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吉林文学创作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褦襶子 收藏:0 回复:9 点击:4342 发表时间: 2012.06.12 19:39:06

民俗反思之育儿观


  孩子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社会的希望。文明社会无不象对待眼珠一样格外呵护孩子。所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教育观就是一个社会文明的缩影。这里的教育观是指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公益教育。而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所以一个国度的教育不可避免地要带着这个民族历史痕迹。扬弃传统教育观,是发展现代教育基础。
  
  现代教育虽然还在探索中,可是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大陆教育,与西式教育的差距已经被科学的发展所印证。六十多年,我们竟然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获得者。本来识不足而知进,面对这种现实,理性的反应应该是对我们的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可是时至今日,我们却仍不敢触及自己教育的实质弊端。反而,自欺欺人地说什么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是因为受到西方国家的歧视。持这种观点与赞同这种观点的国人,何不搜集一下半个多世纪来我们大陆自己培养出来的科学家所创造的科学成就,让事实证明这种歧视的存在!这种成就在哪里?
  
  读者朋友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种牢骚,国人在教育孩子问题的许多糊涂观念都缘于对于国内教育的非理性认识。因此,无法从孩子成长的取向上,为孩子创造受教育的环境。中国大陆的发展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裹入世界潮流了,适应国际潮流是唯一的发展方向。其他任何途径都是不通的。所以孩子们的未来,势必生活在一个国际主流意识日益强化的社会。因此,继续着眼于当前社会,为孩子选择受教育环境是缺乏理性的。时下参加高考的人数骤减,除了因计划生育导致适龄孩子人数减少外,就是相当多的孩子选择出国求学。留学已经不局限于大学,中国大陆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有选择国外西式教育的,且趋势日隆。这些家庭的孩子选择国外西式教育,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是有钱人,最主要的是着眼于孩子未来生活社会的需要。
  
  大陆的基础教育改革之所以长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除体制因素外,就是孩子的家长们落后的认识制约了我们的教育从接班人意识主导的工具教育向尊重人个体价值的国民素质教育的转变。准确地讲,时下的中国大陆的素质教育仍是挂羊头卖狗肉谈不上什么素质培养。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差异,着眼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可是我们教育仍然囿于八股意识,充其量是八股意识的变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当今学校教育的创造意识培养体现在卷面就是出现了一些所谓的主观题,诸如“你如何认识,如何理解……”,可是学生的答案却不能真正地去谈自己的认识,不过从单项选择变成多项选择。超出选择“范围”的一律都将当作错误答案不给分。
  
  这里笔者又要讲一个在此前文章中多次提到一个例子:一个中国学者到美国,把孩子送入一所美国小学受西式教育。一天,他看到孩子的老师给还在小学的孩子留了一个作业——谁应该对二战时期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负责。孩子的父亲非常诧异,这种问题在中国大陆应该是大学里的研究生才能接触到的问题。于是他带着疑问求教于孩子的老师。孩子的老师告诉他,这就是中西教育的差别,绝大多数的孩子们不可能得出准确完善的答案。给孩子留这种问题,就是要让孩子尽可能少的地受到即成观念的影响,孩子们的答案正确与否不重要。达到让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意识才是目的。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却极少体现这种观念。让学生谈如何理解,如何认识,却还必须答出既定观点(别人的观点),所以孩子们只能从已有观点中选出一种。这种作法更有害,让孩子们误解为创造性就是从多种观点中选择。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对世界认识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的教育只是要培养孩子对事物形成所谓的“准确认识”,而西式教育是要培养孩子如何认识事物。所以,中国的孩子在国际数理化大赛中频频得奖,然而这些孩子头上的光环却常常随着他们走向社会而逐渐消失,在未来社会里难以有创造性的建树。因为孩子们所面临的社会这张卷,比任何比赛的卷面都更具巨大变数。
  
  缺乏创造意识的培养,何来创造性。而形成创造意识主要缘于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通俗地讲就是“文科”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认识到现行教育缺乏创造意识的培养,难以形成创造性。可是受体制观念制约,暂时无法形成培养创造意识的环境。然而剖析当前教育中影响创造意识形成的因素还是很必要的,否则即便客观环境有所改善,认识的落后也无法届时改变教育的颓势。
  
