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辽宁在水一方 回复帖

被回复帖: 横刀夺爱的《求好水》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爱若 收藏:0 回复:1 点击:114 回复时间: 2003.04.27 12:59:51

Re:求好水


  黄金根沉醉在对联
  
  黄金根是幸运的,54岁时,其才华终于被新余市文联的一位同乡发现,在这位伯乐的推荐下,他成了新余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副主席。
  
  
  黄金根曾任江西江口水电厂副厂长。他说:“我有两大嗜好,一是批评人,二是写对联。批评人或许与我的职位有关,写对联则是生活兴趣使然。”批评是口头惩戒,是对人思想与行动的解剖,是触动人心灵痛点的手术刀。而纵观黄金根的民俗对联,绝大部分是赞美之词且不乏溢美之联。很奇怪,他竟然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且运用自如。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缘于对世事的通达,缘于对人间冷暖的深切感受。对自己,黄金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我是山村里生,牛背上长,刻苦读书,进了工厂,努力工作,当了校长,党的培养,做了副厂长,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黄金根在生活中聆听着老百姓的心声,感受着普通百姓用纯朴的语言抒发自己美好的志向,情不自禁就有了以民俗对联来表达对人们祝福的愿望。黄金根认为,在乡村,有许多土生土长的艺术家,他们虽不敢向报社投寄稿件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却岁岁年年因时因地因事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反映着酸甜苦辣的生活,表达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黄金根愿做一个乡村的歌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十分注重搜集民间故事、传说,对新余农村乃至江西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到民俗对联的撰写上。
  
  
  黄金根的民俗对联来自乡间,讲究淳朴,疏于平仄,却让老百姓大加赞赏。一次,一户乡亲的新媳妇刚进门,老奶奶却过世了,不久就要过春节了,对联写还是不写?要写又该怎么写?这位乡亲左右为难。后来他找到黄金根,黄金根给他写了这样一副对联:“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幽默诙谐亦悲亦喜,令事主非常满意。
  
  
  黄金根的得意之作并不是这样的一些应急对子,他最出色也最让人称道的是嵌字联。1997年,他为厂子弟学校张志新和李黛霞新婚写的对联是:“黛玉画眉凤舞霞,志同道合龙腾新。”他为厂物资科郭礼才和曾桃珠夫妇写联道:“桃园结义玄德礼,珠联璧合卧龙才。”这一联每句前后两字联读恰巧是夫妇的名字,全联则将现实中的人与历史典故以及夫妻之间的礼义融为一体,意味深长。至于他写的许多即兴联、应景联、春联等,大都别有一番风味,值得推敲玩味。从1976年写最早的一副对联至今,黄金根写对联的历史已有27年。这些年来,他写过的对联到底有多少副,他自己也记不清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擅长撰写对联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左邻右舍、亲友同事纷纷前来向他索联,就连方圆数十公里甚至外地的一些人也开始向他索个好联,图个吉利。
  (江西日报)
  
  
  
  
  
  
  
  


删   除    

回帖


回复人: 横刀夺爱 Re:爱若 回复时间: 2003.04.27 14:49

    啊!?世上竟有这么巧的事?《江西日报》上是什么时间登载的?
   
   我说的这个事是我十多年前下乡时听民间老百姓说的,当时这事刚过不久,有名有姓,千正万确。只是没你在那个回贴中说的那么多,那么全。而且我们当时对“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都认为对得并不好,不太公正。因为“红喜事白喜事”是形容词配名词,而“哭不得笑不得”并不是,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也没想出更好的来,只因见胡杨林里有人喜欢对联,故贴出来以求更好的下联,没想到竟有这么巧的事,特作说明,以免落个抄袭之嫌。要是先知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副主席也只能对成这样,我是绝对不会贴出来的。
  
   再谈到民间对对联的事我和你也有同感,我们乡下都有这个习惯和爱好,比如老百姓养猪,春节时也不忘在猪圈门口贴上一幅对联,我曾见一家农户在猪圈门口贴了这样一幅:“每日给你三餐食,逐年还我六指膘”。只是我并不太喜欢,没有留心记载。现在想来,有些悔意。
  
  

删   除    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