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中篇纪实小说连载之18){文谈三月征文} |
18. 生活总是不如想象那般美丽
姜天祥老人的家庭比较复杂。在母亲过来之前,他已有过两位夫人,都相继过世了。他与第一夫人生有一女一男一双儿女,与第二位夫人生有一个女儿。大女儿早已出嫁,儿子当兵复员后在家务农,娶亲抱子,小女儿高中毕业后接了老人的班沒进公安系统而是进了教育系统教初中,后随丈夫调往中原油田工作。据我观察推测,一是沒让儿子顶班(可能有年龄限制),老人有些歉疚,二是老人的第二位夫人病重期间儿媳尽孝伺候、端屎端尿洗衣喂饭有功,因此,虽说母亲过来之后是两家过日子,但依然是儿媳当家,花大钱小钱都是儿媳说了算,老人作了主,母亲更是无权当这个家。当时,我想母亲一辈子自己说了算从沒在别人手底下过日子,她老人家生活在自己一点权力都沒有的情况下心里能平衡吗?她会有幸福感吗?
母亲过去后,我们就喊老人爹,喊他儿子儿媳哥嫂,他的小孙子比我女儿大几岁,喊我和妻子二爸二妈,我女儿自然喊哥嫂为大爸大妈,两家人总共八口,应该在外人看来是有多么幸福啊!母亲过去时,妻子与我都认为两位老人也沒有承包地,可能吃的要花钱去买,因而我们便送去白面、大豆之类的东西,到年底了给两位老人养老费(老人只接了一年),后来我们发现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仲秋节和过年前,我们要专程去送孝敬老人的节日礼物,一送就是两家的;六月六节和正月更是要去看望父母的,去时带礼品还要带双份的;平时周日、假期带着女儿去看望爷爷奶奶,礼品还要带双份子的。头几年,我要走时,母亲在地上急得转圈圈,我知道她是想着捎点什么给孙女而又说了不算的,我都赶快走出母亲的家门,空手而归。我心想我来就是看望父母的,带礼品是应该的,给哥嫂也是应该的,目的是让他们好好照顾母亲,至于他们给不给我带点什么回去那就无所谓了,给,说明继父与嫂子心细,不给,也沒什么可争的。
那时我仍然是民办教师,每个月在一百块钱左右的工资,要供孩子上学,自己还要毎月出去函授五天,经济比较拮据。继父是离休老干部,月工资在四五百元,而且母亲伺候继父每月还有一二百元钱,直到2009年继父四千多元的工资,母亲每月伺候费在600至800元,以及老党员、老妇女主任补足,应该说他们的经济在农村很富裕了。我去读书、妻子乳腺增生治疗、女儿读书、女儿买房等等我们从来不在老人们面前提起经济困难,也从未张口向他们借一分钱!我知道母亲当不了家,而且他们的钱全用在孙子办工作、买房、买车、结婚上去了。
女儿小的时候,每年正月去看望爷爷奶奶时,临走时嫂子就会对继父说:“爹,不是要给蕾蕾压腰钱吗?拿来放在他们的包里!”继父就赶快过去了,我们回家一看是20元,心想这就是意思就是了,给多少是多呢,又给多少是少呢。有一年正月,母亲吃完饭后,在院子里要给女儿20元钱压岁留着买学习用的本子、笔什么的,女儿懂事了就不要,祖孙正在你推我让的时候,被嫂子撞见了。我们走后,嫂子将母亲批评了一通,大意是说母亲不应再给,更不应该背地里给,母亲很是郁闷,这也是她一生中第一次受到家人的批评。可见,现实生活并不是当初想象得那么美好的。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戈壁红柳912 |
Re:母亲(中篇纪实小说连载之18){文谈三月征文} |
回复时间: |
2011.03.20 11:56 |
|
这位母亲没有诗一样浪漫的人生;
这篇文章也没有诗一样的语言,但她同样感人!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