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湖南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三余堂 收藏:1 回复:6 点击:2353 发表时间: 2008.05.05 09:01:05

欲说还休话教研


  欲说还休话教研
  
  
  
   教研,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校来说,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可现在,老师们谈起教研,总有一种“不提也罢”的无奈之感,敬而远之者有之,欲罢不能者有之,爱恨交织者有之。不少老师说:“对教研,我敬畏,我无奈。”
  
   教研“流行病”
  
   一曰“时装表演”。一堂公开课,老师准备了又准备,教案在大家的讨论下已作了无数次修改,预演也进行了几次,在本班上过了,在同年级的其他班也上过了,然后,以近乎“完美”的姿态,推到了学区,又被推到了县、市,并终于拿到了一等奖。这样的课,对听课的老师来说,尤其对评委来说,真是热闹、精彩到了极点,完美得如同白璧无瑕。然而,对学生来说,则味同嚼蜡,因为他们已熟悉了这堂课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老师在什么时候要提一个什么问题,他们都知道——他们已听过多次。这实在只能称之为“表演型”的课,而不能叫做教研课或公开课,听者找不出问题,观者谈不上学习和交流,除了有表演价值,再没有半点推广意义。
   二曰“跟风一族”。什么新潮就搞什么,最喜作“惊人之论”,夸夸其谈,大而无当。“减负”来了谈“减负”,减时间,减作业,减压力,最好减得老师不进课堂,学生不要读书;“研究性学习”来了就搞“研究”,研究服饰,研究饮食,最好让学生去当研究员。“跟风”跟得快,也变得快。这不,“新课程改革”刚刚出世,就有人跟上去了。“教师与课改”、“课改与学生”、“课堂与课改”,一大批炫人眼目的课题纷纷出笼。最可气的是这些东西居然大有市场。难怪有老师说:“新课改又使一些人成了教研暴发户。”
   三曰“寻找捷径”。要说教研有什么捷径,大家都不会相信。但有老师这样说:“教研要出成果,还真有捷径可走。记得1998年,省里下达了一个课题到我们学校,当时,很多老师说,我们也可以搞课题,不可能吧?校长把它交给我的时候,我还感到诚惶诚恐。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制定了一个方案。但真正做起来,实在是力不从心。有次,去一所重点中学查资料,那校长对我说:‘收集资料?何必吃那苦头。验收前突击一下,至少三等奖。’我的课又重,资料又少,许多具体问题迫切需要专家的指导。知难而退,我做了一半放弃了。验收前三个月,省里打电话问我做得怎么样了,我说快了。草草写了一个总结交差。没想到还真得了奖,校长表扬了我。其实我何曾下过力,我哪里做得出来?”
   四曰“文字游戏”。说现在的教研不活跃,那是假话。只要稍稍留心一下,这些年来教研搞的名堂真不少,快乐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景教育,问题探索法、师生游戏法,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到如今,谁还记得。玩的不过是文字游戏。翻翻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大师在几十年前就搞过了。我们只不过是在拾大师的牙慧,顶多是学了大师的皮毛而已。
  
   没有论文,再好的老师也是一“文”不值
  
   写论文,是教研的必然结果。应该说,教师对一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写成文章,或是把教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形成文字,都是十分有益的。即使这样的文章称不上“论文”,但这又有什么妨碍呢?
   现在,论文成了评职晋级的重要条件,这可害苦了不少老师。大多数老师平时忙于教育教学,哪里搞过什么课题研究,有什么论文可写的;即使写过一些教学札记,与论文的要求还差得远哩。年逾不惑的俞老师说:“教了快20年的书了,说水平不高嘛,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说教学成绩不多嘛,有培养出来的那么多学生。即使什么都不说,你的水平和能力也是明摆着的,校长和老师谁个不清楚。现在这些都没用了,上面只认论文。真没想到,一篇论文,让我们一‘文’不值了。”
   栽在一篇小小的论文手里,确实很冤。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人动开了歪脑筋。剪啊,抄啊,反正天下文章一大抄,只要哄过了评委就行。还有一些人就忙于找熟人,开后门,请客送礼,烟酒敲门,票子铺路。且不说这些不正之风对教师心灵的伤害和对教育形象的损害有多大,问题是,真正有水平有能力的老师可能还是没论文,而能力一般的老师却很可能搞到了一篇论文。最终有论文的职称上去了,没论文的只能望“文”兴叹。你说气人不气人。
   如此情形之下,谁还会踏踏实实搞教研。有老师愤而抨击:“现在的教研是伪教研,说假话,做假事,出假成绩。形式主义的东西满天飞。”某重点中学的一位语文教师说:“你别看我们学校的教研很热闹,那全是表面工夫,做样子。教研课题华而不实,教研文章假大空,看起来冠冕堂皇,其实没半点实际意义,根本没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不独我们学校,别的学校也一样。教研都是写在纸上,喊在口号上,张帖在墙壁上,最后消失在行动上。”
  
