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的重要性
徒步旅行者或赶路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要到达的目的地只有5公里路,在你走到4公里处时,你可能会感觉疲倦而松懈自己,因为毕竟快到目的地了.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走50公里的路程,你在一开始就会调整调动各方面的潜力力量,作好思想上的准备,这样,你走了40多公里,才可能松懈一些.由此可见,确立一个远大的具体的目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你的潜能;如果你是更会理解目标的人,你大概还会将这50公里分为几个目标来逐步依次完成.
有一个美国研究员做过一项调查,他对一所大学的毕业生是否有明确的特殊的个人发展目标进行调查,发现只有3%的人有这种目标.20年后,再对他们调查,发现这3%有明确目标的人所获得的成就比其余97%的人所获得的之和还要多 (把这3%换成20%,就是我们熟知的2080比例)。
是的,例子举得太多了,这样做,不过是拿别人的例子来看一下,如果真的要知道它的真正的威力,你还得自己去做;你如果要获得学习的成功就必须制订学习目标.两个学数学的人, ,一个以98分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另一个则是认为我不须制订什么目标,我上课认真听讲,有考试便做卷子,我想我已最大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无须什么目标.那么,你认为呢?哦,不,一个以98分为自己目标的人,当自己只有90或更少时,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8分或者更多,他会请教老师,请教同学查看资料,所以,从根本上说,目标就是最大程度发挥你的能力.
具体目标要恰当,超出人的能力或客观条件的许可,会挫伤意志;但一个学生如果只是以60分及格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他的成绩一般不会很高;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一生的成就.所以,一个人的目标应该远大,长远一些。
前美国财务顾问协会总裁刘易斯 沃克接受一位记者采访,他们聊了一会后,记者问到:“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人无法成功。” 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标。”记者请沃克进一步解释,他说:“我在几分钟前就问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这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就在‘有一天’不够明确,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大。”
“如果你真的希望在山上买一栋小屋,你必须先找出那座山, 找出那座小屋现值;接着必须决定,为了达到这个较大的目标你必须每个月存多少钱,这个短期的目标就是实现这个大的目标的实际行动。如果你只是说说,梦想就不可能会实现,梦是愉快的,但是没有配合实际行动的梦想,只是妄想。”
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但确实存在的事,你不妨设身处地把自己拉进去感受一下。
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
如果你制定了某个名牌大学的目标,你还必须具体起来,制定出语数外等所需达到分数的短期的具体的目标(更小的,则是你在每堂课上所要学到多少的目标),为了达到这大学的目标,必须得把这目标细致化,即采取实际的行动。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要忘了时刻提醒自己:自己心中的目标哪去了?
有一篇《土拨鼠那去了》和大家分享。
上初中时,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进入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摔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跑了。故事讲完后,老师说:“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我们说:“兔子不会爬树,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老师说:“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
是的,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也会被途中的细枝末节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了精力,扰乱了视线,以至中途停下来,或是走上岔路,而放弃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譬如因考试没考好而一时气愤停下来了。所以,不要忘了自己的目标,无论这是你学习的目标或是理想。
理想
人生的目标就是理想,人应该是为理想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其它的什么,这是我的认为.当拿破仑还是一个少尉的时候,工作只余,他的同伴们开始寻欢作乐;他却在埋头读书,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些对他的将来有用的东西, 拿破仑知道他自己的理想.不知道你知不知道自己的理想。
有一篇《理由说》,与大家分享。
用很少的时间顺便搓一下衣服,这是对的,因为他觉得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很认真地把衣服洗干净,只花了一点时间,这也是对的,因为他觉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他们二者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来看待衣服是否洗干净。在多少时间的问题。
小孩摘花被老奶奶抓住时,他有一个美丽的理由:为了他生病的妹妹看上一眼这美丽的花.老奶奶放了他,因为小男孩有一个爱 的理由.逃课与老师讲理,也是论理由的充分与否.所以,理想便是一个大大的理由,一个你面对流言蜚语的理由,一个面对朋友心中有泪但坚持的理由,一个你生存下去且快乐的理由……
职业
有一句对于工作的理解,说是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这是一句外国人说的话,也是外国的实际写照,然而这在中国却是句理想的话。在中国,工作确实是有卑微和高贵之分.但我还是以这种理想为指引,来完成这篇关于职业的话题。
有一位漫画家去剪头发,设计师知道他是漫画家后非常惊讶,还十分佩服的说:“那不是一整天都做着画图吗?好厉害哦。”
“可是在我看来,站着剪一天头发的设计师才比较厉害。”漫画家回答“我只要站一个小时,脚就会肿!”
