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麦子播向泥土,令四季充满希望;一种精神沁入心田,让生命灿烂奔放。马兆玉的长诗《面对一粒麦子》,以其昂扬的思想性、厚重的平民性和生动的艺术性,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神游牧的乐章,令人流连忘返,得鱼忘筌。
我不是诗家和诗评者,也与马兆玉素未谋面,但是我相信,文品亦人品,文格即人格,它们彼此辉映从而激活诗的本根和质地。通过马兆玉那充满激情、尽显才华的咏唱,我分明感受到一颗火热真诚的心,在广袤的苍穹下喷薄,他俨然已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位心灵朋友。
近年来,兆玉一直活跃于西部诗坛。他的诗作以沉雄的西部和辽阔的饮马滩为背景,关注自然生存和人文历史,开阔大气、张力十足,淳朴厚重、绵长透骨。作品先后在《诗刊》、《星星》、《诗潮》、《诗歌报月刊》、《青春诗歌》、《诗林》、《诗选刊》、《飞天》、《绿洲》、《绿风》等三十多家报刊发表。并著有诗集《多情胡杨》和《辽阔的饮马滩》,其中以“辽阔的饮马滩”为代表的系列诗歌在省内外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深深扎根西部漠野的兆玉,他的《面对一粒麦子》,让我想到一部反映农垦垦荒史,名为《绿潮》的电视记录片。农垦的前身是军垦,也就是那些曾经为新中国成立冒着枪林弹雨、转战南北的将士们,是他们在东方红亮之后,用握过钢枪的双手在戈壁滩头、大漠腹地,硬生生垦出一片又一片谷丰果香的绿洲。就是这些神奇、伟大的精神,为中国后来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能量与动力。而这一感天动地的壮举及其精神,让一个身为农垦人后生的他牢牢记住,并以感怀谢恩的笔触,饱含深情地抒唱对泥土、对谷物的无尽情思与优美追颂。
面对一粒麦子,诗人的历史沉吟和旷古幽思,在对现实的关照和人文精神的映射下,纵横跌宕,收放自如,处处显现哲理渗透和神意倾诉的统一。 “面对一粒种子,我的愫怀是羽毛的,女性化的”。 诗人的心灵是纯净的,视野是大气的,精神是虔诚的,诗思是澎湃的。 “ 太阳风从一个村姑的早晨吹来/从炎帝苏醒的双手吹来”、“王,腰系兽皮的王。刀耕火种的王/ 大地心脏的王/ 他的王冠插有凤凰之翎/他独石一样孤立伟岸的身躯/平原会从他的四周向下塌陷/ 所有惊遁的星辰会为他让出浩瀚宇宙/他如龙似虎的脸上没有死亡。”诗人以其奔放神奇的想像、炽热敏锐的情感和壮丽清越的语言,挥毫落纸,抒情歌唱,撞击读者的心扉。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粮食是生命的靠山,它在繁荣和传承的长路上无声地留下了生生不息的行迹。诗人寄情于泥土,把爱以简约的笔触融入诗行,再将人们丰富辽远的想像带往更为深广的境域。他对能够哺育生命的麦子始终怀着万分崇敬:“ 与一颗种子相对,就是与整个世界相对” 、“麦子——不忍心将她放入香泥/ 只她一粒/ 我用双手捧着她/火苗、钻石坐在玛瑙的脸上/一座土筑的庭院,它是祖宗仅有的遗产?时间与阳光啃食同一根骨头。”通过诗意的泼墨浸染,对泥土亘古不变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意跃然纸上。诗人始终执着咏颂着一种精神,“ 面对一粒种子,面对更多种子的儿女/那些劳动中挥汗如雨的兄弟/他们自己就是一朵朵幸福无边的蓝百合/他们为幸福的终日劳作/汗水和歌唱让他们在地球的东部斜坡上/与黄河和已逝的黄河象厮守一条巨龙的传说”,“ 他们岩石般嘎嘎作响的骨骼/会使五谷成熟的摇曳/于狂草者沉若静水的禅悟中/看到了绝句的翩袂/和孔雀在瓷碗釉面上徐徐打开的丽屏/而那红绸系于腰间的红鼓/让山川鼎沸的回声/在纵横的沟壑之上照亮了一只山鹰之翅”,一种与麦子相关联的传承文明、自强不息、憧憬未来的人文精神和东方文化情怀,以其积极浪漫主义的饱满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启迪,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教益。
浓郁淳朴的泥土情结和故乡之恋是《面对一粒麦子》的重要特色。对故土家园的咏唱,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主题。王粲有登楼之赋,庾信有乡关之叹,李白有静夜之思,崔颢有烟波之愁,周邦彦《点绛唇》:“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让人倍感无奈。所有这些,都发凄怆之辞,叹人生多艰,寄怀土之思,总有挥之不去的哀怨。而马兆玉的诗与之有本质的区别,其诗歌的基调是明亮的,它们清新、自然、朴实、豪放。面对扎根其中的泥土和人民,面对一粒养育生命的麦子,由衷发出“永恒之爱,就是我寄予泥土的全部生命”的炽烈挚爱之情。 “故乡世代柔软的炊烟”、“种子的儿女”、“那些劳动中挥汗如雨的兄弟”,还有那儿时司空见惯的屋顶,都是诗人热恋和笔下抒写的对象。对故土的深情歌唱,在兆玉的其他诗作中随处可见。“故乡的月光清柔如水/故乡的月光世代慈祥/五谷的色泽是大地与太阳恩赐给汗水的霓裳/穿着它往前走,美丽的秋天呵/能不能告诉我/一首民歌从孕育到诞生/需要耗去多少父精母血?”(《写在大地上思维片段》)“我的村庄更像一个/神态自若、面容安详的长者。他的左手握有神话/他的右手握有锄头;插在后腰的镰刀/让我看见了你的一弯月眉/或者,你在某个伤心岁月哭泣过的嘴唇……”(《水,我爱你》)“我是这片土地上惟一的一位诗人/一壶酒可让我在花丛中沉睡八百年之久”(《春天的三个段落》)。读兆玉这些饱含泥土气息的诗,仿佛饮一壶家乡自酿的老酒,甘醇净爽,韵味绵长,给人以不尽的回味和眷念。