  目标就是做事的大方向,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不明确这个大方向一切努力都是盲目的。上面的阐述就是让家长们明确孩子们未来生活环境的需要。从而为孩子创造接受相应教育的条件。孩子绝大部分的潜意识在三到五岁时就已经产生了,所以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是培养中国孩子创造意识的瓶颈。据调查世界上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只一个接受过中国大陆两年小学教育。其他人都没有接受过中国大陆的教育。二十世纪一百年,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对世界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微乎其微,几近于零。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让那些期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的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趋于理性,不要再一味地追求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应试教育模式,即便你今天给孩子选择一个优秀的应试教育学校,孩子毕业后考上所谓的国内重点大学,其未来的一生也会因为这种选择埋下隐患。好一点的大学毕业后再到国外学点实用学问,然后到洋人的企业里当个高级马仔。绝大多数,无法从事所学专业,顶着个高学位的光环,作个高级奴才。这并非笔者危言耸听,据有关报道,如今每年全国因疲劳致死的“白领人才”达三十几万。日本也常因有疲劳致死的,可是那多数是一个主观行为,属于意识问题。可是中国大陆的白领疲劳死亡,却多数是种无奈的选择。至于百分之九十左右的非“98·5”、“211”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是极普遍的现象。最可悲的是,这种失业并不完全是社会就业结构问题,而多数是因为没有学到真本事,因缺乏使用价值而失业。这种失业将是长期的,绝望的。
  
  此种悲剧的愈演愈烈,除客观环境因素外,始作俑者就是他们的家长们。面对那些绝望自杀的孩子,面对那些因疲劳死亡的孩子,他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以及所有曾经为孩子创造特色求学环境的家长们,都是把这孩子送上这条不归路的罪恶之手。这些孩子就是被他们这种爱爱死的。至于那些花血汗钱把孩子送入大学,毕业即被打入打工仔行列的还是幸运的,他们的孩子还活着,只是花了大价钱给孩子买了一个不值这么高价钱的普通工作职位。在当前社会环境里,去掉通货膨胀因素,也许孩子大半生也无法挣回父母花在他们身上的教育投入。更不用谈什么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改革开放以来,留学潮不断高涨。可是真正因此有所建树的并不多。原因就是国人愚昧的教育观从他们儿时就已经给他们定了型。笔者长期思考这个问题,多次按捺不住一种冲动,欲写一篇“罪恶的爱”,可是知道已经被阉割了思想功能的国人无法接受这种现实。此题目一出,大多数国人会把第四个字以后的内容全部枪毙,没有多少人会去下文看为什么爱是罪恶的。
  
  朋友曾经讲过一个见闻,他的一个移民加拿大的同学招待加拿大的同事一家三口来华观光。在郊游时,这对加拿大夫妇的两岁大孩子掉进路旁一个沟里,孩子父母急忙赶到孩子跟前,却制止了要拉孩子上来的中国同事,而是弯下腰去鼓励孩子从沟里爬上来,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沟深得让他爬上来滑下去,爬上来又滑下去,可爹妈焦急地看着孩子依然继续鼓励不去拉孩子,直到孩子爬到沟沿上,孩子的妈妈把浑身是臭泥的孩子搂在怀里,孩子的父亲把搂着孩子的妻子抱在怀,一家三口毫不顾及蹭了满身的臭泥充满了胜利的喜悦。许多围观的国人谴责洋人冷酷无情。殊不知这才是大爱,是对孩子一生的爱。
  
  而我们的国人对孩子的教育却如同养宠物,着眼于长辈的感受,忽视孩子的终生成长的需求。对于孩子吃的穿的无不竭力满足,可极少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当孩子不断膨胀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责问他们:“你们不能给我幸福的生活,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时,他们惊诧地指责孩子忘恩负义!孩子婚姻令父母不满意时,多数父母把什么“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容易么”抬出来索取孩子的感恩屈服。这种无耻竟然世代相传,奉为经典。感恩是种意识,是一种非索取的行为。无论你为孩子付出什么,感恩都只能是成长中自然形成的,任何人索取不到的。能被索取就不是感恩只能是交换。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恩如果用来作违迕孩子意愿的交换,就不再高尚,而堕落成一种无耻。
  