“我觉得站着比较舒服,坐下来写东西才让我头痛。”
这位设计师找到了他的天职。一个人如果一生从事他喜欢的工作,那真是一种天大幸福快乐的事情.不读书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他们按自己的兴趣去努力,一样会成功.我们这个国家同样需要优秀的木匠、笑星、卖花姑娘、有点古典主义情怀的敲钟人。所以,我们应该尊重这样的人,即使你自己不用劈柴喂马,但你也应该尊重为你劈柴喂马的人。
虽然,人应该是为追求理想而活着的,但如果没有理想,人也应该好好的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一篇文章,摘抄给大家看:
我家住在湄公河边,外婆住在河对面,外婆常来我们家.一次,妈妈和外婆在岭上挖红薯,恰好看见村上有出殡的,那长长的送葬队伍,那几十条幢幡,那唢呐的哀号,特别是那悲恸的哭声,动了外婆的心.外婆说: “好人哩,不是好人谁会哭?”
母女俩坐在岭上看。外婆抚摩着妈妈的头发。外婆触景生情.外婆对妈妈说了许多话.许多话妈妈过后都忘记了,妈妈只记住外婆说的一句话“你死了谁会哭?”
妈妈在村里当了小学教师,妈妈在课堂上讲了外婆的那句话.妈妈说,人的生和死同样只有一次,但死比生珍贵,人活着做了什么,在死时最能体现出来,一句话:你死了水会哭.
妈妈的那点薪水,总要帮别人的忙,我们一家却成了村里最穷的人.妈妈终因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了我们,全村人都哭了, 全村三百余人扯成一长溜队伍,送妈妈上山 .外婆要是看见了,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但确实存在的事,你不妨设身处地把自己拉进去感受一下。
“你死了谁会哭”这是最能体现你生时价值的一句话.这篇文章,是在强调我们在世时须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在世时便须好好奋斗,而且人生在世,来日不长!
人生苦短,来日不长
算时间最细的大约是美国人。他们有两种算法,一是以60年计,共21900天,其中睡眠20年,吃饭6年,穿衣梳洗5年,路途5年,娱乐8年,生病3年,打电话1年,照镜子70天,拧鼻涕10天……
第二种算法也不介绍了,看了你不过是增加了一些惊讶的印象,你记不住。不管哪种算法,都告诫我们惜时如金,不要虚掷光阴。
这好像是对别人说的,因为你整日好像都呆在教室;不过这有些告诫作用,时间是以后吧!
关于困难
无论是在学习或者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许多困难,那么究竟困难是什么东西?人们在困难中应该怎样做呢?
困难是什么东西?
美国Amherst学院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试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一个南瓜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他们估计南承受的压力不会超过500磅,而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第二个月承受了1500磅;当它承受到2000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加固铁圈,以免南瓜将其撑开,最后,整个南瓜承受了5000磅的压力,瓜皮才产生破裂。试验人员打开南瓜,发现它已无法再继续使用,因为南瓜中间已布满一层层坚韧的纤维,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南瓜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伸展,直到控制花园较大的土壤和资源。
众所周知,南瓜是一种与坚硬无关的东西,一根竹子就可以戳穿它,但却因为有了外因的压力和限制,它产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力量。这是一只伟大的南瓜,但人却不一样;南瓜无论如何是都要向前生长的,它是植物,不会退缩;而人则有选择性,选择正面思考迎接还是无可奈何的一种精神退缩。
还有一则也是外国的。一位名叫阿费列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抗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器官机能更强。
最早的发现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当他再去分析另外一只肾时,他发现另外一只肾也异常的大。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他在给美术学院的学生治病时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这些搞艺术的学生的视力大不如人,有的甚至还是色盲。阿费列德便觉得这是病理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重复,他把自己的思维触角延伸到更为广泛的层面。在对艺术学院教授的调研过程中,结果与他的预料完全相同。一些颇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艺术道路,原来大都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影响,缺陷不是阻止了他们,相反促进了他们走上艺术道路。
阿费列德把将种现象称为‘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
与前面的南瓜所说一样,这成就是你正面迎取的战胜的结果,并非是你无动于衷或无可奈何而得来;即在困难中,一个人以积极面去迎取的话,他可练成执着﹑从容等富有内涵的性格这是那些整日生活在快乐之中的人无法得到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少不了风风雨雨的精神挫折,所以,当你静下来想困难是什么东西时,应这样认为:因为上帝太爱你,所以给了你格外的馈赠。
在困难中做什么?
