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散记之三:月白风清一草堂
“歌吟苍生喜与忧,诗铸生命不沉舟。草堂卧听风吹雨,梨元疾苦上心头。”这是我在参观杜甫草堂之后草成的一首诗,聊表对杜甫这位千古诗圣的敬意。 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岁暮,杜甫因避安史之乱,由陇右入蜀,靠亲友资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造茅屋,称“成都草堂”。公元760年至765年,期间除流亡梓阆一年多外,诗人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 由于杜甫被尊称为“诗圣”,因此,其在成都的诗歌创作也很活跃,留下了包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春秋喜雨》和《戏为六绝句》等许多名篇佳作在内的140多首诗,故他的成都草堂故居被后人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不断加以保护、重建及维修。一千多年过去了,草堂终于衍变成今天这样建筑宏敞而古朴,格局高雅而庄重,庭园优美而秀丽的文化名胜。著名学者冯至先生在他1952年出版的《杜甫传》中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忘不了成都草堂。” 步入草堂庭园,但见古木参天,满目青翠,娟娟笼竹,莲叶田田。庄严肃穆而古朴典雅的祠宇建筑掩映在苍南翠竹之中,显得格外幽深静谧,加之流水萦回,小桥勾连,更添了几分情趣。漫步其中,吟诵着杜甫那些描绘草堂景色的优美诗句,怎不令人陶醉,令人神往呢?“锦绣烟尘外,江村八九家”(《为农》),“济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漫成二首》)。这些诗句呈现出清新、自然的格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深深的爱。 然而,这种安宁与闲适对诗人来说终究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他想的是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他在成都时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桔》、《大麦行》、《释梦》、《登楼》等诗作,无不散发着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歌为苍生吟,心为天下忧”,是中国文人思想的最高境界。杜甫是一位具有忧患意识的伟大诗人,这也是他受到后人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 草堂中镶刻的不少对联,对杜甫盖棺论定的十分精炼、准确。如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顾复初撰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月白风清一草堂,便是杜甫留给身后岁月的全部。这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人生天地间,究竟应该留下点什么?历史上的许多达官贵人想名垂千古,纷纷将自己的名字刻于石碑上,结果呢?空留得“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的千古感叹。
被文坛.在 路 上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有钱的男人自己的嗓门大,没钱的男人老婆的嗓门大~~~~~
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 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