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福建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爱上散步的鱼 收藏:0 回复:12 点击:4467 发表时间: 2004.03.17 17:05:43

我们应当加强“人性教育”


  
  马加爵终于落网了。这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让大家放下心中一块大石,在人们怀着不同的心情温习他的“残暴”的同时,我还想到了很多东西。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将导致他的归宿,加爵成为别人眼中的“屠夫”,与他的成长经历脱不了干系。这点我深信不疑。我觉得教育在其中也必须担负起很大的责任。说他不懂法律?我不信。但为什么他还是会举起手中的刀,以身试法呢?
  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不错,马加爵的杀人动机简单得让人窒息——“冤枉我打牌作弊才杀人”。这种简单足以体现他性格上的缺陷,这种缺陷的存在,也正证明了我们教育的弊病。中国的教育有点冷漠,缺少“人性”。
  学校是重教的,但这重教却重在了“升学率”,而忽略了“人性”教育。因为只有高升学率才能体现学校的“业绩”,而人性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谅解与宽容上,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个体生命的尊重上的。对它的培养潜移默化,看不见也摸不着,不能体现学校的实力,因此这些在学校的工作中便显得比较次要了。在学校里强调的,至多只是“违法地带,禁止通行”而已。所以,许多大学生至今都未能建立那种人性中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宽容、豁达。知识的丰富掩盖不了人性的残缺。
  据报纸的报道,马加爵从小就有性格缺陷——为什么从小就没有人想到给他弥补?为什么直到他成了杀人犯才把性格缺陷当成他的“致命伤”,道这不是教育的问题吗?试想:如果从小有人关注他的思想动向,并及时给他指明道路,会有今天的悲剧吗?我们的教育缺少防患于未然的预见性。
  报道中还说:1999年11月,他突然出走。回来后考上了大学,家人便没有深究他出走的原因。这也说明教育重的是升学,而不是别的。素质教育已经施行多年,但现在的校园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特别是在农村,大家把读大学当作跳出农门的最好的途径,事实也正是如此),因为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你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意味着你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这里指大部分,不排除个例)。
  袁晴晖先生说:中国文化最大的错误就是走错了路,就是用高官厚禄,黄金美女引诱人去读书。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最精彩的古训。”都几十年了,中国的教育还是未能摆脱传统教育的流毒。“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至今还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学子为自己的明天努力拼搏。我也是在考上大学以后才对这句话产生疑问——象牙塔看似高雅精致,却是一种自我囚禁。如果把大学作为享受的象牙塔,其实是错误的。我认为进大学更意味着你必须铁肩担道义,更意味着你要负起建设社会文明的重责。
  看现在的新闻,高智商犯罪屡见不鲜,在读学生犯罪也不少见,甚至未成年犯罪也层出不穷。可见在我们的校园应该更强调“人性”教育。从小就应该教会孩子们尊重个体生命,教会他们关爱谅解身边的人和事。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社会从根本上减少暴力与血腥,才能让这个世界更接近天堂。
  
  


热点.时事关注收录 原创[时事关注]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竹辉 Re:我们应当加强“人性教育” 回复时间: 2004.03.17 17:35

    嗯嗯!这个年轻的杀人犯手段是很残忍,暴露出人性的脆弱,偏执。

回    复    

回复人: 橙色天使 Re:我们应当加强“人性教育” 回复时间: 2004.03.17 19:19

    呵呵,读书是为了明事理。可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真正悟出其中的道理。

回    复    

回复人: 减字白水 Re:我们应当加强“人性教育” 回复时间: 2004.03.17 20:43

    看来人文教育比科学教育更重要
  
  

回    复    

回复人: 后艺术时代 Re:我们应当加强“人性教育” 回复时间: 2004.03.17 22:10

    我想是的!
  

回    复    

回复人: 訾菊 Re:我们应当加强“人性教育” 回复时间: 2004.03.18 12:02

    学校的教育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怎样的 环境出怎样的人。
  
  

回    复    

回复人: 情无悔 Re:我们应当加强“人性教育” 回复时间: 2004.03.18 13:47

    同情中
  
  他本来可以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他本来可以有一大好的前途,
  他本来可以不必四处奔命
  他本来可以......
  