山峰耸立之前,必有高原隆起。《面对一粒麦子》是作者不断汲取养分、厚积薄发,进行诗歌创新的生动实践。布罗茨基说,他试图在每一首新作品中超越上一首作品。兆玉无疑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中国新诗经过了朦胧诗、后朦胧诗、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浪潮的冲击和洗礼之后,诗人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一方面还在对城市化、经济全球化诸迹象犹豫不决,一方面实际上已斜躺于模仿化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中。兆玉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以熟悉的生活为创作源泉,高扬本土大旗,在诗歌艺术的主题、体裁、内容、语言、形式等方面孜孜不倦进行创新。这首诗就是他诗歌创新的有力见证。
《面对一粒麦子》在创作手法上,更多地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和象征等手法,汪洋恣肆,天马行空,想像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给这首诗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 他奔驰体外的心/号召亿万马匹,像金风吹拂五谷一样”,“ 弯曲的河水是欢快的/燎亮的八万里喉咙/持续的、只是一种色彩的唱词”,“ 种子无语/一把盐自天女纤娟的指缝滑落下来”,无一不是浪漫而大胆的创造,诗人的感情象江涛海浪,奔流澎湃,又象白云从空,舒卷变幻。
在意象营造上,诗人的选物很有代表性,切入巧妙,给选取的意象注入他的哲理思考,诗歌意象更具有包容性,感情也更为充沛奔放。他的诗歌意象非常普通,村庄、河水、斜坡、岩石、五谷、油菜、风筝、槐树、家狗、月亮、油灯、白杨林、蓝百合,就是这样平常的景物,兆玉却做出了诗味浓郁的诗歌大餐,不得不让人佩服他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艺术功底。
在语言驾驭上,一方面,表现为铅华洗尽的平易朴素和激越清朗的流畅生动,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善于融情于景,为情造文,使诗人情感和自然景物相互映衬而融合为一,忠实地记录作者在特定环境中勃发的真情实感,流动着内在情感的韵律美。随着感情的起伏,想象的飞驰,很自然地形成了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如:“白云为帆,海洋不远/海洋就在身边/远山是岛屿。村庄是岛屿/我是岛屿。排天的金色浪潮扑打着/而那个穿越浪谷,波峰上一路奔跑/一身红裙子的女孩/大地在她成为母亲之前,或之后/会让鲜花珍珠昼夜陪伴她的微笑”、“泥土合上经卷/诗歌咏颂香风”,等等。
在艺术感染上,善于把视觉、听觉和其它感官协调起来,舒缓明朗,细腻生动,渲染出一种如歌如画的唯美境界。“翠鸟衔一领丝绸在精美陶器上擦拭尘埃/那里,谷叶的图案与神谕的会心之笑”、“ 河流的长笛上/吹响了故乡的倒影/也吹响了博爱无疆的版图”,有线条和色彩的舞蹈,有音符和旋律的激荡,无一不给人以无穷的美学享受。诗人还有意无意间将母系文化、石器文化、农耕文化、彩陶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的元素通过诗意的勾勒融入诗行,体现了一个优秀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广阔的情怀,我认为这是一个诗人举重若轻的真本事。
作为一名读者,我也觉得《面对一粒麦子》这首长诗,诗人给我们的想像寄予的期望甚高,作者流于主观的隐喻感受和语词搭配难免让读诗的人不知所从。但诗歌作为纯个体的创造性艺术活动,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就是这样微妙而复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依然非常喜欢这首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诗作。
岁月如风,生命如歌。播下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我们便拥有了明天。我深信,在今后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兆玉会走得更远,也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优秀诗歌作品。2008.02.10
------------------------ 何军邑的网站:http://hejunyi.chinavalue.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