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反映择校和陪读这种近乎社会病的现实主义小说!为什么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择校和陪读几近成病?这,似乎不是小说要回答的问题。小说只是把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读者面前,让你不敢逼视:因为,也许在你的家中就发生着这样的问题。是的,我的女儿已经给读高二的外孙陪读去了。我朋友的两个孙子外孙,都是达不到重点中学分数线,而花高价找人到重点高中当不在籍的学生。他们俩在今年高考中,都分别得了二百多分。然而,人们还在乐此不疲,择校如过江之鲫,陪读趋之若鹜。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主观愿望。像作者所写的寄托了过高的期望值;二是赶时尚!一种趋同心理,完全脱离了现实包括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当然,这些只是从家长方面去说,从社会上说,资源配置的畸轻畸重,政策上鼓励这种应式教育等。
小说揭开了这个化了脓疮。这是作者小说的一大特色:贴紧现实,反映时弊,提起疗治的警示。孩子最后的反抗和出走,为人们的痴迷敲响了警钟。无疑把主题“拔”了起来。同时,小说在艺术特点上也可圈可点。特别是人物的塑造。主人公真实可信,形象丰满。在情节设计上,又出现了三条线索,相互交织。其中赵一民的系列明写;孙美丽的出墙的暗写;孩子的不明不暗,又明又暗地叙述,使小说扑朔迷离,一波三折,有很强的可读性。祝贺老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