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豆花村版主:  借借  纳兰亓儿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海蓝宝石 收藏:0 回复:6 点击:6154 发表时间: 2004.11.28 22:05:48

论民族精神


  在我们要讨论民族精神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民族精神。通过翻阅一些资料,上面写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简而言之,民族精神就是一种拓展到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上去的团队精神。
  
  我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在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积淀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既然前面提到民族精神就是一种拓展到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上去的团队精神,那么我们不妨在这里说一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用齿轮来打个比方。国家这个集体是个大齿轮,他是由千千万万个小齿轮组成。为了使国家这个大齿轮平稳的按照历史发展规律这个轨道转动,就需要小齿轮相互协调着运转。由于每个小齿轮都是大齿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一个不与大方向协调,偏要反其道而行,那么不管那是个多么漂亮精致的小齿轮,都将逃不过被时代无情抛弃的命运。但是,若小齿轮发现了大齿轮的方向确实开始与轨道发生偏差,那么就算是粉身碎骨也要用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把大齿轮拉回到既定的轨道。这就像是民族精神,只有大家都保持着一种昂扬地斗志,一齐团结一致,积极向上 ,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蓬勃的发展。虽说个别人的消极似乎对整个民族精神没有重大影响,可是,蝼蚁之穴尚可毁掉千里大堤,更何况人类的消极意识一旦得到扩散,他的威力就像癌症晚期病人的癌细胞全身转移,也许会把国家带入死亡之地。
  
  当然,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在各种文化思想的碰撞下,新的时代将赋予民族精神更加丰富的内容。如,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一个没有斗志,安于现状,停滞不前的国家不能立足于世界,他终将会被自己的对手远远甩在身后,渐渐被时代洪流所摒弃,淹没。放眼未来,我们要想在世界这个舞台上站稳脚跟,惟有不断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提高,不满足于现在取得的成绩。这就需要整个民族都为之努力。每个人都这样,积极进取,不断的超越别人,超越自我,人们拥有这样的民族精神,才能推动整个国家奋勇前进,去完成更高,更远的目标。
  
  精神文化在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占有重大作用。而精神文化中的最重要部分就是民族精神。要想使我国综合国力有所提高,就要加大力度弘扬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的精髓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了解到民族精神在全球化时代下的深远意义后,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下,加强民族精神的发扬,以推动国家更快速的前进。
  
  PS:这个……那个……俺今天帮表姐糊弄的政治作业。很久没写议论文了。拿过来在村子灌灌撒~~~~东拼西凑的~~~表举报俺抄袭撒~~俺就是从某个政治报告上摘了点~~自己掰了点~~汗……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子扬 Re:论民族精神 回复时间: 2004.11.28 23:53

    真强~~~
  想想偶好象大概可能七八年前写过议论文,好遥远的事情~~~
  唉,老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一支笔 Re:论民族精神 回复时间: 2004.11.29 00:48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呵呵~~好!

回    复    

回复人: free_me Re:论民族精神 回复时间: 2004.11.29 08:39

    亲爱滴,我还是很崇拜你……
  自从高中毕业后我再也写不出来此等东西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荒漠甘泉 Re:论民族精神 回复时间: 2004.11.29 11:17

    民族精神源自民族文化:)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者。

回    复    

回复人: 竹辉 Re:论民族精神 回复时间: 2004.11.29 12:17

    齿轮,这个比喻形象。嗯。。掰得好
  
  

回    复    

回复人: 狼~ Re:论民族精神 回复时间: 2005.01.19 19:33

    我觉得 日本是民族精神一个强化的体现
  
  可惜 那个国家 我讨厌的要死~
  
  真想把那点屁股大的地方 坐平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