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几年前写了个《古代文人的N种情怀》,里面有详细地对古代文人与“青楼”之间关系的论述,不想翡翠明珠抢先一步,在前几天发了类似的一篇,既然高手出招了,俺也甘拜下风,就那那篇什藏着掖着,这个《文人与清谈》本是其中之一,开了头,当时未写就,现在贴了,献丑了!——题记
读书时,上历史课,上到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化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这个时代文学方面的成就不是特别的高,这个时代所谓的文人群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喜欢“清谈”,当时怎么也理解不了“清谈”是什么意思,老师进一步解释说,清谈就是一些文人聚集在一起,无所事事,议论朝政,谈论诗文,并且这还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但当时,我总还是似懂非懂的。
近来,本来要写一篇关于古文人“清谈”的文字,作为我的《古代文人的N种情怀》的补充,结果却发现:这清谈不仅古代文人/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文人崇尚清谈,就连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一样——一个夸夸其谈的时代。
你看,现在大小电视台都搞什么“访谈”节目,这不是地道的“清谈”是什么,这本来是我们自己老祖先们早已拿手的好戏,结果现在却变成了“进口货”了。这种名人访谈节目在前几年的欧美十分流行,不过有个好听的名儿叫“脱口秀”,一从香港登陆,首先是经过那个窦文涛和其他几个的小嘴一吹捧,把个清汤寡水的“锵锵三人行”吹成了一朵花儿似的,一下子吹遍了神州大地,连中央电视台都在2003年一下子开办了好几个“访谈”节目,阵势颇有点想像中的清末“西学东渐”的形势。
放眼一些“清谈”节目,多是一些自诩为知识分子的人开办的,这些知识分子和古代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清谈文人差不多,他们几乎可以从柴米油盐酱茶醋一直谈到、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流行音乐、中东形势等等,你要是说他们都是全才、全能的话,我也不相信;你要是说他们的谈话有什么精辟独到的见解的话,俺也不服。在我看来,他们的“谈话”或者说是“脱口秀”节目往往因为就那么几个人,就那么一点学问,就那么一点见识,就那么一点聪明,却把天下大事笼于袖中,鼓噪于三尺不烂之舌之间,俺就更不服了。
我说这话,有人就会不服,不是不服别人,而是不服我及我的这种说法——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看被你说的一文不值的“锵锵三人行”节目?我喜欢大家提这个问题,在生活中就有很多同时谈及到这个问题。对这个“锵锵三人行”节目我也曾认认真真地、耐下性子地看了几次,那就简单分析一下,中国最好的“清谈”节目——“锵锵三人行”受欢迎的缘故吧:
“锵锵三人行”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的“清谈”,窦文涛算是文人吗?就出了书就算,其他那几个算文人吗?也大可不必算,他们不说自己是文人,他们称自己是文化人,那我们就索性也叫他们是“文化人”吧,但他们的节目的确是真正意义上的“清谈”节目。象他们这样的闲聊,我敢打保票地说,我找几个同事,一支烟、一壶酒、一碟花生米、一碟咸菜,也同样能聊出这样的水准,兴许聊得还比他们好些、精彩些;可能在北京城找几位“侃爷”出租车时机,兴许都能够聊成这样。牛B了不是。
为什么大陆电视台的“清谈”节目做得就似乎没有凤凰卫视中文台的“锵锵三人行”成功和受欢迎,就连“焦点访谈”结果就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清谈”——“冷冷清清地谈话”了?
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地域、不同政治背景下不同的“清谈”活动结果,欧洲的“清谈”和“美洲”的不同,香港的“清谈”自然也和大陆的不同,小窦他们就可以在香港“清谈”大陆的政治如何如何,大陆新近发生的一件事件如何如何,因为那是在香港,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下的香港,不是在大陆,他们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可以置身事外,可以抛弃一切需要顾虑的因素,或语言犀利,或信口雌黄,或铁肩担道义,或巧舌著文章,可以人文关怀,可以冷嘲热讽,他们可以,制度允许,他们的“清谈”也就成功了,到俺们大陆试试,就未必是这么回事儿。是为原因一。
认识事物的出发点、角度不同,谈话有风格。这可能是地域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吧!一个习惯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霸权下的大陆民众,乍一听那些访谈节目,谈话人语言毫无保留,汪洋恣肆、滔滔不绝、针砭时弊、抑恶扬善,说者纵横古今,听者如痴如呆。但这样的节目,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的语言风格一旦稍稍习惯,如果没有更深刻的认识或见解、更多层面的思维,就未免使人生厌了。
每一个文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倾诉的欲望、渴望表达的欲望,不管是用书写的方式或者用口头表达的方式,但每一个文人的表达效果却是千差万别。从这一点上说,古今的文人都存在这样一个共性——喜欢“清谈”!
喜欢“清谈”没有错,文人,可以有强烈的表达欲,可以有强烈的“清谈”欲,但“清谈”的内容不能不能庸俗化,。
模式化、形式僵化的“清谈”,就那么几个老面孔,时间长了,这胃口自然也不会好。还是很喜欢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举办的“世纪大讲堂”节目,如王岳川教授谈到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全球一体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等,还有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论坛”,如有个教授谈到的女权主义和女性文学等等,这些节目就很好,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不是大家一起七嘴八舌地“清谈”,但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学术研究价值高,当受推崇。我到觉得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符合东方文化传统的、有品位、有层次的“清谈”了。
总之,一句话:古代的“清谈”活动是真正意义的文人举行的交流会,现在的“清谈”则是一批自诩为文化人的人谈论的不着边际的连篇废话而已。
2004-12-10
------------------------ 欢迎光临“江汉文学网”:http://huiyuanfei.aswis.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