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习以为常的中国特色作者:阿P的脚印
2010年上半年刚过,我们关注习惯,那些正在或已经让我们麻木的习惯。
王家岭矿难悲剧、张悟本养生神话、学术腐败丑闻、电视娱乐怪相……我们处在一个异彩纷呈同时又问题丛生的年代,媒体在一轮轮的新闻盛宴中端出这些五味杂陈的菜肴。我们曾经欢欣,曾经悲伤,曾经愤怒,曾经无助。我们茫然地发出诘问,又忍不住随之裹挟着东奔西走,还没来得及忘却,更新的正剧、悲剧或闹剧又已轮番上场。
这个年代,让我们习惯的事情似乎正越来越多。许多原本异常的事情和现象,不再如一开始时那样刺激着我们的神经,撞击着我们的心弦。我们可能就在这种不知不觉中,变得习惯,变得淡然。
没错,这个年代的确正在一天比一天可爱,人们的观念一天比一天开放,经济发展的数字总是在更上一层楼。可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忽略那些原本不该习惯、甚至值得我们警醒的现象,这些现象正在败坏着自然环境,麻痹着人的良知,噬咬着社会肌体……对此,我们再不能熟视无睹,态度漠然。
所以,今天,我们关注习惯。
【社会篇】
1、矿难频发
2、百姓跪访
3、冤狱案一出再出
4、拆迁暴力与暗箱操作
5、官员有话不好好说
6、慈善捐款入财政
“5·12”大地震,中国慈善事业曾迎来前所未有的“井喷”。而公众抗震捐款的流向问题,却引发了同样前所未有的质疑。《中国青年报》在今年4月的一篇报道中质问:中国式慈善,被财政“收编”?
对此,民政部前官员王振耀回应说,公众把资金捐给慈善组织,但最后还是由政府来执行项目,这是个很现实的体制问题。
“体制问题”背后,捐款人有理由心灰意冷:入了财政的捐款,会不会被官员用来买轿车?
7、人才流失海外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葛优和冯小刚都知道的道理,却是今天中国面临的难题。一份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大批人才何时回归,一留学机构总裁的结论很简单:“当中国超过美国的时候,人才自然回归。”
8、冒名顶替上大学
9、官员问责后“带病”复出
10、两会雷人雷语
11、富豪榜成为“杀猪榜”
12、全民争当公务员
13、河流鱼虾消失
还记得小学时写过的作文吗?家门口的那条小河,还有小河里的鱼虾,曾经成就了几代人的童年乐趣。而今,这样的美好回忆却成了现在孩子们的一种奢侈,因为鱼虾早已消失,河流不是已干涸,就可能成了臭水沟。
我们其实只是这片土地暂居的过客,有什么理由去败坏子孙后代仍要享用的土地、河流和生存环境?N
14、公务员呵斥纳税人
15、“公费旅游”比着来
香港《明报》报道称,去年一年赴台的大陆省市地方团体只有5个,但今年3月以来,已经有11个大陆省市参访团抵台,而且规模更为庞大,动辄数百上千人。
如果说访台多少还有些“走亲戚”的味道,还带着很多项目前往的话,那么很多前往西方国家和境外旅游胜地的团组就纯粹属于“公费旅游”了。虽然这些团组都会挂着“某某考察团”、“某某项目组”的鲜亮招牌,但他们考察的无非是名胜古迹,每天展开的项目也就是吃喝玩乐。这样的出访团组还是越少越好。
16、小偷偷出贪官
【民生篇】
17、铁路春运一票难求
18、老少皆为买房狂
19、油价涨多跌少
20、医生收红包
21、上幼儿园比上大学难
22、神医轮流转
23、黑心食品泛滥
24、开车不如走着快
25、银行乱收费
26、农民工为工钱爬塔吊
27、卖肾救子
28、“被”涨工资
29、收费站天罗地网
30、国庆节成了旅游节
31、听证会成“涨价会”
【文化篇】
32、电视节目台湾化
33、拜金女争比不要脸
34、大学行政化
35、用“XX后”标签一代人
36、盗版有理
37、山寨名牌满天飞
38、戏说历史成风
39、艳照门
40、争抢名人故里
41、学术腐败丢脸到国外
7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数十名学者联名公开信,就清华教授汪晖涉嫌剽窃事件敦促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给予回复。
汪晖之后,唐骏、朱学勤等名人,纷纷被指学历或毕业论文有问题。江西井冈山大学两位教师更牛,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发表70篇论文,直到去年年底,上述论文被一次性撤销,“科研成果”才成为“学术丑闻”。
学术腐败各国皆有,中国学人一枝独秀委实不易。
42、体育界丑闻
【城市篇】
43、雨后城市习惯性瘫痪
44、盲道“失明”
45、城市马路开膛破肚
46、耕地变厂房
47、办假证广告随处见
48、城管扫荡小贩
49、物业只知道收费
50、国际名牌中国最贵
【作者】夏学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