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一词是外来语,是梵语da^na的译音.意译为财施、施颂、嚫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散与他,称为布;惙己惠人,称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个人吝啬与贪心,以免除未来世之贫困,大乘则与大慈大悲之教义联结,用于超度众生。
佛教的布施,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意义:布施让人接受和理解慷慨的真正意义。有些人布施是为了宗教的理由或信条,这种不正确的动机,不是真正的布施。
佛教的布施是抑制个人物质的贪著,从而获得心的进长。一个人如果想获得心灵上的进长,就必须无我的布施;如果他有强烈的回报欲望,就无法生起正念,导致他更加的贪婪。一个人应该经常伸出援手,协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令他们获得利益,令他们快乐。
当一个人在布施时,不仅仅是“身”的行动,“心”和“意”也一起行动,因此带来的是真正的快乐。慷慨和布施将使一个人获得精神和品质上的提升。一个慷慨的人,以慈悲心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他就是在布施。当一个人在布施时,生起的慈悲和善心,足够控制自己的自私和贪著。布施能生起智慧,也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因而也称为第一波罗蜜;是佛陀在许多过去世中,寻求圆满觉悟的重要法门。一个人常做布施行善,能获得自我的提升和心灵的成长。
人类可以用来布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对饥饿者施予食物,对贫困者施予金钱、衣物、知识、技术、时间、精力,对悲伤者施予关怀、同情、安慰、包容……一切能利益他人的,都是可以布施的。我们可以做一个专心聆听和学会祝福的朋友;我们可以尽量不随便残害弱小的生命,同时对那些生命垂危的众生伸出援手;我们可以将死亡之后的身体的部分器官施予那些有需要者,如血液、眼角膜、肾脏等等;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作为布施。在佛陀觉悟前的许多过去世中,他不但布施部分的身体,有时连生命也布施出去,这些都显现出佛陀的慷慨和慈悲。
佛陀布施给人类真正的无价之宝,便是他那大慈大悲的佛法,佛法让众生得乐。佛陀最大的布施是佛法上的布施(法施),法施足以改变一代甚至好几代人的生命。当一个人以纯净的心接受佛法、实践真理,他就不再有所改变;他的“心”与“意”获得无比的幸福、宁静和欢愉。实践佛法,令残酷者生起慈悲心,令贪婪者变成慷慨,令嗔恚者懂得宽恕,令愚痴者获得智慧。实践佛法不仅于今世获得幸福,在证悟涅槃后,将获得更大的幸福与欢乐。
小时候我常听母亲说过这样一个故,现今回想起来,对于布施是一种简明的诠释.
从前有一个人跑到佛祖面前跪着哭诉;“佛祖啊!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
佛祖告诉他:“因为你没有学会布施。”
“可是我是一个穷光蛋呀!”
“尽管你是一个穷光蛋,但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但也可以给予别人许多东西:第一、颜施,你可以用微笑与别人相处;第二、言施。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第三、心施,敞开心扉,诚恳待人;第四、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第五、身施,以行动去帮助别人;第六、座施,乘车坐船时,将自已的座位让给别人。”
佛祖最后说:“无论谁,只要做到这些,好运会如影随形。”
一句话:布施是把欢乐同别人分享,将痛苦替别人分担。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只要尽举手之劳,便会给予别人莫大的帮助,可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或是让自私给战胜了。
人常常会在布施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在占有的过程中得到痛苦。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尽一已之能,广泛地在布施的过程中,享受最大的快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