   带着镣铐跳舞的学校
  
   老师们对教研现状的抨击,是一种激愤心情的体现。从学校来说,教研确实有很多难处。首先,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研能够促进教学,能够提高教师素质,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每一个校长都明白的道理。然而,真正搞起来,就觉得老师的素质是一个问题。有能力有水平的老师没有积极性,他们要不盯着沿海,要不盯着商海,很难沉下心来。有积极性的老师又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一位教研颇有成绩的老师说:“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搞教研的人好比武林中的寂寞高手,很孤独。在学校里,一般老师对教研漠不关心,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孤独的高手寂寞久了,也会丧失热情。”
   其次,是培训不到位。县里一位教研员这样说:“现在的培训,今天这批,明天那批,每所学校也仅一两个人,很零散,培训内容又不系统。这么单薄的力量实在难以起到带动和幅射作用。如今的课堂纷繁而复杂,有的老师还不能应对课堂和学生的变化。就靠几个学科带头人来搞教研,困难很大。再说,老师们搞教研,也离不开专家的指导。为什么不少老师对教研很冷淡,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成功的激励,搞了多年的教研,论文没发表过,更没得过什么奖励。所以,我们的培训不能浮在上面,要下到学校,进行具体指导。培训的方式也要改变,要多搞校本培训,让受过培训的老师去培训其他老师,效果会更好。”
   第三,是缺少必要的合作和交流。不少学校,零散的自发的教研还是有的,但没有自觉意义上的教研。“自觉”的教研是系统的教研,讲究分工和合作,有过程,有结果。现在的问题,老师之间、学科之间,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合作和交流。搞教研,分工合作非常重要,现在尤其讲究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有一句俗话,外行看内行,看得真真切切。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彼此合作,可以产生思想的火花,受到不同的启发,得到不同的收获。
   第四,是教学硬件的差距。现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现象是没有了,但学校之间硬件的差距仍然存在。一位农村中学的老师说:“现在搞教研,真的有些力不从心,不是别的,就因为我们学校条件不好,已经跟不上形势了。上科学课,要带学生看星星,学校没有望远镜,怎么看?1995年我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赛课还得了个第一名,现在我都没有胆量去了,人家都有了手提电脑,我还是当年的投影仪。”
   第五,校园并不宁静。长沙市八中校长杨庆江说:“校长是众矢之的。那么多部门盯着学校,街道、居委会,连环卫所都可以管学校。有人说学校是带着镣铐跳舞,这话不假。上面千条线,落实到学校,只有一根针。我是分身乏术,难以招架。我又何尝不想亲自参加教研,指导教研,可哪里有时间。说是要搞专家治校,就是专家,恐怕也难以应付如此繁难复杂的局面。”
  
   呼唤大众化的教研
  
   学校教研到底怎么搞?来自城郊沙坪中学的王景老师说:“形而上的作法,太空,还是要落实。不要动不动就搞课题,尤其不要校校搞课题,人人搞课题。一般老师听到课题,总觉得太深——深不见底,太高——高不可攀。即使要搞课题,也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让课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急功近利的作法尤其要杜绝。不要提一年见成效,两年见成效的说法。教研是科学,哪里能这么快见成效?”
   王景的教研成果很引人注目,他的教研论文在省内外多家刊物发表,他还去北京等地宣读过获奖论文。王景所在的沙坪中学位于城郊结合部,条件很简陋。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取得 了如此不平凡的成绩,王景的经验有两条。
   一是立足于小。王景说:“我喜欢搞微型教研,小打小敲的教研。我认为,对一个普通老师来说,上好一堂课,就是一次教研。通过教学积累经验,是最好的教研途径。我喜欢写教学日记,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的失误,一一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教研的好素材。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写一篇很好的教研论文。”
   二是做有心人,广泛收集、积累资料。报纸、杂志当然是很好的资料,看到有用的报纸就收起来,剪下来。看电视时,也带一个笔记本,边看边记,这些东西,也许今天用不上,但总有一天会用得上的。去年3月,新疆伽师地震,王景就做了非常详细的记录。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脚踏实地,不浮躁,浮躁是教研大敌。搞教研也是很枯燥的事情,要有坐冷板凳的勇气。
   王景走的是一条大众化的教研路子,这正是当今大多数学校和老师迫切呼唤的教研之路。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时事关注]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木水 Re:欲说还休话教研 回复时间: 2008.05.07 13:06

    教研创新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地,就是要使人们更好的接受。

回    复    

回复人: 胡杨之子 Re:欲说还休话教研 回复时间: 2008.05.10 10:47

    教研教研,我看就是把人教成研究骗人的疯子!

