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审美及其对《那苦苦的罐罐茶》一文的再思考 |
《那苦苦的罐罐茶》一文贴出后,有网友对最后一段的观点提出了疑问,这也引起了我的再思考,即对美、审美的有关问题的再思考。
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哲学和美学史上作了长期的的探索和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从精神世界出发去探求美的本质,把美归结为客观理想、绝对精神,或者主观意识、审美感受,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普罗丁、休谟、黑格尔等;第二种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来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联系,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狄德罗等。狄德罗认为,美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他举例说:“我的悟性没有给事物添一点东西进去,也没有去掉一点东西。不管我想到或没有想到卢浮宫的门面……不管有人无人,卢浮宫的门面并不减其美。”
现在通常认为,美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特征,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包括社会形象、自然形象和艺术形象等。美不是与人无关的,也不是意识的、精神的虚幻投影,而是事物的一种客观的社会属性。离开了具体的物质,美就无所附丽非同小不通过人的感性活动,美也不会产生。
美的现象形态多样,最主要的有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这里要特别说到悲剧。美学范畴的悲剧(不是指一种戏剧形式)不是悲哀、悲惨、不幸的同义语,而是指新兴的、美好的、进步的、积极的事物与腐朽的、丑恶的、落后的、消极的事物的矛盾冲突,并且这种冲突以前者的失败为特征。好象是鲁迅(记不太清了)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前面说了这么多,现在回头来说说罐罐茶。如果把罐罐茶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来看,它也反映了一种生活,它所体现或反映的是那个年代大西北偏远地区农民的穷苦、困窘的生活,反映了农民对美好生活希望的难以实现,是人们的美好向往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相冲突的失败。因此,它是属于悲剧性质的。我对农民们喝罐罐茶的历史源流没有做过调查。但我认为,在农民生活普遍崇尚简便、简单、节俭的情况下(比如,农民们喝冷水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比烧开水简单而节省能源和时间),他们之所以不用开水泡茶而是选择用小罐熬煮这种很麻烦的方式,其实是很无奈的。他们不是不喜欢喝上等香茗,而是在吃不饱肚子的年代他们没有钱去买这些好茶,只能喝劣质的茶。有些人可能会以为罐罐茶同罐罐鸡、罐罐面等烹调方式一样,是一种别致而有趣的饮茶方法,而我却以为,那些劣质茶叶由于是用粗枝老叶炮制,用开水就冲不出味来,因此只能煮着喝。而且煮茶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茶叶饮用次数,从而可以节省茶叶。他们喝茶的主要目的是提神解乏,刺激精力而便于劳作,用煮的办法可以使茶水有较大的浓度,而冲泡的茶浓度低,达不到这个目的。由于以上理由,使我认为罐罐茶体现的是农民们艰辛的生活。
文中的三个事例都是真实的。第一例发生于70年代中后期,反映了在那个年代有些农民就连这种低劣的罐罐茶都不能得到保证的事实,因此,当一个人的罐罐茶没断过的时候,就会引起别人的羡慕。第二例发生于80年代初,实际上所要反映的是一个山区农民无医无药、以茶代药的可悲命运。第三例发生于90年代末期,反映了罐罐茶的变革或将被淘汰的一种趋势。就我所知,现在的农村喝罐罐茶的已经明显少了。
再说说审美。审美即审美意识,也即美感。广义的审美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的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狭义的审美专指人们在欣赏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其核心是审美感受。审美感受离不开主观感性的愉快,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主观爱好和趣味。比如,我觉得这一朵花是美的,但并不能用科学公式来证明它从而使别人也认为它是美的。因此,审美有个丰富的个性差异。但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审美意识既然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心理的特殊反映,就必然在千差万别的趣味爱好中存在着一个客观标准。这种客观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着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特征。如唐代以丰腴为美,现代以窈窕为美,汤加以肥胖为美等。