  孔融让梨至今还被当作礼仪世代相传,可几千年了,这种礼让仍未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以道德来调谐社会关系被几千年社会实践证明难成显效。道德只能成为法律的一种补充,辅助法律调谐社会关系。旅美华人问美国人遇到这种事怎么办,美国人的回答是:让孩子们作家务劳动,谁做的多,做得好,谁吃大的。如果不做,小的都不给吃。
  
  美国人的作法会使孩子从小养成靠劳动满足需要的观念,成人以后他们会自己努力去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中国的孔融让梨观念,表面上看似乎是种礼仪,其实对孩子健康心理成长是有着极大隐患的。当年的孔融让梨可能是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但这不具有普遍性,不会所有的哥哥让梨都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意愿。有的可能是种虚荣的需求,有的可能是渴望父母的夸奖,有的可能是对弟弟有其他要求,还有的可能是受这种道德观念绑架等等,原因是很复杂的。并非完全是种兄弟情谊的反映。可我们的国人却世代追求这种并不完全存在的道德观。基于一种自欺欺人的礼,必然滋生不和谐。有的兄弟俩可能因为这种“让”滋生嫌隙,有的因为这种“让”心生怨愤,有的因为这种“让”感受到被胁迫的不快,可是国人却完全以兄弟情谊以蔽之。就弟弟而言,完全可能形成年龄大的就应该让着年龄小的,未必能感觉到兄弟情谊。久而久之形成依赖,滋生不劳而获的意识。事实证明,这种行为对增强兄弟情谊效果有限,形成礼让品德的作用也不明显。纵观东西观念,西方观念更务实(我们斥之为实用主义),而我们东方的观念虚无的成份较多,存在以偏盖全的问题。
  
  国人中长辈的爱,应该理性地从着眼于长辈的感受转变为着眼于孩子成长的需要。说白了,就是长辈不能把孩子当作宠物养,以满足自己的天伦之乐的感受是从。应该从孩子成人后的生存需要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潜意识教育,这种教育甚至比孩子识字识数还重要。常常决定孩子上学后的学习效果。前面提到的那对加拿大夫妇对待滑入水沟的孩子的方式就是一种潜意识教育。因此,学前教育不易以学识字识数为主,识字、识数都应该服从于良好的潜意识教育,作为这种教育教育的手段。如今的孩子厌学现象越来越低龄化,罪魁祸首就是学前教育的急功近利。学前教育小学化,超年龄负荷的填鸭,极大的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求知欲。也使孩子的创造性的本能被毁灭于襁褓中。
  
  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反映在为孩子选择学校上更加突显理性的缺失。教改初期,的确有一些本着素质教育理念施教的学校,可是在国人的传统面前,这学校面临着被冷落倒闭。只好重拾应试教育,应和主流的中高考选拔机制,去追求优秀教育资源。可是“被优秀”的教育资源并不能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任何国度都存在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中国大陆的特色体制更加重了这种不均衡。所以为孩子选择学校成了育儿观念无法回避的现实。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是不是最优秀教育资源集中的重点校是孩子唯一的选择?国人想不明白这种问题,就是因为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缺乏全面实质性的了解。对孩子的成长方向缺乏预见性。孩子之间的差异是种客观存在,即便受相同的教育,学习效果也是有着差别的。时下国人为孩子选择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无视这种差别。一门心思往重点校里钻。宁愿在重点校里给人家当绿叶,甚至当到落叶。其实还不是私字作祟!除了对子女本能的期望无非就是不想在子女面前落下舍不得为孩子花钱的埋怨,这种作法仍然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与天伦之乐角度的爱如出一辙。
  
