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古民居位于福建宣和乡连城县的西部。背面是松毛岭,面朝的是笔架山,还有一条河源溪,宛如古代官员缠腰的玉带,绕村而过,按风水学一说,此村风水属上乘。
天色晴明,黄色的土路并不见尘土飞扬。从石牌坊下走进村子,便看见左手边上的文武庙,据书中记载,这种上祀文圣下祀关帝的庙宇,是很罕见的。这和古时寇乱不断,民风尚武,后家园安定,崇文求达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古民居群依山而筑,由30栋青砖黛瓦五凤楼式华屋、21座祠堂、6座书院、2座牌坊给成,相连于其间的是一条千余米长的古街,据介绍,它们大多建于清嘉庆年至光诸年间,历史在200年至100年左右,当地人曾之为“官道”。
来到培田,最先参观的是吴参同家的宅院。此院气势恢弘,占地六千多平方米,正屋五进,设有九个厅堂,十八个天井,号称“九厅十八井”。此宅三代中出了五位大夫,故又被人唤做“大夫第”。门楼上镶嵌的对联很能反映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右联上书“水如环带山如笔”,左联为“家有藏书陇有田”,横批是“三台拱瑞”,一副联子,充分体现出屋主以耕致富以学求贵的人生态度。
在培田,这种耕读相结合的风气处处可见,诸多的联语无不围绕着这种思想。如“教子两行正路惟读惟耕”、“耕可养身读可养心”,“前朝云霄三枝秀气启人文,后坐天波四面名山皆辅佐”等等。正是这样对后代反复的激励和教育,据闻,这个村子近年来也是人才辈出。
说到读,就不能不提南山书院,此书院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间,曾聘士林清望饱学宿儒如翰林曾瑞春来施教,由于其师资优秀,吸引了远远近近的读书人幕名求学。书院的柱子上,有曾任连城县教学教谕的吴茂林题词:士以器识为先试看范公作秀才抱负居何等,学惟经术最重当思董子治春秋工夫是怎生。据介绍,当年书院盛及,常有朗朗书声传遍全村。
更有一奇的是“女子补习所”,众所周知,在古时妇女的地位不高,而在培田,有一所宅院叫容膝居,大门上的对联是:“庭来竹友心胸阔,门对松岗眼界宽”,道出了办妇女补习班旨在提高妇女的修养,开阔她们的心胸,这真是一件很有远见的事情。
古民居的屋子边上,都环围着似小水渠般的水流,清澈见底,居民们大多都在里面淘米洗菜兼之洗衣,旧时的习惯和现今的时尚格格不入,常有游人问:这样多不卫生啊。但是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并不见得有什么不妥。
我初次去的时候,培田刚开发,那种远离尘囂的宁静如一层来自天外的薄云,常见屋中卧着、院里撒欢的狗儿们,它们还见不得生人,汪汪地叫着。再次去,狗儿们已经习惯了那种喧哗,见一拔拔游人来至,也不过是卧在地上,偶尔睁开眼晴,懒洋洋地打量一下,便又恹恹地睡去。
曾问过当地的一位老奶奶,说:这么多古物(一些古字画的古民居雕花的窗子),就这样没有保护地放着,不怕梁上君子么。那位老奶奶两眼一瞪,说:我们这儿都是习武之人,谁拿了,也走不出村子。
当时,心下甚慰。
只是再次前去的时候,村子里开了很多的店铺,陈列了林林总总的古物,当然有些是仿制的。可是,我却听到,那些自古时流存于今天保存完好的木雕窗子,有很大一部分流失了。
很多东西,失去了就永远找不回来。就像时光,就像爱情。
------------------------ 在时间的尽头,与你相约到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