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在他的《艾略特批判》中写到:要用同样的目光,来看待二千五百年前最好的作品和当代最好的作品。
===经典是数千年来逐渐积累起来的,现代人的文章也会慢慢被称为经典的,只是需要一个被大众接受它为经典的过程。我们不但看司马迁,同样也看陈寅恪;我们在看曹雪芹、蒲松龄的时候不也同时在看老舍茅盾金庸琼瑶嘛,呵呵
国人除了喜欢拿古代最好的作品,和当今很一般的作品比较之外。还喜欢拿我们国内最好的作品,去和国外比较一般的作品比。
===我认为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我们”看过的古代作品估计也就那几部最好的,而看到国外的作品估计也不是特别多。或者胡乱看几本,胡乱比较一下,胡乱得出一个结论,也不足为怪了。
既然古英语可以翻译成现代英语,古汉语为什么不能翻译成白话,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诗经》这么好的东西,除了“君子好逑”、“琼瑶木瓜”,有多少人能背上一段全的来?
===楼主举错了一个例子,《诗》是韵文,而且有赋、比、兴的手法,如果真的翻译成现代汉语估计还真的不好念不好背了呢,同样,唐诗宋词如果翻译了也会不伦不类,翻译过的唐诗其实我们也都见过,真正背这些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估计也没有几个人吧。
===除了诗赋词曲外的很多古代的经典著作都有了白文本,或者正在被翻译成现代汉语,只是数量庞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部的翻译工作的。其实现在我们所做的注疏工作还是比较不错的,古汉语也并不难学,况且还有各种注释,何必看别人翻译的文章呢。
断章取义,胡搅蛮缠,请楼主勿怪。个人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不成器并不是古文的错。中国历代都对那些古代作品奉为经典,认为其几乎是“不可逾越”的,但是如果楼主承认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算是文学成就的话,可以说他们仍然用当时的文字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而当时的人也会给他们很高的评价,竞相传诵传抄甚至造成洛阳纸贵。同样,我想如果现代我们有好的作品的话,大家也是能够接受的,毕竟中国人普遍都想找几个人拿几个什么什么奖来着的好扬眉吐气,这不比争一个奥运一个世博让人心里更舒坦吗?所以,我觉得并不是中国人吝于给作家们鼓励,而是近些年确实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津津乐道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