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歌——残文新读作《犟芽集》有感 |
诗人残文几个月之间,竟然又捧出一本新诗集《犟芽集》。我除了惊叹就是敬佩。一位年届古稀且抱病之躯的老人,竟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写出这样一部精美佳作,实属不易。我不敢想象他是怎样写出来的。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生命之歌啊!
打开卷秩, 一首首小诗如一群活蹦乱跳,生气勃勃的小精灵扑入眼帘,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薄薄一本小册子,我居然读了几天,相等于我读一部长篇小说。这对我这个谈不上是惜时如金,也可谓惜时如银的人来说,也够奢侈的了。每首小诗我都反复吟哦,反复咀嚼。其味之长之浓,回味无穷,爱不释手。
我已多年不再读诗,不是不爱诗,而是遇不到好诗。不敢妄言报刊上登载的诗都不好,实在是读不懂,吸引不了我的眼球,牵不住我的心。有些诗我也曾试图破解,但反复推敲,反复琢磨,终不知其为何物。既如此,读它何为,毋庸糟蹋时间,浪费感情。
《犟芽集》就不是这样,诗人集几十年读诗、写诗之底蕴,厚积薄发,语言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或咏物言志,或描景抒情,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挥洒自如,不留斧凿之痕。然而首首不同凡响,言近旨远,妙趣横生。运笔至此,我想起一首古诗: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诗。文超万的诗正是这样,写的都是小事小物,都是人人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而在他的笔下都变得那样灵动,那样耐人寻味。就象打开一扇扇窗棂,猛丁给人以光亮,给人以启迪,给人以鼓舞。
感慨之余,很想写一点东西,又不知如何下笔,很多话一齐涌向脑际,不知如何去驱使它,如何去铺排它。生怕说出一些瞎子摸象的傻话而贻笑大方。更怕自己笨拙的笔,把脉不准、措词不力,亵渎了这一只只可爱的小精灵。既生此念,不写出来是不行的,我会食不甘味,卧不安席。因此起见,也就顾不得许多了。
感 一
前面我已说了这是一部生命之歌,那就从这里开始。请看:趁着痴呆的头脑,还未彻底僵死/趁这麻木的灵魂,还未最后干枯/趁这残疾的肢体,还能踉跄挪步/趁这微弱的视力,还能将方位辨不模糊/趁这哆嗦的嘴唇,还能将意识表达清楚/趁死神还醉昏在行贿者的色酒/趁我的坟墓还未鸣炮动土/朝着那目标前行/要赶在死神的前头/一朝也不停留。
这是一般的诗吗?不是,绝不是。这是一个生命在拼搏,在顽强地挣扎,在奋力与死神抢夺时间。读到这里,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太感动人了。我的心在颤抖,在呯呯直跳,血液贲张,体内有一种力量在噌噌地喷涌。联想自己,我为之汗颜,为之羞惭。一个不屈服于生命的人,一个在行进的路上不愿停留的人,一个终生奋斗的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声音,才能写出如此的诗句。只要太阳不死/只要云儿不死/只要风儿不死/只要春天不死/只要季节不死/我的根就不会死/我的爱情就不会死。(《犟芽说》)这就是诗人对生命的诠释,对人生的理解。一个庸庸碌碌的人,一个得过且过的人,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他是永远不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因为他就没有这样的感情,他也不可能理解这样的感情。一位哲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是的,作者虽然年老体残,而他的心没有死,灵魂永远年轻,所以他的诗永远朝气蓬勃,生机昂然。
请再看另一首:沟对面,是太陡的坡/要沉住气,慢慢挪/拄它两根拐杖/再多带几把镢头/挖一个疙窝,往上爬一步/能挪一寸/就有一寸的高度/多一寸高度就多一寸优美的景物。(《冲刺》)为了再攀登一寸高度,诗人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表现出了多么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勇气。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激励着他?他攀登的高度是什么?是一种信念,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他一辈子为之奋斗的对事业的执着,是一种对人民、对社会、对家乡深深的爱,深深的责任感。他总觉得一生的任务还未完成,欠人民的债还未偿还,这是作为一个诗人,一个文学家的良知、使命感在驱使着他,他不甘心爬下,不敢有丝毫懈怠。这种心愿在他的《写作》一诗中,表述得很坦诚、很明白:欠下故乡的情/令文字去偿还/该下乡亲的债/让诗句去承包。这才是作者在古稀之年仍放不下手中这只笔的原动力。也是他奉献给人民,奉献给故乡的这部诗集被命名为《犟芽集》的初衷所在。这一点在他的另一首《残春》中也可以看出:未僵的灵魂忽然醒了/拼出几枝嫩黄的小芽/和春风来一次最后的戏耍。
死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可怕的,很痛苦的,而作者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他通过孩子们给他预备的棺材,表露了这样的情怀:属于自己的日子刚开头/不必催得太紧/你做你的木料吧/我仍活我的人/各自去忙自己的事情/我们的时间贵似黄金/不然把你做成大大的书桌/咱们配合,再写几部象样的作品。诗句恢谐风趣,给棺材以人格化,去调侃它,嬉戏它,表现出作者乐对人生,不惧死亡,念念不忘自己事业的胸怀和度量。古人曹孟德有两句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文超万先生的诗句不也是表现了这样的精神吗?
