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食粮——与年轻朋友的一席夜话(二) |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读书的事情。
我在这里所谈的读书是指:由着自己个人的纯正趣味来追逐精神事物的一种阅读活动。在此纯正趣味是十分吃紧的,如果没有这种纯正的阅读趣味,那么,对于阅读,一,你可能坚持不下来;二,你可能会走上相反的道路,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有一句话:“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条路。”虽然同样是阅读,但由错误的趣味引导的阅读是一条往深渊步进的黑路;又由于这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发生在灵魂内部的事情,因其方向错误,那么要比纯粹的外部影响或肉身伤害可怕的多,很可能会贻误终生,因为通过文字的阅读建构的是一个人的人格,每一段文字的被阅读,便意味着每一寸精神的渗入,低劣的精神产品对灵魂的斫伤通常是长期不愈的。而通常我们从一个人的读物中是大致能够判断出其人的精神级别的。关于纯正趣味的养成,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意见是读诗,他强调了读诗是最迅速有效地培养纯正趣味的路径,即使是在阅读其他的文学作品,也是对诗歌趣味的一种检验。实际上,推广开来,可以这么说,读优秀书籍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纯正精神趣味培养的过程。
真正的读书,有点类似于登堂入室,只要顺着正确的路径,穿越过一扇扇门,最终必然会到达精神的内室、生命的核心部位。优秀的书籍,历来都是一种美好的容器,它盛满的是智慧,喂养的是灵魂,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要贪杯一些,大量地去啜饮这股智慧的液浆,幸运的是,前人把一切都已准备好了,所等待的,便是我们的贪婪——一种精神上的饥渴。然后,长年下来,到了有朝一日,当我们自己的智慧也变的饱满成熟了起来时,我们便可以宣扬另外一些关于生命的喜悦了,那时,我们已站在智慧的内室发话,并散发着精神上的迷人芬芳。同样,它们也是来自于核心的信息,因为任何高贵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来处。
这世上布满了烦恼,它是痛苦和虚空的渊数,只要我们在世一天,就要被烦恼纠缠一天,无日能断绝,这是真的,这一事实最早由犹太人中的智慧之王所罗门在《传道书》中加以揭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得着什么呢。因为他日日忧累,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所罗门也这么说,可见人世间的荣华和富贵并不能消除一个人生命的真实疼痛和虚空;后来,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说过类似的话:认为这世界有四个真理,也就是所谓的“四谛”,其中的第一真理即“苦谛”——世界是苦;十九世纪悲观主义哲人叔本华更是不遗余力地反复强调:痛苦是生命的本质。就连最为推崇酒神式狂欢、推崇生命意志的烈性喷发的尼采也把悲观作为其哲学的起点。可见,活着并不容易,在古希腊也流传着这么几个神话:
一、是关于西绪福斯的故事。
埃俄罗斯的儿子西绪福斯是古希腊科任托斯城邦国的统治者。由于他背叛了宙斯,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每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这西绪福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就这样永无休止。
二、是关于坦陀罗斯的故事。
坦塔罗斯是宙斯的儿子,他统治着吕狄亚的西庇洛斯,后来因得罪了神祗。被神祗们打入地狱,在那里备受苦难和折磨。他站在一池深水中间,波浪就在他的下巴下翻滚。可是他却忍受着烈火般的干渴,喝不上一滴凉水,虽然凉水就在嘴边。他只要弯下腰去,想用嘴喝水,池水立即就从身旁流走,留下他孤身一人空空地站在一块平地上,就像有个妖魔作法,把池水抽干了似的。同时他又饥饿难忍。在他身后就是湖岸,岸上长着一排果树,结满了累累果实,树枝被果实压弯了,吊在他的额前。他只要抬头朝上张望,就能看到树上蜜水欲滴的生梨,鲜红的苹果,火红的石榴,香喷喷的无花果和绿油油的橄榄。这些水果似乎都在微笑着向他招呼,可是,等他踮起脚来想要摘取时,空中就会刮起一阵大风,把树枝吹向空中。除了忍受这些折磨外,最可怕的痛苦则是连续不断的对死神的恐惧,因为他的头顶上吊着一块大石头,随时都会掉下来,将他压得粉碎。
神祗的残忍性格体现在:他们的惩罚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们刑法的真正名字叫无限:让痛苦变得无穷无尽,直至生命的终了也不予放过。上面的两则神话实际上都象征着人的真实命运。这样就有了第三则神话:
三、昔日米达斯(Midas)王曾很久在林中寻找酒神的伴侣、聪明的西列诺斯(Se-lenus),但没有找到。当西列诺斯终于落到他手上时,王就问他:“对于人绝好绝妙的是甚么呢?”这位神灵呆若木鸡,一言不发,等到王强逼他,他终于在宏亮的笑声中说出这样的话:“朝生暮死的可怜虫,无常与忧患的儿子,你为什么强逼我说出你最好是不要听的话呢?世间绝好的东西是你永远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乌有。但是,对于你次好的是——早死。”
于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便让他的歌队唱道:“谁的幸福不是表面现象,一会儿就消失了?不幸的俄狄浦斯,你的命运警告我不要说凡人是幸福的。”
既然这种“生之苦痛”是这么的真实无误,自然,许多哲人也都就此开出了各自的药方。如孔夫子就有“苦中作乐”、“乐以忘忧”的解脱之道,以生命的片刻欢娱来偷得一些无忧的时光。我觉得通过遗忘来摆脱苦痛,并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而应该在对生命的不如意和无奈的真实认知上,深入其中,以全部的智慧来参悟这些苦难及其本质,然后带着悲观来执著,从而以在不如意中求如意,在无奈中求有奈,在痛苦中求快乐的创造性心态来凝视生命,世界可能就会在你面前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我想读书就是这么一种深入生命的执著性行为。生命本身是悲剧性的,而人本身却具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是一条神奇的道路,它能完成对自我的超越和对生命悲剧的超越,但这种超越必须有个引渡,最好的引渡首先是生活本身,但那得在悟性充盈的前提下;另外,就是通过对历朝历代智慧的披阅,也就是阅读人类文化的精华,来创造自我的超越能力,从而飞上精神的高空。而且读书本身就应该是对生命真知的叩问和求索,不能成为一种纯粹的精神消遣,“用读书来打发时光”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相对于阅读,一生还嫌过短,哪里会是打发时光,而阅读,应该成为一种以一生的时光来承载人类智慧宴席的行为,用最短的时间去收获最大的精神成果的活动,如若不是这样,那还不如直接深入生活,以缓慢悠长的时间来参悟有限的人生为好。
我想读书除了单纯地解除人生的烦恼以外,至少还有3个作用:
第一,寻找知音。
孤独是让人惧怕的,尤其是精神上的孤独,这种孤独既便是在人群中,也照样强烈。古希腊哲人说道:“热爱孤独的,不是兽,便是神。”只要是人,必然有获取心灵共鸣的渴望,但更多的知音不是存在于同一时空里,它的存在可以广极无限,普及永恒,而读书的过程便经常是寻找知音并与知音不断相遇的过程,在某些重要的阅读时刻,突然,在对方的胸口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在对方的身上见到了自己的影子,心灵感到强烈的震动,呼吸紧促起来,并且浑身出现了剧烈的颤抖,这时,可能是自己已与心仪已久的知音正面相遇了。可以这么说,一个人在早年经历了这种震撼性的阅读,便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其往后的精神方向,从此,一些伟大的灵魂也参与了他自身灵魂的建构。所以,因了读书这种美好的活动,我们无须孤独、无须寂寞,在人类的宏富的文化史册中应该隐藏着无数与我们的精神相知相契的灵魂的可能,只要寻找,就必定会找得到。(众声喧哗,知音藏匿,阅读就是寻找,读书应该是可以将它化成为一个人对自己内在生命不断打开又不断延伸的过程。)
第二,带来梦想。
读书是个充满诗意的活动,因为在书中我们可以穿越无数个空灵的世界,可以走进各种各样的生活,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打开不同的心灵,这种灵魂的自由漫游是现实生活无法向我们直接提供的。为此,阅读还可以丰富我们,锻炼我们的情感,拓展我们的想象,让我们与书中的人物或作者同命运、共呼吸,让我们精神的幅度不断得以延展。于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构筑一个梦想的世界,这个梦想之城是一个诗化的世界,它可以包容我们置身于现实之中所缺乏的全部诗意。在这世界里,我们是创造主,我们可以在历史长空里轻易地引渡历史人物进入我们的世界,也可以兴之所致地创造出一些人物。只要我们有那份兴趣和心情,而且这种构筑梦想世界的习惯一经养成,我们随身携带的就不再是两手空空了,而是载着一个丰富宏丽的世界;不再是一颗单一的心灵,而是一个载着无数心灵的复杂灵魂了。(虽然,作为感悟人生的一种方式,这不是一种高层次的活动,无论什么道路,最高的层次一定是简朴单纯、返璞归真的,一山一木都是清晰的,所以,这里达到的,还仅仅是禅宗和尚的第二境“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但如仅仅作为一种消除现实烦恼无谓纠葛的手段,这一步已足够了。)
第三,也许还可能摆脱平庸。
