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娘 |
引: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得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⑴
良辰美景 断井残垣
——未成熟的“半文士女子”典型杜丽娘
摘要:
“‘半文士女子’这个概念给大多数人的印象应该是女子的美貌与才情的结合,然而这里的‘半文士女子’却有着更深的含义。这个含义正是全文讨论的立足点。
“‘半文士女子’更多的是说明这个概念下的隐喻指向作者自身的哀伤以及社会的灾难。失志的文人们试图通过描写一个才情女子的遭遇与感伤来抒发自己的悲愤与忧患,在无意中,他们的描写加入了自己过多的情感,从而使读者在女子的身上读出了文士的味道。‘半文士女子’便是这种情况下以‘女子’的身份出现却以文士的思维生存的人物形象。
“杜丽娘就是这样的一个半文士女子,她的诞生与最终成为一个不成熟的典型有着其特殊的经历。
“杜丽娘的遭遇是一种独特的悲剧路线,沿着明悲——暗悲——以喜衬悲这条‘悲’线走着,最终完成了她成为‘隐喻的符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无意识的创作及读者的接受让她成为了一个‘半文士女子’的典型。但是因为作者微妙的心理及无法解脱使得她的结局最终流于‘俗套’,她的命运与被创作的过程不仅升华她的隐喻,使其成为典型,也决定了她的半成熟及稚嫩。”
关键词:半文士女子、独特的悲剧路线、隐喻的符号、半成熟的典型
一直以来,杜丽娘都被当成“命定与抗争”的古代女子的典型。太多女性的形容词覆盖到她的身上。她美丽可爱,她韵味动人……然而她更多的是作者倾注了自己思想与感情的“半文士女子”形象。始终透露着一股穿梭在文士与女子之间的悲凉。
一、沿着独特悲剧路线飘忽的半文士女子
“孤云片月离云峤”⑵,杜丽娘面对她的自画像,哀怨地愁怅,她是孤独的。
一位名门闺秀,父母一个是国家栋梁,为官清廉正直,一个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作为封建常规道路上的成功者,他们以自己的“爱”给予女儿深重的压迫;塾师陈最良,是个考白了头发的老秀才,作为封建常规道路上的失败者,也只是拿社会教导自己的东西来教导杜丽娘,同样给予杜丽娘深重的压迫。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把杜丽娘当作一个可以塑造的“物”,而决非有个性的“人”。而春香虽然是她的贴身女侍,但是由于无知,她无法理解杜丽娘。
于是丽娘孤独。
因为孤独,她的思想显得幽深。当春香将后花园介绍给她后,她只是沉呤一句:“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⑶ 这句话前不搭言,后不接语,但是丽娘的心思全都出来了:春之美好,不如前去一游。但是自己的苦闷孤独“便赏遍十二亭台也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谴。”⑷ 游园伤春,伤的是自家春容娇美,却也是“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⑸ 既是少女情怀,又是文士悲凉。
这种孤独感从丽娘的生到死一直浮于水面。丽娘的被困压抑,无端的苦闷,都来自于这孤独。良辰美景无法唤起她的欣赏,只是让她“后花园要把春愁漾”⑹。于是梦逢梦梅,她那种抽象的无端的苦闷变成有具体的对象,她饮恨,她死。但都无济于事。作者的遭遇也在其中纠络。丽娘死了,作者的命运也落了一个断点:流放临川,撰写四梦。终于,他明白了:做再进一步的抗争,这种人与环境的矛盾便必然转化为“情”与“理”的矛盾。
在明代理学思想强化的特定时代,汤显祖认为“情”是指生命的欲望,生命活力的自然和真实的状态,“理”是指使社会生活构成秩序的是非准则。“理”具有制约性,而“情”具有活跃性,两者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汤显祖“以情抗理”的理想,即杜丽娘所追求的“天然之情”,追求人性与人的本能被承认,在晚明的黑暗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这时的明悲达到了极点。作者只能在这样赤裸裸的悲伤中无力了,暂停了,背离了……
于是他开始虚幻。丽娘走入暗悲。她以鬼与梦梅相恋,结合,充满浪漫,然而这使得这个世界更加无奈,只有在梦境与幽冥中,她的爱情才能得以实现。等她回复到人身,她又不得不守起礼法。当丽娘含恨化为鬼魂,她释放了被压抑许久的情绪,苦苦寻觅,奋力争取冥判,热情地与之“幽媾”,而千辛万苦复活团聚后,书生求婚,她却要“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⑺ 这时的丽娘还是有着许多的矛盾与懦弱,但是当后来杜宝对他们的婚姻不停阻挠,打破他们乐观的估计后,她的思想有了突破,面对皇帝的重复提出其回生时还信奉的:“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始可成亲,她侃侃自承:“真乃无媒而嫁?保亲的是母丧,送亲的是女夜叉!”⑻ 丽娘的坚强抵抗发挥在了至高处,但当“夫荣妻贵”皆大欢喜的道路铺平了,她也便妥协顺从了。她的致命弱点便在于此——“为爱而爱”。当爱的目的达成,她反倒对她对抗的封建势力感激涕零。这才是更深的一层悲哀。这层悲哀是潜在的,也是作者的刻意之作。他想要通过这样的沉默的描写指向他想批判的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迫。