回    复    

回复人: 冷月凌 Re:欲说还休话教研 回复时间: 2008.05.10 19:19

    没信心了

回    复    

回复人: 冬天里的雪 Re:欲说还休话教研 回复时间: 2008.05.13 18:17

    教研没有错,教育教学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工作,经常出现很多问题,需要交流研究,探讨提高。可是如果搞成“时装表演”“文字游戏”等病态,就与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了。把问题反映上去,使教研部门的领导清醒一下头脑,我支持你。

回    复    

回复人: 颜心一质 Re:欲说还休话教研 回复时间: 2008.05.28 23:17

    您的论证真是深入浅出,切中要害。看来,我还真觉得我现在刚刚进行了一年的一个教研课题还是大有前景的,因为这不是作秀,这是实实在在的为教师减负,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要怎么构思一篇文章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呢?……容我好好想想。

回    复    

回复人: 颜心一质 Re:欲说还休话教研 回复时间: 2008.05.28 23:32

    如果您有时间,是否可以浏览一下我写的这些文字。现在我们的教研主要是增加了小组互动的形式,加强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一改过去,学生作文只由老师改的模式,增加了这个学生互评互改的环节后,不旦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水平提高了,老师的一些无效修改也减少了。为什么说是“无效修改”呢?因为根据传统的模式,教师会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指正批改,而这些教师批改的心血之作,学生往往置之不理,他们更多的只是关注分数而已。而现在,通过这种模式,学生互改之后,再誊正交给老师看,他们就还多出了一个反思的过程。而这互改之后的作文再交给教师看,显然又为教师减负了。真不愧是一举两得之为!
  
  
  猜猜他(她)是谁?
  ——“本色作文”导写实录
  
  长沙县白沙中学 王兰 执教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教授、全国作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刘济远 点评
  
  
  (说明:本次本色作文训练,包括四个板块:第一板块为30分钟,安排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即前导部分;第二板块安排学生自主的写作,时间约40分钟;第三板块为30分钟,安排后导部分;第四板块的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修改并誊正作文。)
  
  
  第一板块:前导部分。
  一、 趣味导入本堂作文课——师说生猜
  
  现在同学们听听老师描述的这样一个人——一个身着乳白色西装套裙的女教师朝大家迎面走来,她留着短碎发,显得清爽干练,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虽说,这个标志在向大家表明着她有近视,不过这也可以透出几分学者风范吧!也许大家再一细看,会发现她的眼睛里透着柔和而睿智的光芒,和着那微微上翘的嘴角,无疑在向大家透露出另外一个信息——原来这也是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呀!她是谁呢?
  生:王老师!
  
