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诗必须回归民众(评论) |
现代新诗必须回归民众
李 天 银
诗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一直被人们视为国粹,文学精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诗歌源源流长,是一个诗歌的泱泱大国,中国诗歌在世界占四分之一人口中产生过深远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只要有点文化的中国人,大都能背上几首唐诗宋词,这种历史的光芒是不可否认的。要超越历史就必须在这个起点上创造更大的辉煌,取得世人的公认,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东南西北风”式的脱离民众,超越现实。
社命进步必然带动文化的进步,中国的新诗运动无疑对中国诗歌的普及和“五四”精神的发扬起到了推动作用,打破了那种七言、五言诗一统诗歌天下的单一局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诗歌表现形式,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和一批优秀诗人,如徐志摩,艾青,郭沫若,臧克家,贺敬之等人的诗歌被载人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当之无愧的。然而新诗的发展却越来越偏离了它最初的本意——大众化,走进了象牙塔,钻入了死胡同,且有越陷越深之势。虽然也出现了杨牧,林染,汪国真等一批优秀诗人,有更多的诗却是读者越来越少,一些先锋派,前卫派诗人们的作品晦涩难懂,大量的所谓朦胧诗、试验诗充满诗歌报刊,语意隐晦,使更多的读者望而却步,敬而远之。甚至有些诗人自己的作品自己也不知道写的什么内容,云山雾罩,意象迷乱,这种状况自然使诗歌远离民众,走进低谷。
有人说新诗的低迷是读者还没有找到解读新诗的语言,试问为了读懂一首诗,去研究几本大部头的“诗歌语言学”之类的书现实吗,这符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吗?何况诗歌本源是“诗言志,歌抒情”,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可以传唱的文学表现形式,如果读都读不懂又何以歌呢?就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新诗也应该在注重“歌”上下些功夫。目前一些好的流行歌曲,如《走进新时代》、《常回家看看》、《难忘今宵》等歌词我看也算得上是上乘诗作。作为一个普通的诗歌爱好者,我读了二十年新诗,还是有很多诗读不懂,这固然是我资质愚钝,可在我接触的一些大学中文系学生、教师也说有些诗读不懂,难道这些诗都能怪读者不接受,或者读者素质低吗,是否可以说有些诗是故弄高深,本身就不能称其为诗呢?既然诗歌是写给别人看的,那就应该让人们看懂,就应该为读者着想,否则就不要拿出来发表。
也有人说新诗低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商品观念增强 了,此说固然有些道理,人们价值观念变化,买东西考虑是否 值得,买一本诗集也要看看是否值得,汪国真的诗集据说再版了多次,发行量超过十万册,这在当今诗坛可算是个奇迹了,有些诗集印了不足千册,却仍然卖不出去,这只能说明市场经 济条件下诗歌读者更注重诗歌的质量,谁也不会买一本看不 懂的废纸回家。水分太多的诗就象注水的肉,人们自然也不会欢迎。中国唐代诗歌十分繁荣,而历史上唐代商品经济也十分发达,诗歌不仅在文人墨客间传播,也在茶房酒肆民间广 为流传,李白、杜甫的诗可谓妇孺皆知。现代科技使诗歌传播 途经更为广泛,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没有几首诗引起人们广泛 关注,有些新诗甚至没有几个读者,这是诗歌的悲哀,也是诗人的悲哀,长此下去,“现代诗走到尽头了”之说也就不是危言耸听,失去了土壤,何以生根呢?