我指的平庸不完全是现实性的,通过读书摆脱现实性的平庸,这应该太常见了。几千年前就有儒家的“学而优则仕”的读书诫条,更何况现实生活中的那所谓“寄托”的一代。我在此,更加强调的是精神上的不平庸,我对平庸的憎恨是很早以前就拥有的意识,前段时间我还录下了这么一段札记:
“我憎恨平庸,就象憎恨其他肮脏的事物一样。
我是说“平庸”,而不是平凡和平常,平凡或平常,都还可能是一种生长的状态,而平庸不是,平庸植根于丑陋,它将人的精神躺倒在非人的烂泥里,而且浑身长满杂草,没有一点希望。甘于平庸,就是彻底的绝望,甘于平庸的人,就是那些喜欢和肯定阿Q的人;喜欢以猪八戒为人生极致的人,一种维持牡蛎一般生活的人生观。所以,我憎恨。 ”
而优秀的读书活动可以是我们灵魂的自省,可以消除我们内心的有限性,而向无限敞开,平庸是一种精神不生长的状态,在我看来,它是灵魂的一种疾病,而读书却可以促成灵魂的自觉和开花,让平庸在自我的光照之下无处躲藏。当然,这种自省和消除很可能是长期的,因为我们正处身于一个平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平庸的因子自然无处不在,精神稍一松懈,平庸就迎面覆盖而来,所以,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时时警惕那蚀人斗志的平庸,从而走上了一条不断自新、不断自我超越的道路。
前几年,电子书籍的出现,有人惊呼,传统书籍阅读的时代就要寿终正寝了,我听了心中暗笑:显然,说这话的人还不知道手中拿着纸张的无穷魅力,他还不知道人的灵魂需要何等程度以及怎样的自由度。自然也不知“书香”一词与我们灵魂有着多大的隐秘联系,电子书籍的出现,可能让传统的阅读方式在一定的范围内退避,但永远无法取代,更谈不上令其消失,最不济,它也会成为文化精英的固执行为。当然,我的这一说法已经过于悲观,事实上还不至于。
我们在解决了读书的意义之后,现在来谈谈读书最佳时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古训在任何领域都是一记有力的警钟,我想读书也不例外,年青的时候是精力最集中的时候,不会因世俗事务的过多干挠而中断个人趣味的持续,而且这时候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它可以将记忆的触角伸向阅读当中的每一细节,也正因如此,这一时期的阅读还会沉淀为往后一生中说话、作人及作学问的基本积蓄,读得越早越多,其储蓄愈丰,其精神利息的产出也愈喜人,生命的自信和自豪往往来自于早年的这种努力,这种自信和自豪的人生态度还可能会构成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源泉。
当我们抓住了阅读的最佳时机,这时就要建立一个原则:要读就要读这世上最好的书。这是一个较高的起点,而起点太重要了,它可以让我们避开无数的冤枉路,许多人就终生都踏在这条路上而失去了自觉。人类文化的延续已长达几百年、几千年,累积下来的优秀书籍,即使是穷其我们的一生,也无法望见其汪汪大洋的一个角。所以,选择几乎是我们阅读成功的第一关键因素,万万不可将时间无谓地浪费在对时下五花八门的报刊杂志的阅读上面。这世上最好的书通常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静静的、仪表端庄、不慕荣华;一种是喧哗的,并被大批量的推广。对这两种书的阅读,前者应该更重要,但必须以后者作为阅读的起点,才可能到达前者,因为前者的阅读更加自由、更具有创造性,是阅读的真正灵魂,这种阅读经常会有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但要抵达这一类书并不容易,它需要挑剔的眼光、纯正的趣味、高尚的精神境界;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做到的,所以我们通常所指的阅读主要是针对第二类。
这种喧哗的,并被大批量阅读的书籍,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名著(注意,它并不限于文学名著),也有个别的人认为名著是难读的,这并没道理,因为既然是众所周知的著作,必然是获取过众多人们的喜爱;而且只要是获取过众多人们的喜爱,那么就证明被众多的人读过;这样,起码能够说明其语言不会对我们构成大的障碍,否则没有被普及的道理(如果是翻译作品,这时,寻找好的译本便至关重要);正是因为普及的如此之广,所以它们便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基本信息,如果我们对它一无所知,那么便意味着,我们连一些基本的文化场合都无法真正参与,基本文化语言也无法领悟,所以文化也与经济一样,我们要多多储存文化本金,而且最好是通用货币,这是基础。