  
  二、 提出练说要求——生生互猜
  师:看来,我的描述还是有几分形似和神似的。这个人,就是我想用语言向大家介绍的自己!接下来呀!我想请同学们分小组练说——从本班老师或同学中选取一人作为描述对象,可以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也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描述中不能出现老师或同学的姓名,小组长组织同学讨论之后,作总结发言,将你们那组描述的对象说给其他同学听,看看有哪些同学能猜出你所说的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自由练说,老师巡视检查。)五分钟后
  师:现在各小组长准备好了吗?
  生:她有着一米七零的个儿,虽说个儿头也不算太高,但她长得很漂亮,我甚至认为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她也不为过。原来那黑亮秀丽的头发,在一个假期过后翻了一个样儿。待她走进教室,全班同学都大吃一惊,嘴巴全张成了“O”型,甚至可以塞进去一个鸡蛋。淡淡的菊花黄的卷发,配上那神秘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和一张樱桃红的小嘴,真是美到极至!她总是穿着一套平凡但高雅的衣服,一条长长的,随风飘逸的长丝巾,随着她的步伐,似蝴蝶一样在空中翩翩起舞,搭配得美伦美奂。再加之一整天她都神采奕奕,真是个十足的古典加现代的美女!
  (同学们自发地鼓掌)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可以看出你叙述的精彩,也正是这段精彩的语言将一个美到极至的女子展现地如在眼前了,老师也真想去认识认识这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子,这会是谁呢?大家猜出来了吗?
  生:陈老师!
  师:哦?异口同声地回答,她就是我们的班主任陈老师吗?
  生:是的!
  师:那我真得在课后去认识认识这位老师,她会乐意和我交朋友吗?
  生:会的。
  师:好的,那就下课再说吧!看来,我们第二小组的描述是相当成功的!那么你们怎么能一下子就猜出来呢?
  生:当她说第一句的时候,“她有着一米七零的个儿”,我就知道说的是老师了,因为我们班的还没有一个个儿有一米七零的。
  师:哦,数字用在此处,相当准确!
  生:还有说到那头发在一个假期之后变了样儿,变成了淡淡的菊花黄的卷发,我就能猜出是陈老师了,但还不完全确定,当小雅说到长丝巾的时候,我就对猜陈老师确信无疑了!
  师:那么,我们的同学再细细的回忆一遍看,这位同学的这段描述中,重点突出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生:外貌描写。
  师:太好了,大家说得对。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段对陈老师的外貌描述为什么成功了呢?这段话注意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这段话抓住了陈老师外貌方面的特征。身高一米七零,发型在一个假期之后变成了淡淡的菊花黄,身披长丝巾等等,这些都是陈老师所具有的典型的特征。
  师:是啊!在写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得外貌描写要抓住特征。
  (出示屏幕:外貌描写抓住特征)
  师:再请其他小组长说说看。
  生:话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她的语言刚脱口,就吓倒了一大片人,所有的同学都被她的极快的语速所折服!也难怪她第一天给我们上课就告诉我们:“我的语速一直都这么快,你们可要适应我啊!”
  师:这又是谁呢?
  生:张老师!
  师:都能猜出来呀!看来这段描述也是相当成功的啦!那么你们能说说,这位同学的描述又抓住了哪方面来作重点呢?
  生:语言描写,突出了其语速快的个性特点,我们一听就明白了。
  师:那么这就是说“语言描写要——”
  生:展现个性!
  (出示屏幕:语言描写体现个性)
  师:刚才两个组都在描述我们的老师,看来,同学们还真挺尊敬老师喜欢老师呢!有没有哪组同学说到了自己的同学的呢?
  生:生活中他是一个内向的男孩,简直还可以说,他的内向中还掺杂了那么一点儿女孩儿的柔情似水,可是在篮球场上却完全与之判若两人了!你看,他在球场上左冲右突,雄姿英发。只要看到球在对方手中,他定然会在第一时间赶到你的面前,拼命张开手臂拦住你,即使做出门板的模样也毫不在乎,直至把你堵得严严实实。当你举期不定之时,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一把拍抢到你手里的球,只剩下你站在原地叹息着看他一个三步跨栏将球稳稳地投进篮框中。你们能猜出来吗?
  生:是李小如吗?
  师:第三组的组长,他回答正确吗?
  生:正确。
  师:那么你们从刚才的这段话,有没有听出他侧重讲的是哪一个方面?
  生:动作描写。
  师:那么你们能讲讲动作描写要注意什么吗?
  生:要生动,逼真。比如他讲拼命拦住对手的球并去抢到球时,都提到了动作,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好像我们的眼前正展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
  师:是的,动作描写要生动传神。
  (出示屏幕:动作描写生动传神)
  师:从刚才的叙述中我们既有叙述老师的片断也有叙述同学的片断,在讲到对人物描写的方法中,讲到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那么,有没有哪组同学的叙述中涉及到了心理描写的呢?
  生:她长得很美丽,可是性格却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她那双犀利的眼睛,有时让人看了不寒而栗,瑟瑟发抖。不过,只要她一笑起来,眼中就充满了温柔。唉!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有时严格地让人恨她,有时又温柔得让人想接近她,要不怎么说她神秘呢?严格时,我们班的同学一看到她就你耗子见了猫,一个个巴望着找个地洞藏身。有时却和她打成一团。这不由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她似乎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看来,别说恨她啦!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上了她哦!
  (掌声响起)
  师:这是谁呢?看来不用我问了吧,大家的答案早就了然如心了。是——
  生:陈老师。
  师:这段描述中果真掺入了心理描写,大家还记得吗?
  生:看到陈老师的犀利的眼睛,我们会不寒而栗,瑟瑟发抖;还有“她似乎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也是心理描写。
  师:说得很好,看来你的记忆能力挺强的嘛!那么我们的同学说说看,心理描写要注意怎样的描写技巧呢?
  生:要写得逼真,细腻,再现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师:是啊!心理描写就应该细腻准确,真实,不然的话,就不会感人,不会让听众或读者产生共鸣。
  (出示屏幕:心理描写细腻准确)
  师: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上面所讲的内容,大家看屏幕——
  (出示屏幕:外貌描写抓住特征
  语言描写体现个性
  动作描写生动传神
  心理描写细腻准确
  我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屏幕展示的内容)
  
  三、开始写作——由说到写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描述中,我发现大家都能较准确地抓住自己所要描述的人物的特征,用口头语言将那个人物的形象描述出来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可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给每个同学以发言的机会了,唉!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将每个人的心理所要描述的对象转变成文字,就可以弥补这个遗憾了,是吗?那么,接下来的30分钟时间,就请同学们将自己所要描述的那个人用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我们来看看写作要求吧!——
  (屏幕出示写作要求:从本班老师或同学中选取一人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文中不能出现所写老师或同学的姓名,写完后,读给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听,看看有哪些同学能猜出你所写的人。)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为了使我们的同学能更好地完成本次的写作练习,老师这里准备了一篇较好的习作,这是由老师所在的白沙中学162班的一位名叫刘舒仪的同学所写的,后来经过略为修改之后刊登在了《初中生》那本杂志上了。我们不妨来听一听看一看,并且想一想,它好在什么地方?——
  (屏幕展示范文内容——
  我们班的“假”小子
  
