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山东文化艺术 回复帖

被回复帖: 雨轩的《读书——《边城》》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之之 收藏:0 回复:1 点击:100 回复时间: 2003.11.16 13:20:19

Re:读书——《边城》


  沈老的文章是极其淡墨却又极其平实的,对所喜爱的,他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并赋予原始
  的梦幻美丽和试图用一颗天籁般的童心去赞叹,对所厌恶的,他的文笔却又仅仅是调皮
  嬉笑即而幽默,在一张一弛的心理告白中缓和激起的气愤。
  
  边城里有的都是桃源中质朴的人和质朴的生活,人情也被理想化了,倘若脱离文本总也
  不难想到沈老他本人必也是个不喑世故的人,文章一开始写翠翠母亲的情节为整个故事
  铺了悲凉的基调,我们没有看到想看到的直接的结局,然而老渡船心里是却有了同样的
  看待的,他一直在对比着以至郁闷而死,这个情节不仅让人预示到大老的不幸,预示到
  二老的离去,更预示到老人的内心一直无法摆脱的痛苦。然另一方面文章对边城的河,
  城墙等的描写却为整个故事奠定了揭示人性的程度,那条白河,河底的石子全看得明明
  白白,水中的游鱼全如浮在空气里,看到这样的描写,一个读者还能做何联想呢,无疑
  文章在描写人情世事时不可能揭示人性的灰暗面达到较高的程度。船总顺顺的豪爽,即
  使在他不理睬老渡船时,你也会同情;天保大老的快直,即使翠翠不喜欢他,你也不会
  因为他那率性的追求而丝毫看厌了他,傩送二老的坦诚,即使老渡船死后翠翠痛苦的当
  儿他却下行去了,你仍觉得最后文章留下来的一丝遗憾不应归咎于他。总之在边城里有
  的都是原始的浪漫与激情,淳厚的性格,继承了我们心目中对中国古代生活所最美好的
  想象,正如文章一开头就写到:“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
  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
  
  


删   除    

回帖


回复人: 雨轩 Re:之之 回复时间: 2003.11.17 23:58

    你的评论真的很专业啊。有点象课堂上老师的讲述了。
  看你的评论有一种感觉,就是写作技巧真的很重要。好的文学作品在写作之初便已经确定了结局,中间的行文便伏笔重重,只为将这结局引领出来。
  这也许便是优秀的作家的创作方法了。
  我比较注重的只是小说的总体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基调。沈老在写作的时候,本就充斥着对中国时况的不满,中间又适逢母亲的去世。文由心定,小说中自然便抑郁了很多。沈老的不谙世事或许是他对中国的民众给予了太多的宽容,将心中的理想寄予了过多的期望(这些都在小说的序言中有所提及),所以在小说抑郁的叙述中,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仍然在心中感到了强烈的希望。这希望就源于沈老在小说中对中国淳朴的乡民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宽容了。
  
  

删   除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