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湖南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三余堂 收藏:0 回复:1 点击:825 发表时间: 2008.12.31 10:40:25

教育的眼光和胸怀


  教育的眼光和胸怀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教育尤其需要开放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
  怀特海说,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活动。教育的树木是什么?教育的森林又是什么?怎样去发现教育的树木和森林?封闭的保守的眼光显然看不到这些问题,更不能回答这些问题。
  教育首先要“见森林”,教育的“森林”是社会生活的大背景和个体生命历程的心灵体验;教育同样要“见树木”,教育的“树木”就是有丰富个性爱好和不同性格特征的受教育者。没有开放的眼光,也许只看到了教育的“树木”却没有看到教育的“森林”。
  现代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一方面,教育要走向社会,通过突破传统教育精心编织的教材、教师、学生的“铁三角”,把课堂引向五彩缤纷的生活和田野,让学生的眼光透过教科书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获得在学校、在课堂中不能得到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丰富他生命旅途中的精彩细节。另一方面,要让社会了解教育,开放的教育对整个社会来说,应该是亲切的、可以自由进入的、可以给人以丰富想象力的世界,人们通过对教育的认识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人们对教育的期待,并不只是把教育当作一个人才加工基地,它同样可以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彼此沟通、相互了解,并最终达到和谐共生的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开放的教育意味着向生命过程的敞开和解放。教育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纯粹的知识传授不能满足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要让人文、理性和科学的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活泼、健康的个性,这就要求师生双方敞开心扉,让知识融进生命,让理想融进生命,实现师生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观念、意识和思想的开放是教育开放的重要前提。解放思想首先要突破旧的教育理念的障碍,因为这是最难克服的障碍,也是最难超越的障碍。教育的眼光要指向遥远的不确定的未来,这不是要教育去预知未来或者断定未来,但教育肯定可以影响未来,正如人们早就说过的,有怎样的教育就会有怎样的未来。教育的胸怀要包容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带来了教育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理论和观点,虽然我们不要教育的西化,但我们应该吸收来自不同文明的养料,文明的冲突、观念的碰撞,将为教育输入新鲜血液,这是教育融入世界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和超越的需要。
  开放的教育离不开创新。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将教育创新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和全新的高度。虽然前人已经为我们的事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我们走的仍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需要我们以坚韧的毅力和智慧去探险,去作为。当然,开放的教育也离不开权衡、选择和判断。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所说的,开放考验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只要还有“开放”这两个字存在,就意味着有界线,有阵营,有立场的差异,有利益的不同归属。我们要放出眼光,在路径的选择和分寸的权衡上,显示出我们的智慧和判断力,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姿态。我们的教育改革仍是一次走向未知目的地的旅行,犹如心灵和生命探险,没有寻幽览胜的毅力、破旧立新的精神,就难有大作为。
  开放的教育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勇于担当。当今社会,教育的宏观环境越来越复杂,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教师与学生的自我价值选择都处于急剧的变化与转型中,学校教育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而且无法回避。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一个勇敢的、积极的、有批判精神的行动者。当前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更要有责任来面对。责任来自思想,来自对时代、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在我们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往圣先贤,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精神,成为我们永远的榜样与楷模,我们可以从这些大德大贤身上汲取大智慧,养成真精神,修成真学问,并获取“成就学生、成就自己、成就未来”的精神能量与不竭动力。
  让我们的脉搏与时代一起跳动吧,让我们的思想与时代一起思考吧!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文学青年 Re:教育的眼光和胸怀 回复时间: 2009.01.17 10:36

    对:让我们的脉搏与时代一起跳动吧,让我们的思想与时代一起思考吧!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