  长沙县白沙中学 C162 刘舒仪
  
  她是一个女孩,由于性格豪爽,举手投足之间有那么一股男孩味,周围人都说她像男孩。于是,她干脆剪一个流行的男孩发型,买一件颜色很酷的衣服,穿上运动鞋,十足一个男孩子,她喜欢这种带野性的自己。
  
  刚开学,走进教室,这种改变在班上立即引起轰动:“哇!我们班又多了一位男生!”她心里很得意。的确,在女生当中,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假小子,她能跟那些调皮的男生打得火热。可是母亲却为她担心:“哎呀!这么大的女孩子了,没一点女孩样儿,当心遭人厌。”遭人厌?怎么说呢?虽然她不能肯定自己百分百地受人欢迎,但也不会落到遭人厌的地步呀!同学们都说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男生欣赏她的大胆,女生羡慕她的洒脱。
  
  母亲的警告没完,新的烦恼又接踵而来。班上的芳芳文静、秀气,大家都说芳芳是淑女,是中国古典美女的形象。她困惑极了。看看自己,永远是大嗓门,大幅度的动作,遇到高兴事更不得了;跟男孩子们混在一起,几乎分辨不出,丝毫没有女孩的典雅、羞涩。让她受不了的还有个别略带嘲讽的话语:“你这样装扮有什么意义?”她受不了,于是她决定改变自己的形象。可更怪了,居然有不同的人问:“你是不是病了?”天呀!她辛辛苦苦的改变,竟换来这样一句话,她想:难道我只有病了才会秀气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你改变了就不像你了。”好友的话让她茅塞顿开。是呀!为什么要学芳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需要刻意改变,模仿别人会很累,会失去自我,为什么要刻意模仿别人?
  
  为何女孩就要有矜持的外表?女孩就不能像男孩那样洒脱吗?她不想做别人手中的泥娃娃了,她不想刻意去掩饰自己了。她说:“我要活得洒脱,活得有自己的个性。记住,别把我当男生了哦。”
  
  现在你们猜出她是谁了吗?她呀!就是写下这篇文章的我!
  
  (刚读完,同学位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现在大家能否来说说这篇文章成功的地方?
  生:她抓住了“假小子”这个特点来写,中心突出。
  生:她运用了外貌描写,涉及到了发型和服饰。
  生:她还运用了语言描写,比如同学对她的改变表现出的惊讶,妈妈的担心及自己的宣言,这些都是语言描写,较好地体现了她“假小子”的个性。
  生:她还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听到同学的惊呼,自己得意;看到芳芳的另一种美,为自己的改变感到困惑……这些都是心理描写。
  生:她还将自己的形象与芳芳进行了对比。
  师:是的,也许在一篇文章中我们不一定要将这多种表现人物的方法都一一涉及,但我们却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这才是一篇成功的习作。本次写作导写课的前导部分就上到这儿了,接下来的30分钟,请同学们写作。
  (生到另外一个教室中开始写作。)
  
  第二板块:学生写作。(30分钟)
  
  第三板块:后导部分。
  一、 自我欣赏与评价。
  师:同学们,接下来的30分钟,我们将自己的文章好好地修改一番,把我们刚才完成的这个毛胚建筑打磨精致了,让它在集体的智慧下生出熠熠的光彩吧!请大家先看到我们本次作文的稿纸,它与一般的稿纸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有。一般的稿纸没有这么多的空白处。
  师:是啊!现在我来向大家具体说明一下,我们“本色作文”稿纸与众不同之处:稿纸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正文部分、修改部分和评价部分。评价部分又分为三个小的单元,第一单元是“自评”,第二单元是“互评”,第三单元是“师评”,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好好地利用稿纸上的这些空白处让文章熠熠生辉吧!不知同学们是否有过打打水漂的经历——一个小孩打了个水漂,定然要伫足欣赏一番。如果打得好,他心理也许会说:“瞧!我打得多远!那水花溅得多漂亮呀!”如果不太好,他会在心理想:“我为什么没打好呢?”打水漂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费尽心思写了一篇这么长的文章呢?看来,我们更得好好分析分析总结总结,以便以后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首先进入本次后导的第一个环节——自我欣赏与评价。
  (屏幕出示:自我欣赏与评价)
  师:请大家回答老师一个问题——回想你在构思阶段为什么最终会锁定你后来所写的的那个人。
  (略微思考一会儿后,有人举手了——)
  生:我写的是我的好朋友,因为平时我们俩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我对他非常熟悉,所以我写了他。
  生:我写的是班主任,因为她太有个性了。
  生:我写的是我们班的一个女同学,因为她的外貌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与我长得非常像,酷似双胞胎了,让人一看就明白我写的是她。
  师:好的,看来,我不能在课堂上一一询问了,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文章后面写出来?即——写作理由,因为写作理由明晰了,我们才能够写出本色的作文,而不会是仿写虚构之作!
  (屏幕出示:1、写作理由)
  (生在作文稿纸上写下了写作理由。)
  