而最终圆满的大结局,也是最深的一层悲哀——以喜衬悲。皇帝和了稀泥,女婿认了老岳。一切都圆满了。欢乐了。现实中无法实现,作者只能在笔端让它轻松。心酸的喜悦。这不仅由于作者的无助不能不采取皇帝这种途径解决问题,更基于他身为当局中人的无法摆脱。他依恋着那个时代,他还保存了那么一丝虚幻,面对强大的压迫,他不免自觉或不自觉地朝自己充满痛苦与忧患的心里灌注进一些麻痹剂。这是每个中国文人都有的微妙悲剧心理,他们怯于承认自己身处的悲哀。于是,不能免俗地,丽娘的结局圆满了。但是汤显祖又挣扎在自身的理智与情感之间,他最终还是承认了这份伤感,所以丽娘的结局并非完全的喜剧,而是在杜宝的心不甘情不愿下拉下帷幕。
环境是一个残忍的圈套。在明代程朱理学的铺天盖地下,丽娘只能走着这“明悲——暗悲——以喜衬悲”的路子。跟随着汤氏的思维,在这样的一本浸渍着无奈孤独微妙悲凉的《牡丹亭》中,她成为了一个“隐喻的符号”。
二、隐喻符号的完成
杜丽娘的对手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这个有情的人与无情的世界就这样无形而尖锐的对立着。造成丽娘性格的反叛但却压抑,热情却又矛盾。
作者早在丽娘出现时已经不知不觉采用了隐喻,丽娘的伤春喻指了他的怀才不遇,有志难展,年华易事,抱负未成。但汤显祖没有停留在这些郁闷的抒发,他的更深一层的喻指已经隐约地展现了:人性的被压抑。丽娘之所以懦弱而又坚强,热情而又矛盾,均来自于此。她的孤独正是她欲望的空虚与压抑,对情爱追求的天性本能被禁锢。从而杜丽娘的爱情一反常态地先由欲望的满足再到感情的建立。杜丽娘之所以爱柳梦梅,就是因为他们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这一点,在他们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触犯天条。由此看来,杜丽娘所要追求的“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她的父母恰恰不容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了冲突,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这时作者的喻指突显了。杜丽娘的叛逆爱情,已经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和回归,表现出现追求人性,要求个性的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扬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承认与尊重。
作者以杜丽娘的身份演了一出戏,从追求情爱的天性被压抑的明悲到只能在梦幻与幽冥中才能实现人性解放的暗悲到最终无法摆脱只能流俗的以喜衬悲,作者的喻指一步步显现出来,丽娘作为一个“隐喻符号”也就是如此一步步完成。然而作者没有意识到的是,自己扮演的这个角色最终在自己的无意识下却转化为一个未成熟的“半文士女子”典型。
三、演变至未成熟的典型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
——冯小青
广陵女史冯小青,写下此绝句。⑼
娄江女子俞二娘,痛感杜丽娘遭遇,伤感过度断肠而死。⑽
扬州才情女子金凤钿,读《牡丹》成癖,积哀成疾,病逝。⑾
杭州女伶商小玲,演至《寻梦》,缠绵凄婉,随曲扑地,气绝身亡。⑿
杜丽娘之所以能让如此多的女子为其伤为其死,正由于她身上那种浓郁的悲剧色彩与命运的相似性勾起了这些女子们的认同感。丽娘成为她们的镜子、闺中良友,对映自己的处境与希望。她们品读着丽娘的美貌才情以及隐喻。然而她们也无法冲破丽娘也是汤显祖无法冲破的藩篱,于是她们一个个撒手人寰。让汤氏在世间为其奔突行走,为知音感动,为其题诗:
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
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⒀
