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起源:“版本学”与“读图时代” |
有时候逛书店,能赶上书店处理搞促销,那场面就和傍晚的菜市如出一辙,那些待处理的书就和白菜一样束在那里。和朋友谈这个事,朋友不屑地说,谁凑那个热闹,咱直接去旧货市场,琉璃厂是咱心中圣地。我觉得他说的是有道理的,穷人还谈什么买书,这感觉就和“穷人还谈什么尊严”一样悲壮,现在连盗版也不便宜,要讲究一个自觉。
为什么我们买不起书?我觉得和版本有很大关系。据说现在的“版本学”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新时期的开端是由于盗版猖獗,逼得原作者和原出版单位不停地换用新的版式以验明正身,于是本来已经繁多的各种版本更不寂寞了。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我根本懒的想。到是对“版本学”这几个字很有些想法。
人们都知道,我国古代工业技术一直受到道德礼法的压制,因此文人要读书,传阅,保存书籍就非常吃力。写出书来付印就旷日持久,而且印出来不一定就令人非常满意。有的文学家、诗人、学者就索性自己刻板,自己做书。这个过程非常艰辛,而且在文字狱盛行的时期也属于“吃力不讨好”。何况刻板还不安全:有时候夜黑云低,伸手不见五指,有人偷偷爬过墙头,抄起晾在人家后墙边上的刻版,扛起来就跑。这可谓是名副其实形式上的“盗版”了。当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事情确实算的上是一种“行为艺术”,这里也不去考证它是不是现代“盗版”的起源,然而辛辛苦苦的成果就这样飞了,的确非常令人气愤。这盗版之人要半中间让人抓着,是绝对不会被善罢甘休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那时得到一套印制的书是多么不易,因此,凡再刻、再版自己的作品时,多数人都会非常严谨地对原作进行修改、校对,充实内容——总之尽量使它更加完善。所以这再版的书与初版很可能有很大差别,这就是说,这一版与另一版之间要差好大事,你要是得到的是没有经过充实的版本,那一定心里不舒服。而专门研究某个学者,就一定要找来他不同版本的著作来读,这主要看的是他的基本认识观点、心理的变化,从中收获一定不小。因此版本学有它生存发展的广阔基础。另外,无论官家也好,责任感强而偏激的学者也好,爱干“毁版”的事,于是版也没了,人也没了,当然书也没了。因此到了今天,什么善本,珍本,什么宋版书了,理所当然成了历代学者的宝贝,当然也成了古玩商的宝贝。其中引发的讨论和研究,使得版本学变的有了意义。
今天这种“版本学”是这个意思吗?不对吧,似乎加成“版本营销学”就好看多了。无论新旧,只要版本一变,书价就要跟着大涨,大家都换版本,出新书,水涨船高整个书价就一定不会使我们觉得好受。而且我们国人做什么事讲究一个“刚性”,能升不能降,已经升上去,就断不能降。即便真要降,也是和处理白菜一样清理库底。其实,读书的人容忍书籍形式质量的程度要大大出乎别人想象,他们不一定非要那铜版纸做的书,更不需要多少海报,新书做成那种金光闪闪的样子,反倒让人不敢随便翻了。这个大家都知道,然而装祯里头有学问,这个事情就是这个样子的。因此我倒反而相信另一种关于现代“版本学”新时期的起源,即从最初到现在,一直有官员和商人不惜工本地在装修自己的书柜云云。
与此同时,据说近年来渐渐进入了“读图时代”。这个时代是由出版业界人士形成共识的,听说其背景资料来自民间,来自普通的、最广大的读者群的阅读偏好的变化趋势。这个“时代”是否真的来临不去谈了,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把“图”加在书里,这本书陡然变厚了;书一厚,不管里面瓤如何,就显的很厚重。这种情形,似乎正可以套用一个句式:“怎么才能让兜里的钱迅速鼓起来?——换成零钱!”相应地“怎么让一本新书迅速变的‘厚重’?——往里塞图”。
如何看待这个事情,我看这个“读图时代”取材于民间,有它的真实性:它其实是旧瓶装新酒,是一直以来弥漫在社会中普遍的“童稚”心理偏好,是和各种卡通体招贴、滥情青春文学等相似的童稚思潮的表现。从常识上讲,成人不需要、也不能够继续停留在童年的虚幻世界中,然而持赞同童稚心理的人希望他们参与进来;另一方面,成人在社会中碰壁久了,也有可能寻求最初心理状态、寻找自己熟悉的心理环境这样的要求。我觉得这样的心理非常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因为今天社会存在太多戾气,一是各种错误的社会导向层出不穷,二是缺少人性的奇闻异事司空见惯,试问,哪里是我们的心理底线与精神家园?相应地,童稚的一些东西,确实能让人情绪放松,可以让人稍稍不做各种防备,给桎梏的生活增添些情趣。因此,我和身边很多人一样,都能以一种宽和的态度来正视这种“童稚”,就是说,多数人都默认形式上的童稚,同时也害怕长期下去会形成思想的真正童稚。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重归童稚,也有很多人愿意成长,有勇气正视现实。
成年人是否需要读图?其实谁也没有偏激,图文并茂是阅读的享受。只是如果所有书都成了漫画版的哈里波特,我恐怕在书店待不了多长时间。因为,书里的图太多,做书的成本就高了,书价也就可怕了;买不起书,自然也就没机会仔细读书的内容了,我也就只能翻翻里面的图走人了。这恐怕也是一种现实,谁叫我们不是时尚的人群呢。说了这许多,似乎这个“读图时代”的起源问题不在上述里面。我想这里至少应该给出一种:那就是我们那些刚刚出名的各界名人们,也都纷纷赶着书展的日子出书,出版自传。没有内容、没有引人注目的生活怎么办,用图片来充实啊——10万字的册子,把生活照和个人秀加进去,立马成一本“书”了,噱头不用发愁。
只是我们依旧动不起买书的念头,看着朋友谈在旧书市场的故事,他似乎也进入了一种享受的状态。为什么总是少数人拖大多数人的后腿呢?难道只是因为我们沉默。
2004.10.5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一支笔 |
Re:两种起源:“版本学”与“读图时代” |
回复时间: |
2005.01.14 19:27 |
|
好文!清晰、客观、平和、自然、生动、有物!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