  师:写作理由都写出来了,我们再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文章,看是否有你认为满意的地方?一个自然段?或者话?或者是一个词都可以!
  (屏幕出示:2、得意之处。)
  
  生:我觉得我的文章中“垂头丧气”一词用得好。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用的吗?
  生:听了我的话,他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垂头丧气,话也少了,人也老实了。任凭我怎么逗,也打不起精神来!
  师:其实,这里的比喻也恰到好处呢!大家说是吗?
  生:我觉得我的文章每一处都很精彩!
  (一语既出,满座哗然。)
  师:哦?看来,这位同学挺自信的,我们不妨来听听你的精彩之处吧,那就随便你选一处读了,好吗?
  生:一日,他因上午天气稍暖和立即“风度翩翩”地出现了,可是,到了中午时分开始“风流涕淌”。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抱着一卷卫生纸很专心地擦着鼻涕。
  (众生笑。)
  师: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令人捧腹。其他没有发言的同学就写到自己的稿纸空白处吧!
  (生开始写)
  师:我们有没有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呢?这就是——
  (屏幕出示:3、困惑之处。)
  
  生:例如我们有一位老师,他的头发极有特色,头顶常有一撮头发直竖起来,我起用一个成语来表述,却找不出合适的。
  师:我们谁能来帮帮他——
  生:不知这样可否。我一听就知道他写的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了,因为我也正写了他。我是这样写的——他的头发,那才叫绝,又浓又密又硬。这还不去说它,其中偏有一撮“卓尔不群”,从“腹地”探出头来,哈哈,好一个“怒发冲冠”!
  (众生鼓掌。)
  师:掌声就是最好的肯定!还有没有要发言的?
  (生沉默了一会儿。)
  师:看来,不是每位同学都有困惑之处的。我们不妨进入下一个环节——优化组合,小组互评互改。
  
  二、优化组合,小组互评互改
  师:分组之前,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病例——
  (屏幕出示:
  
  病例:他的爱好好像是喜欢打篮球吧!我也有一点不太清楚。每天中午午休的时候,他都会抱着球早早地赶到操场去。操场上有很多人打球,有大虎、小军、宇明、浩子、坤子等人和我。我们常常在一起打篮球。在上课的时候,他偶尔会和别人讲小话。)
   师:这段话毛病在哪里呢?
  生:表意模糊,既然知道他每天中午午休都会去打篮球,就可以肯定他特别喜欢打篮球了,就不要说什么“我也有一点不太清楚”的话了。
  生:写打篮球,就不要牵涉到上课的表现,应该集中笔墨写好一件事。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老师帮他改的,你们看看比原文好的地方在哪儿?
  (屏幕出示:
  改句:他特别喜欢打篮球。可不是吗?像我这个超级篮球迷,每天中午的午休时间,我是不会放过的,只要不下雨,你准能看到我打篮球的身影!而他呢!在我赶到操场的时候,早已打得大汗淋漓了!他淌汗的脸上,露着兴奋的潮红,双目显得炯炯有神,见我来了,嘴角微微上翘一下,算是跟我打了招呼,然后,摆出一个潇洒的POSE——只见他强健的身体一跃而起,篮球脱手而出,在空中画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之后稳稳地落出篮筐中。)
  生:写得更具体更形象了。有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他打篮球时的细节。
  师:现在,我们就分小组选定一篇文章作为本次写作修改中的重点篇章,集中大家的智慧一齐来修改,时间为5分钟,5分钟之后,请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作总结发言。
  (学生分组互评互改,老师巡视检查)
  
  三、 师生互动示范评改
  
  师:现在,请各小组将推荐出来的文章拿到讲台上的投影仪上,我们边听边看大家是怎么帮他修改的——好的,第二小组先来,大家在看和听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问题和帮助他解决问题,当然也要说说他的文章精彩之处在哪里。
  生将修改过的文章放到投影仪上开始当众朗读——
  
  SI SI速写
  Si Si,嗯,算得上是我对她的昵称了。Si Si曾经羡慕那些网虫的绝技,以身效尤,功课之余绝不放过上网的机会,网上的Si Si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她曾在“QQ”上领了一只可爱的QQ小宠物,却因为口袋空空无力喂养,导致无辜的小宠物被活活饿死。Si Si好长一段时间都内疚极了!她又乐颠颠地跑到QQ群里聊天,试图交几位千里之外的生死之交,可是打字的速度实在是可以和蜗牛一较高下,结果人家根本不再搭理她,不仅如此还被某人称作IQ只有两位数的可爱小猪猪,害得她郁闷了好一阵子。
  
   但是,网上毕竟只是个虚幻的世界,网上的苦难历程让Si Si很快就回头上岸了,她决定在现实生活中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Si Si的外貌虽说不上风化绝代,倾国倾城,但也可以称得上秀色可人了。日常衣着以运动装为主。性格嘛!怎么说?……她正在旁边呢!红红的脸蛋上还淌着汗水,这是刚才体育活动的结果,转眼却又沉入书香之中,如参禅打坐般恬静淡然。
  