照上面说的,如果你想有一些成就,须在困难中积极的迎取思考;苦难变生命中的财富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在同样的困境中,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成功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问题就在于有的人只希望脱离苦海,甚至是无动于衷的麻木,有的人却在困难中获得应付问题的力量和品格。
所以,我们在困境中应该做的是:了解之所以陷入困境的原因并积极寻找可能之法,在这过程中,你便获得了一种应付问题的力量和品格.这是主动的结果。
普拉格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在学历上他甚至没有念完高中.在他的长篇小说获奖典礼上,有位记者问到:你毕生成功最关键的转折在何时何地? 普拉格曼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海军服役的那段生活是他人生受正式教育的开端.他回忆说:
事情发生在1944年8月的一天.两天前他在战役中受伤,双腿暂时瘫痪了。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和双腿,舰长下令由一个海军下士架一艘小船,趁着夜色把他送至岸上陆地医院救治.不幸,小船在那不勒斯海湾中迷失了方向,那名掌舵的下士惊慌失措,差点要拔枪自杀……普拉格曼镇定自若地劝告他说:你别开枪,我有一种神秘的预感,虽然我们在危机四伏中飘荡了4个多小时,孤立无援……没等他把话说完,突然前方岸上射向敌机的高射炮的爆炸火光闪亮起来,原来他们的小船离码头还不到3海里。
脱险之后, 普拉格曼在回忆中这样写到:自从那夜之后,此番经历一直留在我心中.这个戏剧性事件竟包含了我对生活真谛认识的整个态度,因为我有不可征服的信心,坚韧不拔,决不失望.尽管每天我有某方面的失败,但当我掉进自己弱点的陷阱时,我总是提醒自己,重要的是了解所以失败的原因,这是更接近认识自我的一种日常生活的严峻考验。
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但确实存在的事,你不妨设身处地把自己拉进去感受一下。
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当陷入困境时,重要的是了解所以失败的原因;譬如学习太差,当你陷入这种困境时,用1分钟静下来,静静的来同自己谈话,思考是不是由于客观的老师的原因导致这样,是不是自己没有学习方法或是学习方法太差;然后积极寻找解决之发。在这一过程中,我想你会练就一些品格的。这只是一方面。
失败
我想由于某些我们无法知道的原因,你失败了。这个时候,我不想说什么,至于‘失败乃成功之母’之类的废话,我想更是不用说,我想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安静,一种内心的如死水的平静,我们不需要安慰或者外界什么东西。任何力量真正的是来自内心。如果你无法平静下来,恼怒或者愤怒,那么你便好好发泄一下,然后还是要平静下来。平静下来。
然后与自己谈话。
为什么会失败?
从这种失败中能学到什么?
以此种种的思考。然后行动。
这个时候我才说, 失败乃成功之母。
自信和信心
你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那能相信什么呢?
然而相信自己很难;在追求目标的途中,是否能够达到目标的成功是未知的,所以人很难相信自己,人大部分只愿相信过去已确实发生过的事情,而很难去相信将来没有发生的虚幻,譬如你喜欢导演,你相信自己二十年后或者三十年后成为中国的大牌导演,并能与你喜欢的演员明星合作么?譬如你立下考上名牌大学的目标,你相信自己一年或二年能成功么?这很难,当自信的力量还没有大到与恶习对抗或者给你追求的力量以与命运对抗的程度,你或者不再去一心的很执着的追求目标甚至是自卑。
《我冲刺了谁的目标》
火车上两天一夜的旅程结束后,我便正式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兵连的战士。
每天训练是的操场上,除了号令声就是喘气声,而在这些喘气声中,我的喘气声可能是最惨的一个,用班长的话说就是那里面有一半带了哭音。我安慰自己说:以你的体能素质,新兵连结束考核,你只要能及格就算你优秀。”不只如此,我还以一个形象的寓言故事强化这种安慰:龟兔赛跑,兔子的目标只是赢的比赛,而乌龟的目标只是跑完全程。
训练到第三周时,上面传下一个消息让渐渐静下来的新兵连复又沸腾了起来----师里将择优选出一个侦察连,各连前20名将有资格参加初选. 其实大家对侦察连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不是很了解,只是从字面听它很威很诱人。另外,前20名的界定条件也点燃了那些正青春气盛少年斗志. 我也同样,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只持续了几分钟.几分钟后,冷静分析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便泄气了,我决定放弃竞逐。晚上,躺在床铺上,对自己失望的情绪浪潮,一阵高过一阵,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就在我翻来覆去时,无意中触到一张小纸片,根据新兵连的卫生标准要求,规定之外的东西是不能带的,更何况我自己根本没有往铺上放过这之类的东西.就着手电筒,我打开纸条,上面简单写着两行字:今天训练中我发现你投弹技巧不错,可有意主攻投弹。纸条的落款是连长.捏着纸条,我反复回味上午的训练,上午的投弹只能算中等,但连长发现“技巧不错”,我有技巧,并且不错,如果我加强训练,主攻投弹,像连长说的一样,会不会脱颖而出到侦察连去?