正是因为作者的匠心以及读者的接受,杜丽娘成了一个典型。这个典型并非作者有意识创作出来的。作者停留的层面仅是撰写一个“隐喻符号”,他未想到的是读者广泛接受。由于读者的接受,文本在被接受过程中张力的被扩充,杜丽娘不自觉地“典型化”了。她是世间多情女子的揉合,又具有个性:实现生命价值,超越生死,紧紧追求。她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为爱情无法实现而坚强,又为爱情的有条件下的实现而顺服,人性的舒展与理学的压抑在其身上交织着。更重要的——她通过成为一个“隐喻符号”,直指当时社会的灾难: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迫摧残以及人们的不知觉醒甚至觉醒后却无法解脱。
由于历史及意识的局限,作者无法寻找一条现实解脱的道路。最终只能落入“才子佳人”的窠臼。这个结局不仅使杜丽娘做为一个“半文士女子”直接指向人们的觉醒却无法解脱的悲哀,从而升华为典型,也使她这个半文士女子的典型在最后变得孱弱。这个典型自然而然只是未成熟的稚嫩的典型。
然而,在杜丽娘之后,由于各种失志的文人纷纷创作,中国古典悲剧中“半文士女子”形象诸如:《长生殿》的杨贵妃,《桃花扇》的李香君,《红楼梦》的林黛玉等等继续发展以至到最终的臻于成熟。洪升、孔尚任着着实实地生生死死爱过一回,曹雪芹更是分身有术地纠缠起“木石前盟”“金石姻缘”。典型成熟付出的代价是不小的。林黛玉身上背负的更多社会内容使得作者不得不遮蔽了其身上的一些女子特征,使得林黛玉更像一个“半女子文士”而非“半文士女子”。在这点相较而言,杜丽娘虽然不成熟,却是成功的。
杜丽娘是一盏黑暗的青灯,点燃了一些所谓“不该”点燃的欲望。无数才情女子,均感伤而逝。她们的“青灯冷雨闲看牡丹”竟成了其年轻生命的终结。这些美好的女子无一不娴熟笔墨,才比“文士”。她们及在她们之前的悲剧被浓缩为杜丽娘,她们及她们之后的悲剧又成了杜丽娘本身的悲剧的延续,袅袅不绝。她们都是现在的边缘人群的祖先,或者说都是历史中的边缘人群。这个人群的悲凉在中国古典悲剧中那些逐渐成熟起来的“半文士女子”形象中一点点被呈现了出来。
万物均有根源,也俱有归踪。
参考文献:
①王宏维 《命定与抗争》 三联书店
②徐扶明 《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③汤显祖 《牡丹亭》 人民文学出版社
④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著 《汤显祖研究论文集》
⑤孙耀煜 郁 沅 陆学明主编 《文学理论教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
⑥张效民 《典型创造寻踪》 四川文艺出版社
⑦《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的叛逆爱情比较》
作者:让岁月白发苍苍去吧 转自:红袖添香
http://women.sohu.com/2003/11/20/37/article215813733.shtml
引文:
①《牡丹亭》 汤显祖 第十二出 《寻梦》
② 同上 第十四出《写真》
③ 同上 第七出 《闺塾》
④ 同上 第十出 《惊梦》
⑤ 同上
⑥ 同上 第九出 《肃宛》
⑦ 同上 第三十六出 《婚走》
⑧ 同上 第五十五出 《圆贺》
⑨ 蒋瑞藻《小说考证》引《花朝王笔记》
⑩ 徐扶明 《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 P135
⑾ 邹 弢《三借庐笔谈》
⑿ 清 焦 循 《剧说》转引《娥术堂闲笔》
⒀ 汤显祖 《哭娄江女子二首有序》
------------------------ 我是一只流浪的猫……
|
|
被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西木歼 |
Re:杜丽娘 |
回复时间: |
2004.01.02 09:52 |
|
创作区张开四手(马儿的和我的)欢迎这样的文章!
|
|
回复人: |
露棱 |
Re:杜丽娘 |
回复时间: |
2004.01.03 08:28 |
|
女性文学。
------------------------ 露珠有棱角吗?
我不想我有棱角,但是我更不希望我混沌不堪!
露珠的心是透明的,棱角不过是孤独和伤心的结晶。
|
|
回复人: |
张一 |
Re:杜丽娘 |
回复时间: |
2004.01.03 17:17 |
|
文章真好,很让人心动,我第一次来这个网站,以后忘我会常来看看的,
这事实你的论文吗?
|
|
回复人: |
严双 |
Re:杜丽娘 |
回复时间: |
2004.01.04 17:58 |
|
哈哈哈~~~~~~~~~~~
或者,卓文君!
上官宛儿
等女性,在历史上都有很大地位的!
可是,你说的这个丫头,我就真的不熟悉哦!
|
|
回复人: |
北师门 |
Re:杜丽娘 |
回复时间: |
2004.01.04 18:17 |
|
墙外行人墙里道,笑声不闻声渐消
|
|
回复人: |
风若吹 |
Re:杜丽娘 |
回复时间: |
2004.01.05 10:50 |
|
这是不是论文啊?
|
|
回复人: |
不要爱我 |
Re:杜丽娘 |
回复时间: |
2004.08.10 12:53 |
|
真的很棒,不过理论钻得太深,也不好噢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