文物部门于2001年将其列为第五批国保单位。
  
   

------------------------
一箫一剑平生意 狂歌载酒江湖行
来时雨扬应挥剑 去似清风尽付箫
欢迎光临我的摄影博客:
http://shengfeng.tianyablog.com/

回    复    

回复人: 风清雨扬 Re:查济掠影 回复时间: 2008.01.14 23:03

    一座座小桥,潺潺的流水,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庄严肃穆的祠堂,巍巍耸立的宝塔,飘逸的凉亭,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古树,闲散安逸的村民,一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一下子攫住了人的心灵。
  
   

------------------------
一箫一剑平生意 狂歌载酒江湖行
来时雨扬应挥剑 去似清风尽付箫
欢迎光临我的摄影博客:
http://shengfeng.tianyablog.com/

回    复    

回复人: 风清雨扬 Re:查济掠影 回复时间: 2008.01.14 23:05

    据记载,查济村最辉煌的时候,有钟秀、平岭、石门、巴山四门,有巴山、青山、如松三塔,有108座桥梁,108座庙宇,108座祠堂,村民近7万人。历经风雨,加上太平天国战火和当代破四旧,村庄废毁严重。但三溪(许溪、岑溪、石溪)并流,人们“依山建屋、临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的总体格局并没有改变,现存明清古民居也还有约200座,元代建筑1处,一个中国乡村时代辉煌村落的架子还在,村口山上的如松塔,还顶风冒雨傲然挺立着。
  
   

------------------------
一箫一剑平生意 狂歌载酒江湖行
来时雨扬应挥剑 去似清风尽付箫
欢迎光临我的摄影博客:
http://shengfeng.tianyablog.com/

回    复    

回复人: 风清雨扬 Re:查济掠影 回复时间: 2008.01.14 23:07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这是明朝时,村人查绛所描绘的查济村情景。据介绍,查济村鼎盛在明清,当时人口越来越多,逐步向外发展,延伸到15里以外。在明朝时,村庄就有了相当完整的规划,民房、庙宇、祠堂、楼塔、水系,全按规划建设。每户人家几乎都前庭后院,临水而居。因此,查绛又深情地写道:“武陵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查。渔郎不怕漏消息,相约明年看桃花。”
   

------------------------
一箫一剑平生意 狂歌载酒江湖行
来时雨扬应挥剑 去似清风尽付箫
欢迎光临我的摄影博客:
http://shengfeng.tianyablog.com/

回    复    

回复人: 风清雨扬 Re:查济掠影 回复时间: 2008.01.14 23:10

    查济村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尤以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
  
   

------------------------
一箫一剑平生意 狂歌载酒江湖行
来时雨扬应挥剑 去似清风尽付箫
欢迎光临我的摄影博客:
http://shengfeng.tianyablog.com/

回    复    

回复人: 风清雨扬 Re:查济掠影 回复时间: 2008.01.14 23:14

   
   到了查济,很容易联想到桃花源。的确,查济的幽僻、与世隔绝似的意味,深深攫住了许多人的心。“青山横西郭,泉水绕查村。匆匆金陵客,淳朴山乡人。白云游子意,落日故国情。挥手自兹去,复蹈车马尘。”这首著名画家陈丹青写的旧体诗,契合查济的独特神貌,更表达了当代人的独特心境。
  
   

------------------------
一箫一剑平生意 狂歌载酒江湖行
来时雨扬应挥剑 去似清风尽付箫
欢迎光临我的摄影博客:
http://shengfeng.tianyablog.com/

回    复    

回复人: 风清雨扬 Re:查济掠影 回复时间: 2008.01.14 23:17

    古雕、砖雕、木雕在查济随处可见。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结构为多进式,或三进、或四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搂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
  的山墙后面。高出屋顶的山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山墙造型丰富,有云形、弓状、阶梯式等,墙头呈翘首长空的马头状。
   

------------------------
一箫一剑平生意 狂歌载酒江湖行
来时雨扬应挥剑 去似清风尽付箫
欢迎光临我的摄影博客:
http://shengfeng.tianyablog.com/

回    复    

回复人: 风清雨扬 Re:查济掠影 回复时间: 2008.01.14 23:21

    站在高处看查济,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走进村中,老式民居鳞次栉比,被石板路分割开的建筑群鲜有那些毫无特点的平顶小洋房。如今村中尚存元代建筑,另有明代建筑50多处,清代建筑130多处。这些建筑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见。而且大部分还有人居住,因此古建筑群保存得比较完整。
   

------------------------
一箫一剑平生意 狂歌载酒江湖行
来时雨扬应挥剑 去似清风尽付箫
欢迎光临我的摄影博客:
http://shengfeng.tianyablog.com/

回    复    

回复人: 风清雨扬 Re:查济掠影 回复时间: 2008.01.14 23:24

    查济村大部分房屋还有人居住,因此古建筑群保存得比较完整。古宅的门框均为花岗石,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屋内有“一”字形或“四”字形天井,墙上开空花漏窗,采光通风良好。屋底台基较高,开暗沟与屋外明沟相接,排水通畅。
   

------------------------
一箫一剑平生意 狂歌载酒江湖行
来时雨扬应挥剑 去似清风尽付箫
欢迎光临我的摄影博客:
http://shengfeng.tianyablog.com/

回    复    

回复人: 风清雨扬 Re:查济掠影 回复时间: 2008.01.14 23:26

    查济村一户人家的门板
   

回    复    

回复人: 风清雨扬 Re:查济掠影 回复时间: 2008.01.14 23:28

    农具
   

------------------------
一箫一剑平生意 狂歌载酒江湖行
来时雨扬应挥剑 去似清风尽付箫
欢迎光临我的摄影博客:
http://shengfeng.tianyablog.com/

回    复    

回复人: 风清雨扬 Re:查济掠影 回复时间: 2008.01.14 23:29

    查济的木雕、石雕、砖雕、楹联、匾额、牌坊、天井、明堂、马头墙等绝大多数地域文化特征与徽派一脉相承,将徽派的细腻与北方的粗犷融为一体,形成了这种由山区向丘陵过渡、以徽派特征为主的古民居建筑群。
   

------------------------
一箫一剑平生意 狂歌载酒江湖行
来时雨扬应挥剑 去似清风尽付箫
欢迎光临我的摄影博客:
http://shengfeng.tianyablog.com/

回    复    

回复人: 风清雨扬 Re:查济掠影 回复时间: 2008.01.14 23:34

    查济掠影:历史眉宇间透露出长满墨绿色青苔的记忆
  
   

------------------------
一箫一剑平生意 狂歌载酒江湖行
来时雨扬应挥剑 去似清风尽付箫
欢迎光临我的摄影博客:
http://shengfeng.tianyablog.com/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