   哦,说她具有双重性格吧!有人曾说她极为淑女,但我绝对反对,Si Si外表是个淑女样儿秀气十足,但有时候又绝对称得上一辣妹,你没见她刚才打乒乓球那样儿,抿着嘴唇,呐喊嘶杀,整个儿一张怡宁她妹。
  
   成绩令Si Si亦喜亦忧,文科成绩是年级的佼佼者,英语演讲比赛也在市里获得了二等奖,学校派人参加市读书知识抢答赛,初一她就是队员之一。可一到考试排名,Si Si的头就大了,数学老是徘徊在及格边缘,而面对着物理试卷,她几乎到了眼冒金星的地步!
  
   Si Si待人友好,乐于助人,却独对我“恶语想向”。你看,别人损坏了她的视同如命的书,她一边心痛一边拉上我和她一起修补,修好后,还十分大度地原谅了人家。可是她会为了我说的一句不太得体的话,和我吵得不可开交,只到我彻底承认错误为止!
  
   Si Si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看书忘情地投入。有时候,晚自习的教室中,静悄悄的,她会突然咯咯地笑起来。待老师同学明白过来,教室中又是一阵哄堂大笑。有时,老师也允许Si Si把那段引人发笑的话读出来,大家同乐一回。可想而知,这本书肯定会吸引同学争相传阅。这也是我们班读课外书比其他班要多的一个原因。有笑就有泪。这个Si Si呀!泪水也是容易开匣而下的。记得她那回看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边看边流泪。可怜我只好充当安慰天使了:“三毛可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呀!足迹遍布48个国家和地区,冰峰雪岭登过,大漠草原走过,江河湖泊淌过,是不会象你这般轻易掉泪的……”洋洋洒洒数万言讲完,她终于看完文章笑了。我却陷入了沉思中,我什么时候受她影响,变得如此伶牙利齿,多愁善感,懂得关心别人了,有些话连我自己都不甚明白,是怎么启发她的。或许是因为她的伤感来得快去得也快吧!
  
   有人说:女孩是天生的评论家。这话用在Si Si身上是一点也不为过。她常常与我们天南地北地神侃,评电视,论小说,谈老师,说同学,把我们逗和乐呵呵的,而此时她也会很开心地跟着我们一块儿笑。
  
   现在,你能猜到这个极富个性的丫头是谁了吗?问我啊?嘿,就不告诉你,只要你对C162稍稍了解,你就一定知道她是谁了!
  
   (众生鼓掌。)
  师:我们来一起点评一下他的文章吧!
  生:俏皮风趣的语言,再现了一个个性鲜明、活泼开朗的青春少女形象。
  生:文章紧扣“双重”二字,写出了Si Si “动如脱免,静如处子”的性格,耐人寻味。
  生:她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师:我们还应该仔细看看,这些修改过的痕迹,看来文章不厌百回改呀!
  
  师: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他的习作——
  生将修改过的文章放到投影仪上开始当众朗读——
  她——特色的代表
  话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她的语言刚一脱口,就吓倒一大片人,在坐的所有同学都被她的超乎寻常人的极快的语速折服了,也难怪她第一天上课就告诉我们:“我的语速一直都这样,你们要适应啊!”
  
  上课的时候,她的动作有多夸张,我难以描述,同学们的目瞪口呆,是最好的凭证。有一个动作,她将食指伸出,不停地在空中画圆圈,然后用一种包含摸索的目光,细细观察,再把结果告诉我们。这想,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吧!
  
  还有,她走到座位中间后,要回到讲台上写字了,永远是退着走回去的,——为此,她常常被学生的桌子绊住了,但她坚决不改,这当然是为了永远面对着学生,不给学生任何做小动作的机会了。看这人,多有心计,不过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服!
  
  我佩服这位老师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她每次都能把上课的内容牵扯到国家大事上来,而且每次还分析得头头是道。她先将国情清清楚楚地讲出来,然后再对照分析,又毫无保留地把我国的缺点指出来。最后,再加上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啊!这个问题啊……”每说完这句话,下面就可以听见有人小声地计数。
  
  我对于这样一个人,怎是一个“服”字了得。仔细观察一下,在你的周围,谁会是这样一个人呢?
  
  师:大家也听得挺认真的,能不能猜出她写的是谁呢?
  生:我们的政治老师毛主任。
  师:觉得她这篇文章怎么样?
  生:动作描写特别传神,那个伸出食指画圆圈的动作真是太生动了,不是毛主任还会是谁呢?
  生:怎是一个“服”字了得,让人联想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话。
  师:哦,是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一句,那词的下片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些处,她化用了一句名词,果然为文增色不少。谁还要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她要是能将毛主任上课时,是如何牵涉到国家大事上来的,写得更具体就好了。
  师:那样,就能做到有详有略,使毛主任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看来,你的意见提得很好。
  
  四、小结。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收集到了一些成功经验,也得到了一些同学的批评意见,那么课后将自己的文章再作进一步的修改后,誊正到作文本上交给老师。这样,我们才算真正完成了一次写作的全过程。谢谢同学们!
  