这里还有必要提及他的一首打油诗:昨夜归来日偏西,今晨载雾踏鸡啼;眼下多少应急事,唯恐一觉不再起。这首小诗其语言之恢谐,其韵味之美妙,都算得上上乘,乖巧玲珑,叫人读一遍就忘不掉。我这里不谈它的艺术魅力,要谈的是它的思想性。短短四句小诗,字里行间洋溢出一种热爱事业,热爱生命的活力。把诗人那种起早贪黑,珍惜光阴,拼命工作的劲头跃然纸上。又象一幅水墨画映入眼帘。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他是用小跑步跑完一生的。可不可以把这句话拿来比喻文超万先生。
感 二
作者出生在大山深处、黄河岸边的安窝村。赖大山养育,喝黄河水长大。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寄托着他深深的情、深深的爱。忽然有一天,这里要被淹没水底,举村搬迁,这对居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事实。然而,不搬迁又不行,因为这是国家要建造一个大水利工程的需要。难以割舍的情爱,剌痛了诗人敏感的神经,拨动了他想象的心弦,于是有了下面这首诗:
踩着洒满泪滴的小路
颤悠悠来到湖水溢升的村边
波浪拍打新岸
声声击得心寒
小路那段,已浸入水底
花草在挣扎呼喊
拦不住的思念
仍沿着小路,淌水向前
一直找见我家的门槛
如果没有这种遭遇的人,大概不会有这种感受。一个离乡别土的人,而且是永远离别,然而还将能清晰地分辨出他祖祖辈辈曾居住的老宅,童年曾经常玩常去的地方,曾经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地方,现在都沉没在哪一片水域的底下。此时此刻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作者几行小诗。借“小路”“花草”“门槛”把这种难依难舍的情景、心情,刻划得绘声绘色,抒发得淋漓尽致。
不要垂钓/更不要挥杆/我怕钓出我太多的思念/不要拍照/不要按键/咔嚓咔嚓的响声/我怕惊醒幽静的山林/认出我这个当年林中砍柴的少年/别开得太快/能慢且慢/我怕船舷上的风儿/变成妈妈的呼唤/起雾了/那不是雾啊/那是故乡午饭的炊烟…… 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简直到了心驰神往,如醉如梦的程度,其选材之妙,用语之当,可以说是出神入化。从船上的风想到母亲的呼唤,从水上雾想到故乡的炊烟,自然而巧妙,形象而确切。短短几句小诗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我想故乡的移民们看到这里,他的心一定是沉甸甸的,眼里一定会充盈着泪花。
类似的好句子还很多,再看看作者写小路的几首:圪圪扭扭的山间小路/是山里人脚板子搓的绳子/把村村寨寨都缀在上头……,作者想象力多么丰富,把小路比成绳子,是山里人脚板子搓出来的,小路连着村村寨寨,用一个“缀”去比喻,真可谓神来之笔。如果对大山不熟悉,他是无论如何想不出这样的句子。
诗人借小路,又从另一个角度畅开想象的翅膀,勾起对故乡的思念,句子也非常巧妙。故乡已沉进水底/南来北往的路/到这里/都戛然而止/犹如那远亲近邻/伸进水里的手臂/打捞/几百年的情谊。
作者对语言的锤炼,来自他的文学功底,对意境的锤炼则来自他对生活的熟悉。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者之所以语言如此精炼,捕捉意境如此巧妙,除了他多年的文学积累和熟悉生活而外,更重要的是他对故乡,对人民那种浓厚的爱。没有这种感情,他就是文学功底再深,提炼意境的能力再强,也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有句话说:“感之深者言必切”在这里应该说“感之深者诗必妙”。
感 三
我还想谈谈作者的讽刺诗。在本集子中的讽刺诗可以说占的比例并不多,然而它留给人的印象却极深刻,不能不说说它。
讽刺诗是诗歌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它肩负着和杂文、小品同样的文学使命。批判、揭露社会上那些假恶丑的东西,给人以警示,从而去鞭挞它、憎恶它、改变它。诗人文超万是如何使用这一武器的呢?请看这首诗:
我们村里,有一个娃娃
一场重病之后
成了结巴
孩子们,由于好奇
学着结巴说话
很快,也成了结巴
大人们急忙禁止
紧禁慢禁
大人们也变成了结巴
不几天
全村的人
没有一个人能正常说话
外边来的人
还以为
到了另一个国家
这首诗也可以把它称为寓言诗。语句朴实,娓娓道来,故事讲完,包袱抖开,令人忍俊不禁。再返回头对照副标题:读当代诗有感。仔细一想,方恍然大悟,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我不能不佩服作者见解深刻,笔锋锐利。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喜欢读当代诗?是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不行了吗?非也。历史上很多诗词,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妇孺皆能成诵。有的句子甚至成了人们生活中的箴言警句,行为规范。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它容易为人所接受,“老妪能解”,意境明白,语言精炼,琅琅上口。而所谓的当代诗呢?正如作者所讽喻的,象结巴说话,难以为人所接受。语言上晦涩难懂,意境上不知所云,说是诗不合辙押韵,说是散文,上下句内容不连贯,文字虚而又虚,玄而又玄,读起来味同嚼蜡,你就是说它一字值千金,一句顶一万句,又有何用。这样的诗作不知编辑们如何青睐上了它,让它堂而皇之地面向读者,更弄不明白,居然还有人为之啧啧喝彩。是不是有人把商业上操作的那套陋习也带进了文学这块净土圣地,也未可知。难怪有人大呼:诗歌的生命完了,这是诗歌的悲哀,是文学的悲哀,是民族的悲哀!文超万先生这首诗婉约地讽喻了这一谎诞的现象,恰中肯綮,鞭劈入里,入木三分,读了很解气。
还有一首《和山林的对话》讽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写得非常幽默含蓄,同样有力度。《古刹》则讽刺了有些人的愚昧落后,世俗之见,读了令人捧腹。《打工回家》、《家务小事》都以犀利的笔锋,鞭笞了那些刚走出农家门的子弟,赚了几个钱,就得意忘形,忘本变质:说话开始变调了/走路开始带哨了/吃饭开始品味了/他把乡亲们看扁了/乡亲们把他看透了。这些诗都很现实而有震慑力。
总之,残文先生的《犟芽集》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风格上都又向前跨了一大步。是对他以往的传统写法的一个突破。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飞跃。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愿残文健康长寿,青春不老,有更多的精品佳作闻世。
|
|
被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断弦与谁听 |
Re:生命之歌 ---残文新读作《犟芽集》有感 |
回复时间: |
2010.03.29 00:18 |
|
惊喜之余也替老哥高兴。
|
|
回复人: |
梧澧 |
Re:生命之歌 ---残文新读作《犟芽集》有感 |
回复时间: |
2010.03.29 09:32 |
|
解读精细,给读者以启迪。
|
|
回复人: |
胡杨总管 |
Re:生命之歌 ---残文新读作《犟芽集》有感 |
回复时间: |
2010.04.02 13:57 |
|
感悟、想象力、坚持,他老人家很了不起!
|
|
回复人: |
第二次叫颦儿 |
Re:生命之歌 ---残文新读作《犟芽集》有感 |
回复时间: |
2010.04.03 09:05 |
|
他写了一本好诗,你给开了一扇心门,好的诗要用心去读,才能品出好的味,你的解读更让人心旷神怡了。
|
|
回复人: |
寂寞的枯 |
Re:生命之歌——残文新读作《犟芽集》有感 |
回复时间: |
2010.05.24 10:16 |
|
写的太棒了,感悟、想象力、坚持,他老人家很了不起!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