阅读当中有个坏毛病就是见异思迁:才读了一个开头,便被另外一本书吸引过去;而读另外一本时,又继续心猿意马,很快移情别恋,就这样一次次地在精神的边缘逡巡,然后又迅速地离开了现场,从来不曾深入到一部著作的精神内部。这种阅读一旦养成习惯,将会造成阅读质地的稀松,并养成了浮躁的心理,可能会一辈子徘徊在精神的中途,甚至连方向感都无法辨认;另外一个毛病,就是早早地给自己划定阅读的圈子,认为自己只能在某个狭隘领域里展开阅读,这既妨碍了纯正趣味的养成,又阻止了精神的进一步伸展,这种习惯在学生时代最容易出现,因为他们缺少过来人的指点,阅读性格也特别本分,比如初中生认为自己应该只读初中生的文章,高中生应该只读高中生的笔墨。这一点我自己感受很深,我记得自己初中时代选择作文选的时候,一看到高中的内容便别头而去;在高中的时候也是如此继续局限自己的阅读。只是在一次偶然的意外情形之下,才与卢梭的《忏悔录》正面相遇。否则,我真不知道自己还要沉睡多久!所以,我的建议是,逾早进入文化的核心愈好,不可轻易给自己拟定阅读的狭窄圈子,尤其在早期。
另外,在阅读当中的畏难情绪也是要不得的,有些人读书专门选择小册子,愈薄愈好,快速见效,而对于一些大块头的著作一概不敢问津,的确,短小的篇幅有它的阅读优势,比如容易集中精力、容易找到成就感、可供夸口等等,但遗憾的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书籍的作者从来不在篇幅上来照顾读者,他们只知道要表达出最好的精神事物和信息,比如《荷马史诗》、《浮士德》、《安列·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神曲》等等,几乎都是长篇巨制,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个人阅读史上应该作为打底的基本信息,是最无可避开的第一堂课,而且这些伟大著作几乎每一本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王国,那里应有尽有,最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胸襟和趣味。于是,在阅读当中养成耐心和执著的品质就显得相当重要。
每一本书的阅读,都要做到完全占领,每读一本就要有一本的价值,宁可细嚼慢咬,也不能轻易言弃,真的读不下去,可以暂时放一放、不硬读,这种潇洒也正是与课本教材的硬性学习不一样的地方,然后等到精力集中了,就可以卷土重来;另外,个人读书札记和批注也是很好的调整精神和注意力的好办法,并使得阅读活动变得丰富,多个方位齐头并进,更能够将一本伟大的书籍融入我们的生命,而且“好书不厌千回读”,有了批注和札记,再下来的阅读便轻车熟路,特别顺畅,因为沿途到处都是熟悉的向导和引路人,这样的阅读自然会轻松、有趣。
阅读时,找一个安静的空间是必要的,因为这不象解数学题目,需要强烈的讨论,激发出灵感的火花。阅读有时候更象是潜心修道的过程,它检验的是人的悟性。而悟性的开发,必须是在宁静中完成,据说有人专门拣车嘈马喧的地方读书,对这一点我首先表示怀疑,如果是真的,那也想必是偶而为之,不足为训,更何况这种雷打不动的金钢不坏的阅读定力也应该是在许多年的一己修炼的禅房内完成的。作为阅读,初涉此地的人不宜模仿。
在阅读当中,对个人嗜好的确认相当重要,这也是一种自我认识,然后根据这种嗜好,结上几门亲事、认识几个大师,就阅读而言,这些大师应该是超越于通常的文化偶像,而是作为自己个人的精神导师,从而拥有自己个人的精神见解,建立起自己的一个精神家庭,并让自己尽量地走进去与他们亲近,甚至让自己走向他们最隐密的部位,包括他们的自传、信札、日记和遗嘱。总之,全面地掌握他们的信息,这是一种深入的阅读,也是我们灵魂往深度发展的一条必要路途,让自己找到一块纯朴的地带,然后在这上面自由扎根,象风一般地无羁生长,这是对灵魂的深度喂养的最好保证。
为了更好的培养并强化阅读,平时还可以多逛逛书店,因为在书海里才会更加感觉到自身的贫乏,更容易产生一种阅读的紧迫感,这是好事;可能的话,还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藏书室,并给它取个名字:在长久的岁月中,让自己的生命与它融为一体,这样,既保证了读书,又为你构筑了双重的意义。既为构筑崇高的精神生命提供了可能,又为你的生活诗意化找到最好的依据。
关于具体的书目提供,我看现成的真是太多了,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我觉得对咱们这个年龄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应该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大学生提供的书目,这是两份颇具人文内涵的书目,由这两所学校几代学人的阅读和教学经验凝成,不容小觑。另外,那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也颇让我们暗暗心惊,由这份书目,可以发觉美国做为一个大国不是偶然的。(做为中国人,也得注意较早为我们提供书目的明末金圣叹,他的书目号称“天下六大才子书”,分别是《杜诗》、《史记》、《庄子》、《西厢》、《水浒》、《离骚》。)
我在此就不提供具体书目了,只是对几类书籍做一个简单的划分,分成四类:(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趣味来选择其中一类,然后再开疆拓土,占领另外一些异地,让趣味相同的王国向宏大进发,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陷入营养不良的境地):