随后的日子,我是在一种亢奋与忘我中度过的,人的信念一旦被激发,它所爆发的潜能,真是不可估量。我从48米到56米,最后竟达70.22米,仅比第一名72.23米少2.01米。
三个月后,我以全师投弹第二名的专项成绩荣入侦察连。
庆祝会上,连长高兴的说真的没想到会是你,当初还以为韶建辉最有希望,并且还特意留了一张纸条让他主攻投弹。韶建辉是睡在我下铺的同班战友。
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但确实存在的事,你不妨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拉进去想一想。
从中可以学到:(1)他首先是受了别人的激励而产生了信心,自己本身开始是没有自信的。(2)这种手榴弹增长的成绩是可见的,所以由此自己慢慢的建立了信心。(3)这种信心是用以协助主动的追求的目标过程中的,并非空谈的信心。
在受别人的赞扬或激励时人本身很容易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自信;譬如别人说你唱歌好听或你很聪明时,你至少不会产生一种厌恶感,你说呢?但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常常是孤身奋斗的,而且成绩增长不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在开头一段什么成绩都不会有,所以信心这东西,由此看来,是难有的。但天生快乐的人,他们始终都是崇明信心,所以快乐一些。只想着自己的目标,信心自然会有的。
别人的话:发现和挖掘自己身上的优点并肯定之,从中寻得信心,无论这对你追求目标有没有关系。
《争论者和扼杀者》
多年前在威斯康星大学有一群非常聪明的年轻人,他们似乎很有文学天赋,他们是未来的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他们在使用英语语言方面的能力超群。这些前途不能可限量的年轻人定期聚在一起相互阅读并批评对方的作品。他们做的就是挑剔。
这些人互相毫不留情。他们把最细小的文学表达也要剖析成一百个切片。他们在批评中无情﹑强硬甚至到了卑劣的地步。聚会成了文学批评的舞台,以至与这个孤傲的俱乐部成员称他们是扼杀者。
不甘示弱,大学里有文学才干的女子们决心创办她们自己的俱乐部,与扼杀者俱乐部一争高低。她们称自己为争论者。她们也互相阅读对方的作品,但有一个很大区别:批评是和风细雨的,更加积极,令人鼓舞,有时几乎根本没有批评。每项努力,甚至是微不足道的,都得到肯定。
二十年后该大学的一个校友对同学的事业进行了一个很彻底的研究,发现扼杀者与争论者之间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天壤之别的。在所有聪明的扼杀者当中没有一个人取得任何突出的成就,而在争论者当中则涌现出六个或者更多的成功作家,如写出《西点二年生》的罗林斯。
二者之间的天赋,大致相当。教育程度,没什么不同。
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但在社会上确实存在的事,你不妨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拉进去想一想。
所以,从优点中自我肯定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现在没有什么见效,则那是时间问题,而且上面的例子也是二十年之后的事。如果实在是没有,‘我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一类,你天生就有的优点,别人是抹杀不去的。
另外心理暗示无形中对自信的产生的作用也是十分神奇的,如一个学生在自我形象中说我不适合学数学,因而遇到数学的知识经验都会遇到自我形象的排斥,因此,他就不可能学好数学。相反,如果他在心理暗示中说自己一定能学好数学并付之行动,我想他是能学好数学的。
心理暗示或是想象很多书中都有介绍,就是放松一些,然后想象自己想达到的目标或是成为的人,其中还可以用言语强化,就是这些。
2003/12/26
申与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