  长辈的期望并非子女是成才的决定性因素,家长能做的只能是为孩子成才创造条件,能否成才要取决于孩子自身因素。最主要的还是人才的概念,并非出人头地才是成才。这完全是专制体制下的特权意识。其实,只要有社会需要的一技之长就可谓人才了。基于期望子女成为“出人头地人才”为孩子选择学校的代价就是要么出人头地,要么彻底废掉。这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长辈们的感受!为孩子选择学校如同选择鞋,除了牌子还有鞋号。重点校就好比鞋的牌子,再好的牌子,如果没有适合自己孩子的鞋号,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经过小学的教育本来已经让孩子们拉开档次了,虽然孩子的可塑性还很强,但还是有一个基本取向的。可是多数家长不愿意面对这种差别,除极少数明显智力存在问题或者家庭不完整的孩子外,多数家长还是把自己的孩子往重点校里挤,而近年由于计划生育导致孩子自然数量递减,包括大学在内都出现招生困难现象。重点校为了经济目的,普通校为了自身生存,都开始不择手段地展开招生大战。一些本来无法竞争重点大学的孩子,被忽悠成高才生去给重点高中垫底充当绿叶。这些孩子的接受能力与文化基础,根本无法适当重点校的教学,很快就成了破罐破摔的弃儿。笔者的一个老同学,家庭很富裕。孩子本来小学毕业就属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了,可是仍被父母用钱送进重点初中,经过初中的淘汰,读高中都较困难了,却又被父母送进重点高中。结果高中没有读一年,孩子就承受不了压力与周围人的排斥,经常暴躁地与人打仗,甚至离家出走,最后父母只好又花钱送他去当兵。这个孩子虽然不很出色,可完全能学得一技之长,有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生。然而就是父母这种不切现实的期望,将孩子彻底废掉了。当兵两年,回来没有什么技术,整天在家里与父母较劲,成了父母无法割舍的心病。
  
  欲成才,先成人。至于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不应该由父母为其定位。父母应该为孩子作的就是为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让孩子在一个居中等偏上的环境里学习,掌握一个人独立生活所须要的基本文化知识,如果孩子有成才的愿望,他(她)们完全有机会有能力去实现他们自己的愿望。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国民应该反思并摒弃的是忽视学前的潜意识的行为习惯教育,正视小学初中各阶段的差异。着眼于孩子未来成长的需要,注重孩子能力与求知欲的培养。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尊重个性差异切莫好高骛远,基于中国现有的基础教育条件,为孩子选择一个学习成绩居中偏上的学习环境,是最明智的作法。从家长育儿理念上,须要明确改变以家长愿望是从的教育观。孩子们需要的是他们自己的人生,不是延续实现父辈愿望的工具。
  


热点.时事关注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蓝湖之鱼 Re:民俗反思之育儿观 回复时间: 2012.06.25 15:52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差异,着眼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可是我们教育仍然囿于八股意识,充其量是八股意识的变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赞同。

回    复    

回复人: 第二次叫颦儿 Re:民俗反思之育儿观 回复时间: 2012.07.14 19:55

    非常好!!!

回    复    

回复人: 寒水月沙 Re:民俗反思之育儿观 回复时间: 2012.07.21 19:24

    故人。都还好罢。

回    复    

回复人: 段惠敏 Re:民俗反思之育儿观 回复时间: 2012.08.02 14:53

    好啊!但愿对中国大陆的教育有这种忧患意识的人能越来越多!问好!

回    复    

回复人: 刘盼 Re:民俗反思之育儿观 回复时间: 2012.08.08 10:19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国民应该反思并摒弃的是忽视学前的潜意识的行为习惯教育,正视小学初中各阶段的差异。着眼于孩子未来成长的需要,注重孩子能力与求知欲的培养

回    复    

回复人: 捜讯 Re:民俗反思之育儿观 回复时间: 2012.09.08 12:39

    家长育儿理念

------------------------
http://www.seo-wz.org/
http://www.ygnlzd.com/
http://www.soxunseo.com/
http://www.sebomould.com/
http://www.yulijiaoguan.com/
http://www.qingtianshidiaowan

回    复    

回复人: 刘盼 Re:民俗反思之育儿观 回复时间: 2012.09.17 14:56

    堕落成一种无耻

------------------------
http://www.soxunseo.com
http://www.ygnlzd.com
http://www.qdyj.org
http://www.yuliyeya.com/
http://www.kgdy.org/
http://www.yulijiaoguan.com/

回    复    

回复人: 刘盼 Re:民俗反思之育儿观 回复时间: 2012.10.08 10:32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对世界认识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
http://www.seo-wz.org/
http://www.ygnlzd.com/
http://www.soxunseo.com/
http://www.sebomould.com/
http://www.yulijiaoguan.com/
http://www.qingtianshidiaowan

回    复    

回复人: 喜欢 Re:民俗反思之育儿观 回复时间: 2013.01.23 10:47

    孩子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社会的希望。

------------------------
http://www.soxunseo.com/
http://www.hban.cc/
http://www.pdxcj.com/
http://www.scniweiya.com/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