  第四板块:学生自己进一步修改并誊正。(课后进行)
  
  
  让人耳目一新的一堂“本色作文”导写课
  ——点评王兰老师执教的《猜猜他(她)是谁》“本色作文”导写课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教授、全国作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刘济远
  
  过去作文教学不成功的主原因是教师把作文课当成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去教。其实,作文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个人创造活动。学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只能由他们自己去倾诉,为了使其倾诉能痛快淋漓,教师所能做的仅仅是根据学生作文心理规律进行“导写”。王兰老师的这堂本色作文导写课——猜猜他(她)是谁,无疑体现了“导写”这一概念。
  
  一、文题设计激发兴趣,鼓舞热情。
  王兰老师这堂课,文题设计中一个“猜”字,就激发了学生发现的兴趣,鼓舞了学生探究的热情。试想,如果仅仅将作文的主题规定为“写身边一个熟悉的人”,写作效果也许会黯然失色不少。学生写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人,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是亲人邻居。如果写的是大家都熟悉的老师同学,我们还可以评判出他是否写得逼真传神了;如果写其他同学不熟悉的亲人邻居,学生在写作中有没有抓住人物的特征,有没有体现人物的个性,我们就难以评判了;更有甚者,如果有哪位学生看了一篇成功的写人范例,他依葫芦画瓢儿仿写下来,我们也不得而知。但王兰老师的这堂作文导写课,将写人的范围限定为本班老师或同学,写作过程中不能出现老师或同学的姓名,写完之后再让同学猜,写得像不像,大家当场就可以判断了。
  
  二、课堂结构谨严有序,张弛有度。
  听罢王兰老师这堂课,我们不光从她的PPT课件中可以看出设计的三个步骤,更是在老师的巧妙衔接中体会到了这种安排:师说生猜——生说生猜——生写生猜。首先导入新课的时候,王兰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身着乳白色西装套裙的女教师朝大家迎面走来,她留着短碎发,显得清爽干练,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虽说,这个标志在向大家表明着她有近视,不过这也可以透出几分学者风范吧!也许大家再一细看,会发现她的眼睛里透着柔和而睿智的光芒,和着那微微上翘的嘴角,无疑在向大家透露出另外一个信息——原来这也是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呀!她是谁呢?”这就是“师说生猜”的过程,这样就给了学生以很好的示范,他们捕捉到了这些有效的信息,一猜即中,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让他们领悟到了写人的方法,即怎么写会让大家容易猜呢。接下来,学生练说和练写的环节,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平常时学生用眼睛拍电影,构思时学生用脑子过电影,写作时学生用笔画图画。这种安排可谓是匠心独运。
  
  三、教学理念有效体现“四个结合”
  1、教师示范与学生练习相结合。教师“下水”与学生“同泳”,写出让学生观摩的范文,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一手真功夫,这不能不说是写作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王兰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自身的写作,而在这堂课中,开头恰似不经意的描述其实也渗透了这个理念。
  2、说与写相结合。众所周知,表达能力的两个阶段即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说”是低级阶段,“写”是高级阶段,“说”能为“写”作铺垫。有些学生写作能力不太强,难以下笔,但只要他们认真参与了合作探究,总会汲取到其他同学的观点,当然就有利于写作了。
  3、评与改相结合。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与考试中,要是数理化题错了,谁更正?当然是学生自己了。而作文呢,没写具体、离题了,我们是否更应该让学生自己更正呢?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学生将作文本交给老师评改,老师在辛辛苦苦的批改之后,将作文本发给学生,他们瞅一眼分数而对老师的评语都无暇顾及就算完成了一次写作体验了。我要说,这样的作文其实仅仅是一个毛胚,而非成品,我们知道,“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而作文的修改当然最好是当事人了,因为有很多的感悟只有当事人最清楚。本色作文导写就给了学生很好的评改作文的机会,让他们得以将“毛胚”打造为“成品”。
  4、发表与写作相结合。当堂展示合作修改结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表的过程,它既可以激发作者本人的自信心,也可以增强一个合作小组的凝聚力,这种发表只不过不是在杂志上公开发表而已。但当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之后,公开发表当然不只是一个梦了。
  
  以上就是我对王兰老师这堂“本色作文导写课”的肯定之处,据我看来这节课也难免有一些瑕疵,诸如课堂教学中亮点不够突出,教师语言不够精简,教师在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时不够老练,在上后导这一板块时,学生互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的缺陷,但我相信,当王兰老师能更自信地面对自己,面对学生时,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的,因此全国学习科学学会尝试学习研究会经过评委严格评定后将这堂课评为了一等奖,这也足以表明对这堂课的肯定了。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