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且听风吟版主:空灵飘逸    绿暗红嫣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素丝未染 收藏:0 回复:2 点击:5034 发表时间: 2005.01.28 13:08:33

鉴宝、鉴心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大学选择了历史专业。中央电视台推出一栏《鉴宝》节目后我便经常观看。应该说,这种节目在题材和形式上都让人耳目一新。美中不足的是,主持人说话动唇不动齿和类似口号样的广告“比眼力,猜价格!”但节目越办观众越多,参与的也非常踊跃。看来,在民间喜欢收藏的人大有人在。
  
  说起收藏,大概有几种人。一是收藏成癖的。这种人对某类物件挚爱至狂,只要发现不惜掏空腰包,倾家荡产也要拥有。拥有、玩赏带来的愉悦大概没有第二人能懂。以物为知己者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人与人结缘,在于知遇;人与动物结缘,在于呵护;人与物结缘,在与相伴。记得外婆曾经把一个银手镯套在我的手上,喃喃的说:这东西陪了我奶奶我妈妈和我。自那时起我就爱上了银饰,准确的说是第一次见到银饰给我的感情是亲情的、温暖的、想念的,于是这情结根深蒂固在心里,到现在也没改变,甚至移情钟爱上了藏银。这样的收藏多数没有功利心和价值念在里面,因为每件收藏也同时收藏了一个故事和一段感情。
  
  另一种是精通收藏之道的。也就是说他懂得收藏什么样的东西更有升值的空间。古钱币、邮票、特殊历史时期的书籍,我们每个人都见过,却没想过它能带来财富。身边的朋友就有以邮票起家的,现在全家移民海外了。记得有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一个有经验的收古玩的人在河南的农民家收旧东西。当时两个人为了一个青花瓷的笔洗谈价格,收的坚持价格太贵,而略知市场的农民也不想让,最后是以2万元成交,但条件是农民要把家里的一个旧油灯搭上。画面转到城市的时候,这位收者说,其实他此行的目的不在笔洗,而是那个看似不起眼的油灯,那是真正的青铜器。但如果直接要买,农民也就会意识到它的价值,趁机抬价。但他的醉翁之意掩饰的毫无痕迹,也正是这样的买卖,给他带来了惊人的利润。
  
  当然,还有一种是喜欢古董,也看着别人发财心动的人。于是赝品市场大行其道,这种人往往是最先受害者。如今科技发达,翡翠可以染色,铜器可以做旧,家具可以仿古,连故宫也曾经高价收过仿品,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
  
  《鉴宝》节目每期会让五位民间持宝人上场,让五个方队的古玩爱好者竞猜价格,同时请专家给出市场价格,五队价格最接近的为胜利者。节目的制作人特别注意了选择不同类型的历史文物参与,也让所有看节目的观众在很多领域了解了历史和收藏知识。其中不乏孤品、精品,让人叹服。
  
  我看《鉴宝》也看到不同的心态。曾经看到南京的一位老先生,把珍藏所年一套精美的漆器拿来鉴赏。当他知道这是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价值过百万的时候,他当场捐献给了博物馆。主持人问他,最开心的是什么。他笑,最开心的是证明自己的眼光没错。也可以让文物有了个好的归宿。而另一个安徽的小伙子因一件玉珩得到专家认定50万的证书。主持人问这件东西的来历,他说是3万元从朋友那买的,当时他就知道这是个好东西。换言之,他不和朋友明说此物的价值,而是以貌似公平的方法据为己有了。也有人把自己当成宝贝的文物满心的希望带来,满脸的失望带回的。赝品不仅损失了钱财,也伤害了自尊。
  
  我想,任何事情都有极至和中庸之道。心态平和,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虽然难以做到,但至少以收藏为爱好,为学习为目的的人,多的永远是快乐。
  
  

------------------------
丝,本无色......

原创[文.浮生杂记]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竹辉 Re:鉴宝、鉴心 回复时间: 2005.01.30 23:32

    收藏入了门道就容易痴迷的。鉴宝也是揭开宝物的面纱,看着总有些兴奋。

回    复    

回复人: 太极陈 Re:鉴宝、鉴心 回复时间: 2006.04.14 21:41

    鉴宝节目我也喜欢看,收藏也喜欢,特别是玉器.
  这是用钱买快乐的一个方法

------------------------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