在审美活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审美能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发展和提高,受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最主要的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的制约。审美能力虽然可以在一定的领域通过不断鉴赏、不断训练来取得提高,但仍然不能摆脱生产方式的制约。比如,在偏远的农村,如果我们要求他们也象城市一样种上观赏树和草坪,那肯定是不现实的。我在上海浦东考察学习时听到当地官员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严桥镇的居民整体动迁转为市民后,住上了小区宽敞明亮的楼房,但他们开始时仍然不肯丢掉农具甚至粪桶,把这些都搬到了楼上,还有些人挖掉了小区漂亮的草坪而种上了小葱。但当他们后来发现这些在城市生活中毫无意义时,才全部丢掉了农具,消灭了小葱,恢复了住宅的干净整洁和和那些绿油油的草坪。
《别克车主》杂志中的那段“曾几何时,云雾缭绕的山峦,在万物复苏的初春,演化出足可涤祛世间铅华的绿色精灵,能清心、可脱凡、助悟道。如玉的瓷盅内飘散出缭绕的清香,阳光下的茶汤泛着柔和的光,闭目一口,绢绸般沁人心扉,那一瞬间,尘埃落定,世界似雨后竹林般透亮”的表述,我个人认识是现代茶艺的标准美感。农民们要体验到这样的美感享受,首先要求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使他们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下,能有余钱来买一些好茶,而不是那种除了苦味再无它味的劣质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应当说,提高文化素养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条件。对于审美来说,除了审美能力这个因素而外,而有一个审美心境的问题。马克思曾说过,一个忧心忡忡的穷人可能对最绝妙的景色也无动于衷。我这里还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位女大学生假期回到了农村,在一个夏日的早晨去看她那在田里劳动的姐姐。当时,雨过初晴,天空格外的蓝,一片片淡淡的云很高很轻地天幕上飘动,阳光温暖地洒在湿润的田地上,使大地象煮过一样冒着蒸气。她姐姐的女儿穿着好看的花衣裳,小手向上张开,在一片非常整齐的玉米地里,跳跃着、欢笑着扑一只色彩艳丽的蝴蝶。这是多少迷人的景象啊!当这位女大学生告诉她姐姐她所看到的景象时,她姐姐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啊,她那时又累又饿,汗流浃背,只想能早点干完活回家休息。
因此我觉得,罐罐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体现了农民艰辛生活的文化;别克车主里的那段话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充满了都市情调的闲适的意境淡远的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由此形成了生活水准、文化素养、审判心境和兴趣的不同。
当我在家里翻看着《别克车主》、品着香茗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些苦苦的罐罐茶,想起了那些仍然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农民们,于是写下了《那苦苦的罐罐茶》这篇文字,作为对我所知道的贫困农民点滴生活的一段回忆。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星星海 |
Re:美、审美及其对《那苦苦的罐罐茶》一文的再思考 |
回复时间: |
2004.02.07 22:22 |
|
|
|
回复人: |
吉水 |
Re:美、审美及其对《那苦苦的罐罐茶》一文的再思考 |
回复时间: |
2004.02.11 13:08 |
|
很有见解!
在贫穷与艰辛中,罐罐茶无异是一种在那样的条件下能调节身心疲惫的方式,也是一种寄托,一种交流的方式。
|
|
回复人: |
明天的温暖 |
Re:美、审美及其对《那苦苦的罐罐茶》一文的再思考 |
回复时间: |
2004.02.15 19:39 |
|
这一篇有深度了.不错.
------------------------ 没有什么 不可穿越 在时光的河流中 一切成空
|
|
回复人: |
风清雨扬 |
Re:美、审美及其对《那苦苦的罐罐茶》一文的再思考 |
回复时间: |
2004.02.16 08:25 |
|
很简单:
美,就是一种情感。
------------------------ 欢迎光临博安在线文学原创网
http://www.boanonline.com/
|
|
回复人: |
书剑双绝 |
Re:美、审美及其对《那苦苦的罐罐茶》一文的再思考 |
回复时间: |
2005.08.26 21:59 |
|
今天才看到这么熟悉的文字!星星海你好,罐罐茶很香。尤其在野外,又解渴又不烫嘴!
------------------------ 书剑毫末技,诗文闲暇事!
|
|
回复人: |
书剑双绝 |
Re:美、审美及其对《那苦苦的罐罐茶》一文的再思考 |
回复时间: |
2005.08.26 22:02 |
|
上面是给原文的。但我一到原文就成游客了!只好发在这里。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