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湖南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颜心一质 收藏:1 回复:2 点击:4871 发表时间: 2010.06.08 10:31:52

马老师,其实你可以不用这么坚强


  本来,今天的政治学习内容是与大家分享李镇西的《班费不翼而飞之后》这篇教学随笔,但现在还加一个内容,那就是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感人事件。我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在做着一些让人感动的事,也许还可以配得上崇高或是伟大。
  
  曾经一再告诉自己:中午一定要休息,为了不要让自己那么快地老去,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尤其中午的午休特别重要,广东流行一句谚语“午睡相当于吃灵芝”,可是,今天一股力量又迫使我坐在了电脑前。那是在马老师的办公桌上看到的几封学生的信,一般的信,我肯定不会偷看,可是这些信与众不同,因为封面上有“加油!马老师!”五个字,这知道,这其中有学生一份浓浓的感恩。这是可以来分享的。
  
  果然,展阅其中一封:“马老师,今天上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你的眼角有泪水涌出,平时,你让我们读书的时候,你都会在同学们的座位间走来走去的,可是今天,您只是默默地站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不时地擦着眼角的泪,我们知道,您的丈夫受了重伤,您在担心他,可是为了我们的学习,您又坚强地站在了讲台上。今天校会课的时候,王校长还表扬了您,说您是一位相当负责,甘于奉献,经验丰富的好老师,还让全校的年轻班主任和老师向您学习呢!我们为有您这样一位好老师而自豪!马老师,加油!祝您工作顺利,祝您的丈夫早日康复!”末尾没有署名,这只是其中一封信,不知是这个孩子特意不写自己的名字,还是不知书信的格式,我和朱老师、黄主任都在猜这是哪一个懂事的孩子写的。后来,马老师也到办公室来了,那时已到12:40了,马老师看了这些信,我想,此刻的马老师心理真是打翻了五味瓶,为丈夫的受伤而担心,为学生的懂事而感动。
  
  其实在今天上午,我们很多老师也聚在一起在关心着马老师,大家要我命令马老师休假,因为马老师不休假的原因是不放心四年级的孩子们,而朱老师等就主动提出来,说可以帮马老师上四年级的语文。
  
  我当然不敢说命令马老师休假,但是我在征求大家的意见说服马老师休假。这是大家的理由。我在找马老师谈话的时候,我是揽着她的肩膀的,——大家也知道,我很少做这样亲昵的举动的,我为什么要揽着她的肩,似乎这样就可以传递出我的一份力量,让马老师更坚强一样。我要我们大家劝说马老师去休假照顾丈夫的理由如是说了。
  
  其一,马老师和丈夫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有时候十天半个月都难得见上一面,这时候,受了重伤,当然更加渴望有家人在身边。
  
  其二,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靓靓爸爸受了伤也是很脆弱的时候,如果靓靓在爸爸身边,也会让爸爸多一点笑容。
  
  其三,靓靓爸爸的脚还在观察期间,万一到时截了肢,说不定会让马老师留下终生的遗憾,后悔当初没有在医院好好陪护自己的丈夫。马老师又说,我在那儿陪着他,要是也截了肢呢?我们说,万一还截了肢,至少你也了无遗憾,因为我总算是付出了全部的努力了!
  
  其四,虽然说那儿有人陪护,但人家是义务使然,而如果是马老师去,这是责任与爱心使然,有什么能超过爱的力量!
  
  ……
  
  经过我们三番五次的说服,马老师终于同意周四去护理,理由是——这是马老师的原话:“我的课主要集中在星期一、二、三,到星期四我再去!”
  
  看着马老师含着泪匆匆离开办公室,我的眼泪也下来了,这时候,我不想用什么豪言壮语来赞颂马老师,我只想对马老师说:“马老师,其实一个女人有时候也可以不用太坚强!”
  
  我来到了办公室,把和马老师对话的结果向大家公布,这时候,看到孩子们写给马老师的信了,大家又齐心协力,眼含热泪,劝说马老师立即赶到她受伤的丈夫身边,泪眼中,马老师也展阅了学生的信件。我准备立即开车送马老师去乘车,最后,马老师同意,下午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明天一早动身。
  
  我不想做太多的评价,我只是有这些感动想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原创[时事关注]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幸福深处 Re:马老师,其实你可以不用这么坚强 回复时间: 2010.06.08 16:30

    这是个坚强的女人,很感动!
  深深祝福她及她的丈夫,她的全家~~~~

回    复    

回复人: 来林子真有功夫 Re:马老师,其实你可以不用这么坚强 回复时间: 2010.12.03 08:54

    工作中能有这么多的感动,还有什么工作不好做?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