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声中再谈余秋雨 |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幽默地诠释过“灵魂伴侣”的真意,并认为常常能够给你挑战,使你必须时时反省自己,增加自觉能力和个人修养的人,就是你的灵魂伴侣。
在当今文坛中,对余秋雨的作品唱反调的不乏其人。面对与自己的意见或观点相左的情况频频出现时,他基本上还是能够以雅量保持沉默,这一方面说明了他从根子上是主张和平自守的,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对当今文坛现象深深失望和反抗无路所走的那种孤独苦闷。相信他已经深刻领悟到了高处不胜寒以及曲高和寡的滋味。踽踽独行之中,是否因为性格清高而缺乏灵魂伴侣簇拥其左右我不得而知,但从他极力推崇余光中先生的“一切都是忙出来的,惟独文化是闲出来的”言语里,倒也能够看出他天不收,地不管的草野之心,麋鹿之性。一个人在年轻气盛的时候,选定笔耕墨耘或许是一种偶然的冲动,但若后来仍一直不改初衷,则必有某种精神的原因在支撑着。然而,余秋雨日前在与中山大学学生对话时,作出了“封笔”的决定,遗憾之中让我又看见了他胆怯的一面。
余先生曾以“文化启蒙” 为己任,他的书之所以洛阳纸贵,就因为需要“文化启蒙”者多,因为下除文盲,上除不需要“文化启蒙”的文学高人外,这中间地带充斥着虽非文盲却又未必不是文化盲的广大读者。余先生不再写书,于文化的确是一个损失,但人各有志,“文化启蒙”是为人,读书养气是为己,如今急流勇退,于有生之年读书养气,优游卒岁,谁曰不可。只是,余先生在《最大的湮灭》一文里的那种霸气真的好象是彻底湮灭了,仅存一根无奈而又失望的芦苇管尚在水面摇曳着。从他无奈与失望的面容上,倒也不难可以看出中国文坛骂声一片之中,掺杂着人身攻击的不良现象。比如有人说余先生最擅长把屁大的事情弄成民族伤口,如是之说倒也罢了,可是还有人不觉解恨,硬生生地把先生说成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脱光衣服跑到大街上,拿个花手帕娇娇地挥一挥手,拉住一个路人:看啊,大哥哥,这是俺丰满的乳房。窃以为,文学争论与人身攻击风马牛不相干,虽说树大招风,但极尽讽刺,挖苦和漫骂之能去诽谤他人是不可取的。你攻击别人虽然解了一时之恨,可是自己那条嫉妒的尾巴不也就暴露无遗了嘛。
谁都知道,法国自古以来就一直不无骄傲地自视为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在法国文学奖中影响最大,最具权威性的非龚吉尔文学奖莫属。然而,同样也是因为树大招风,所遭至的批评便愈多,最后沦为众矢之的,不得不走向彻底的破灭之路。但是,不同的是,这个神话的破灭,与龚吉尔文学奖自身存在的弊端密切相关,同时在众多的批评声中,绝没有人身攻击的成分。对此,我们大家是不是应该学习借鉴呢。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一种文化精神。读书养气而不著书立说,做一个精神上的亿万富翁,的确是一件羡煞我的好事。可是我知道,自己显然是不能也不可能效仿的,于是我认为,包括余先生在内的文化人,书该读,气该养,在读书养气的同时和以后,还得象鲁迅先生所说的:赶紧做!同时,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那种气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锦瑟华年 |
Re:骂声中再谈余秋雨 |
回复时间: |
2004.12.19 18:59 |
|
最初认识余秋雨先生是读他的《文化苦旅》,说不清是震撼还是思索。一段艰辛的旅程,一个民族的血泪。他的散文也为现代的文学增添了新的血液,新的诠释。
|
|
回复人: |
驿晨萧 |
Re:骂声中再谈余秋雨 |
回复时间: |
2005.02.20 22:18 |
|
我也是
起先也觉得"说不清是震撼还是思索"
后来觉得有些显得牵强并且有浮华之嫌..
:)个人见解个人见解,不作数的..
|
|
回复人: |
燕过留香 |
Re:骂声中再谈余秋雨 |
回复时间: |
2005.02.25 18:16 |
|
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更喜欢他的,尽管这本书被多次炒作有卖弄之嫌.
对他,和你有同样的感慨.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