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山东唯 一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闲云孤鹤 收藏:1 回复:5 点击:5660 发表时间: 2005.01.07 23:33:58

较真“促织”


  凡事只要较了真儿,总能发现一些新奇与新知。
  小时候,每当秋天,总要捉一些公蛐蛐养起来,和小伙伴们比蛐蛐、斗蛐蛐。若是自己的胜了,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为此,还琢磨出一套选捉蛐蛐的窍门:什么地方的蛐蛐个大;听叫声,能听出它凶不凶;是紫牙板还是黄牙板。个大、紫牙板的厉害。
  后来上了学,又知道了蛐蛐还有一个雅名叫:蟋蟀。
  长大后,读了聊斋,原来蛐蛐还叫促织。《促织》说的是:明朝宣德年间,里胥奉上司之命向一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成名索要蟋蟀,成名到处捕捉不得。就在他惶惶不可终日、“忧闷欲死”之时,终于得到一头佳品,谁知刚刚到手,却被顽皮的儿子捏死了。儿子惧怕父亲责骂,投井自尽。虽被救起,却长眠不醒,其魂魄已化作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其父得之,献给皇帝,得了重赏。这段生生死死的故事,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可谓中国蟋蟀史上的“血泪篇”。
  对“促织”一词的疑惑,是读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人生与艺术》产生的。文中有一句: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在这里,“促织”显然是动词。莫非蟋蟀能催促纺织?蟋蟀为何又叫促织?
  翻开辞海,说:促织,[蟋蟀的别名。《尔雅•释虫》:“蟋蟀,蛬。”郭璞注:“今促织也。”《聊斋志异•促织》:“宫中尚促织之戏。”]得不到答案。再请教几位“高人”,得到的解释也不令我满意。怎么办?上网去查。
  启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得出的结果有1810条,没办法慢慢筛吧。筛来筛去,考了又考,却得出了本文的基本素材。
  原来,促织的由来出自一条谚语:“促织鸣,懒妇惊。”(见三国吴人陆玑(陆元恪)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那时,楚人称蟋蟀谓之“王孙幽人”,谓之“趣(促)织”,督促之言也。俚语曰:趋织鸣,懒妇惊。风紧秋寒,过冬的服装不可再迟缓,促织鸣唱即是节气已到,仿佛催促懒情的妇人该做针线女红,织布成衣。
  中国对鸣虫观察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诗经》的《国风.幽风.七月》篇中,对蟋蟀出现的时令节气及栖息场所等作了详细、形象的描写: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
  入我床下。
  七月天热,蟋蟀在田野里;八月凉了些,蟋蟀爬到屋据下,九月更凉了,它进了屋;十月寒风起,它就钻到了人们的床下。
  实际上,对蟋蟀的记载还要早的多。你看甲骨文中的“夏”字多么像一只蝉,而“秋”字又多么像一只蟋蟀啊。知了噪噪,指示着夏天的来到;促织声声,则表明秋日已至。
  蝉与蟋蟀都是古人诗词下的常物,一声声“知了”,一声声“促织”,那秋来岁迁、旅途倦客,就似巫峡猿鸣、蜀地杜鹃一般,声情哀切,引起无限情思。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这首《明月皎夜光》(古诗十九首之七)读来是那么自然,半点雕饰的痕迹也没有。这正是它写景抒愤上的妙处,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虫吟、蝉鸣之中……
  斗蟋蟀的游戏大约始于唐代以前。唐天宝年间,长安人斗蟋成风。中国的斗蟋活动尤以出了“蟋蟀宰相”贾似道和“蟋蟀皇帝”朱瞻基(明宣宗,宣德)而闻名世界。然而,就是这个贾似道,作为一代权相,虽然斗蟋蟀误国,落得个千古骂名。但他却汇总了历代蟋蟀迷们的经验和体会,编著了一部集哲学、文学和科学为一体的《促织经》,这在世界范围内,无论从昆虫文化还是从文化昆虫角度看,都是无与伦比的。堪称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促织经》现在读来也蛮有意思。纵观历史,斗蟋之风习,可谓源远流长。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有关蟋蟀的篇章也确实不少。杜甫的《促织》早已被译成英文,成为中国鸣虫文化的代表作:
  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
  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而王安石的《促织》却别有一番情怀:
  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
  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絇”音渠。一絇,一綹。)
  屏风上的图案是丝织成的,帷幔的质地也是丝的,都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蟋蟀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家多少门户连“一絇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金屏翠幔”和“一绚丝”不仅是成品和原料的对比,而且是生活的豪奢与贫瘠的对比,是物质的珍贵与寒伧的对比,甚至在数量上也是悬殊的。何况在对比之中还加上个蟋蟀做媒介,在嗔怪它无端“促机杼”的语气中,实际却把矛头指向了豪门贵族,这就更使读者感到深刻痛切却又觉得含蓄不尽。
  看来,如此小虫确实不简单。这一较真,终于对“促织”有了大概的认识。
  原来,“促织”不仅可作名词,还可作动词,还是象声词。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九九 Re:较真“促织” 回复时间: 2005.01.08 12:29

    就是那只蟋蟀
  
  台湾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
  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你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凌晨三点 Re:较真“促织” 回复时间: 2005.01.13 01:36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
  
  写作的人,也应如此!
  
  记得候宝林大师曾因京剧中拨剑的动作而问过很多人,因为他与郭老先生在一起说相声时,他是站在右边的,如果右手拨剑,会影响到两个人的站姿,而且形态也不美观,故去研究是否有左手拨剑一说。
  
  做人就应当如此,活得明明白白,过得真真切切。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惠远飞 Re:较真“促织” 回复时间: 2005.01.17 19:40

    追根索源,有了《较真“促织”》一文,较真就是认真,凡事怕“认真”,不错,这种精神需发扬!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新月淡妆 Re:较真“促织” 回复时间: 2005.02.04 01:50

    长见识了。我以前一直搞不懂促织,居然没想过搜索一下,笨笨:(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zimalian Re:较真“促织” 回复时间: 2012.06.01 03:05

    书读的真细哦,果然较真儿!读完此篇也跟着长知识了~~斗蟋蟀,男孩子的把戏 :)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