  我们都知道马加爵是个杀人犯,
  他毁了五个幸福的家庭,
  他罪大恶极,罪该万死,
  但是我们是否曾想过,
  那是谁毁了马加爵呢?
  难到仅仅是他自己吗?
  难道学校就没有责任吗?
  难道社会就没有责任吗?
  
  我是同情他的,
  马加爵会得到他应有的下场,
  为了不在让下一个马加爵的出现,
  我们是不是应该对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反省呢?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梦醒&情未了 Re:我们应当加强“人性教育” 回复时间: 2004.03.18 13:58

    ----马加诚告诉记者,自己是从小跟马加爵一起长大的,到了高中才很少一起玩。“都觉得他像小娃一样,”马加诚有些伤感又惋惜地说,马加爵一直不懂得与人相处,在上大学之前,还老是问他在上中专时是怎样与同学、老师相处的,而到了大学里,也经常写信来征求他的意见,很担心搞不好跟同学的关系。
  
   “大一的时候他是很乖的,可后来就有些变了。”马加诚说其实马加爵一直都很努力地想融入同学中去,可看到报纸上写的马加爵老是弄巧成拙反被同学取笑时,心里非常难过,“十分不是滋味。”马加诚黯然地说,
   ----对于作案动机是“打牌被骂引起的”这一说法,两位专家都表示,虽然勉强,但对马加爵来说,也可能成立,而这也只是个导火索而已。真正的原因是他的成长轨迹和生活方式等等因素综合而成的,因为这根导火索所连接的炸药是天长日久积累下来的怨气。
   -----据三亚市公安局一位民警透露,打牌时,别人说马加爵作弊后相互发生了口角,大家就把马加爵曾经的种种“劣迹”都给他说了,甚至还提到“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叫你了”之类的话。这位警官分析说,可能这句话刺激了马加爵,使他产生了杀人念头。这位警官还说,据马加爵交代,刚开始时,他只想把“不愿再叫他吃饭的老乡”杀掉,后来因为要杀人灭口,才又杀了其他3人。
   -----据了解,马加爵在去年曾就精神压力问题看过心理医生,希望能释放自己的压抑。
   -----申请助学贷款,平常跟家里只要很有限的生活费;寒暑假不回家和父母团聚,而是留在学校打工……马加爵的这些经历,马加爵的孤僻、封闭、敏感都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心态。
    ----马坦白说还想杀第五个人,但想到他平时还给自己打过几次饭,就没下手
   ------贫困生出现“心理危机”是社会的责任。贫困生多来自农村,很多农村的孩子从贫困的乡村进入繁华的城市之初,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荡,同时伴随着社会分层,校园也在分裂,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几个学生之间可能就有很大的贫富差距。这种落差给他们带来了比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在大学里,评判学生的标准是多元的,这样一来,很多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就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很差,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闭。
  
  
   1991年11月1日,一名刚刚获美国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 射杀了3位教授、1位副校长和1位同样来自北京、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而令人敬佩的是,在那次惨案中被枪杀的副校长安·柯莱瑞的家属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信件。在信中,他们说,“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为这周末你们肯定是十分悲痛和震惊。”,“我们知道,在这时会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亦石515 Re:我们应当加强“人性教育” 回复时间: 2004.03.18 17:35

    马的悲剧固然是教育的悲剧
  教育的悲剧有是怎样造成的呢
  教育不是万能的,如果是,不要给教育太多的社会压力!

回    复    

回复人: 阿敏妹子 Re:我们应当加强“人性教育” 回复时间: 2004.03.19 19:12

    呜呼!看到马的落网,我更多的是悲叹!为他,为他父母,为教育工作……

回    复    

回复人: 哭泣的雨 Re:我们应当加强“人性教育” 回复时间: 2004.03.20 10:21

    人性教育有必要,但现在的社会是这样,不是谁能用单纯的教育就可以解决的,报纸,媒体的一些反面教育比你的人性教育要来的快的多,所以要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教育自己。我们大人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杯子里的海 Re:我们应当加强“人性教育” 回复时间: 2004.03.22 21:09

    他咋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唉!~~~~~~~~~~~!

回    复    

回复人: 一路走来 Re:我们应当加强“人性教育” 回复时间: 2004.04.13 19:30

    还应看到他的另一面。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