一、刚烈的,英雄主义的。这类书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激发人们的壮志,培养刚强的性格,它是我们精神的钙片,可以促成我们精神骨骼的发育壮大,在生活中不易变得懦弱和平庸。其代表书籍如:高尔基的小说、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巨人三传》、司汤达的《红与黑》等。
二、母性的,唯美的。这类书通常有着水一般的质地、柔美轻盈,在艺术审美上有较高的价值,对我们情感的发育有滋心润肺的作用,尤其是对我们精神的细部,通过对它们的阅读,可以使我们整个人都变得精致,让我们的灵命发荣滋长。如:泰戈尔的诗歌、曹雪芹的《红楼梦》、冰心的散文等。
三、偏激的,极端的。这类书在世界文学史上争议最多、影响极巨,其作者往往目光如炬,具有罕见的洞察力,它有时象烈火,有时如鬼祟,在我们灵魂里面,这是一股烈性火种,它能轻易点燃沉睡的人,同时焚烧腐朽的生命,使我们完全更新了自我。如莎士比亚的悲剧、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说、拜伦的诗歌、卡夫卡小说以及鲁迅的许多作品。
四、纯正的、启示性的。相比之下,这类书可以做为我们的日常主餐,长期食用也不会厌弃,而且最能够培养一个人纯正的思想和健康的生活理念,通常它们带有高贵的精神信仰和对灵性生命的展望,从中能够望到无穷和极致的品质。如列夫·托尔斯泰和雪莱的作品、安徒生童话、歌德的诗歌、梭罗的《瓦尔登湖》以及圣经。
最后我必须强调另外一个重要事实:再好的书籍也不能代替生活;而阅读本身,也仅仅是一个方向,它没有尽头,就象爱情。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姬友 |
Re:精神的食粮——与年轻朋友的一席夜话(二) |
回复时间: |
2003.11.23 10:55 |
|
每每看到落满灰尘的书堆在那儿,就有种罪恶感。
时光蹉跎,我已浪费太多了……
|
|
回复人: |
风舞落红 |
Re:精神的食粮——与年轻朋友的一席夜话(二) |
回复时间: |
2003.11.26 13:24 |
|
关于具体的书目提供,我看现成的真是太多了,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我觉得对咱们这个年龄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应该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大学生提供的书目,这是两份颇具人文内涵的书目,由这两所学校几代学人的阅读和教学经验凝成,不容小觑。另外,那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也颇让我们暗暗心惊,由这份书目,可以发觉美国做为一个大国不是偶然的。
作为这样一篇文章,既然有引用,好歹应该把相应的书目附在下面比较好。不知道您有没有读过朱青生的《十九札》?
|
|
回复人: |
闻中 |
Re:精神的食粮——与年轻朋友的一席夜话(二) |
回复时间: |
2003.12.02 21:20 |
|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
|
回复人: |
闻中 |
Re:精神的食粮——与年轻朋友的一席夜话(二) |
回复时间: |
2003.12.02 21:32 |
|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
|
回复人: |
→走失 |
Re:精神的食粮——与年轻朋友的一席夜话(二) |
回复时间: |
2003.12.06 10:44 |
|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 小兵之黑暗天堂
|
|
回复人: |
暗夜流星 |
Re:精神的食粮——与年轻朋友的一席夜话(二) |
回复时间: |
2003.12.06 10:52 |
|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
|
回复人: |
水瓶座小幺 |
Re:精神的食粮——与年轻朋友的一席夜话(二) |
回复时间: |
2003.12.06 23:45 |
|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
|
回复人: |
泥巴 |
Re:精神的食粮——与年轻朋友的一席夜话(二) |
回复时间: |
2003.12.07 05:38 |
|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
|
回复人: |
阿敏妹子 |
Re:精神的食粮——与年轻朋友的一席夜话(二) |
回复时间: |
2003.12.07 12:01 |
|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
|
回复人: |
后土豆时代 |
Re:精神的食粮——与年轻朋友的一席夜话(二) |
回复时间: |
2003.12.11 17:21 |
|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