还有人说现代新诗低迷是因为中学语文教学对诗歌不够重视,我以为此说有失偏颇,中学语文毕竟是一门基础课,是为专业学习和日常工作打基础的,不是专业课,更不是培养诗人的,这是中学语文的基本定位,绝对不可能把中学语文课本用几本诗集代替,更何况现代诗歌浩如烟海,既是名篇佳作也不能全部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且近年真正被公认的诗歌佳作有那些篇章能值得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作为孩子们学习的范文呢?我读过不少诗歌,语法不通,语病百出,这说明诗人不仅需要诗歌知识,还应加强语言文字基础。再说现在许多诗人十六、七岁已发表了不少诗,一本《相约1998》的获奖诗集.我看大部分作者是中学生,年龄不大,这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多大联系呢,诗歌的创作更多的是要生活实践,灵悟阅历和语言天赋,大学中文系也不可能培养出很多诗人,更何况中学语文。
文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越是民族的、越是大众的文学越有生命力,诗歌既然属于文学范畴,自然不能脱离文学的一般属性,也只有走向大众,面向人民,新诗才有根基,才有生命,现代新诗也只有植根于民众的沃土才能再创辉煌,这是读者的愿望,也是诗人的愿望。不是人们对现代新诗苛求,而是现代新诗确实掺入了太多的水分,或者说掺入了太多的杂质,那些关注社会,直面人生,让人读了振奋精神,撼人心灵的诗歌作品少之又少,像李瑛《一月的哀思》、流沙河《理想之歌》、纪宇《风流歌》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诗歌可谓凤毛麟角,那种反映改革大潮,市场经济脉搏的诗作也十分少见,翻开一本诗歌刊物很多是让人难以理解的语句,自我私人情感的低吟浅唱,“为写新诗强说愁”式地苍白无力,读多了让人窒息。改革潮汹诵澎湃,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诗人们应该更多的关注社会,深入生活,感受时代脉搏,作时代的号角,唱出时代的强音,这是现代诗歌的使命。
新诗也只有回归民众,才能再现生机活力。我希望诗歌编辑们每看一首诗时,先看诗风是否端正,如果是为民众写的诗歌就发表,圳果是为自己写的诗歌最好退回去让自己去看,不要强加给读者,这是一个诗歌爱好者的要求,也是新诗发展的要求。诗歌编辑们重任在肩,只有你们正确的取舍,才能引导把握诗歌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现代新诗必须回归民众,别无选择!
地址:甘肃省玉门市黄花农场 邮编:735213
电子信箱:ltylty757@ sina.com 电话:0937-3381303
|
|
被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西木歼 |
Re:现代新诗必须回归民众 |
回复时间: |
2005.03.18 18:20 |
|
先生之主旨,所谓“回归民众”,余赞同。
诗人要想超凡入圣,法门无数,而独独内省却是最难升华。如先生言“走入民众”,但何谓“民众”,确有些空泛,先生所列54以来之诸多新诗大家,皆有偏颇,或有开山凿空者,或有行时输诚者,或有文质不协者,或有意识乖乱者,此些作品亦良莠不一,然若并之唐诗宋词,乃至比之至千古流传之民间传唱,其价值实乃区区耳。
诗歌的最大价值,我以为还当超越当时之喜好,放眼大横大纵,求其不可变之价值所在,此方为好诗歌超越时空之价值所在。54以来,除创制体制早期之摸索阶段外,诗歌后期之发展多有受制而生众多畸变,压制长久乃至物极必反,导致当下多灵性私愫之抒发而少民间之体察,此亦可理解。当下之主流,我以为也非歧路,乃稍偏颇而已,较之“假大空”“干部体”,乃已入常轨,前进不知亿万光年也!
先生之“民众”,我理解乃为芸芸之大众百姓,而非意识形态领域之“人民”;先生之所讲“回归”,我理解乃多体察民间之疾苦,自觉归属于乡土平民,自觉品味其甘苦喜好,以民间之标准为文学准求之最高目标。我这样理解,先生以为然否?
|
|
回复人: |
胡童 |
Re:现代新诗必须回归民众 |
回复时间: |
2005.03.18 22:02 |
|
同意 西木歼 区管的观点。
诗歌还是要关注当下,体现生活,也不排除一已之情怀。
|
|
回复人: |
雪克 |
Re:现代新诗必须回归民众 |
回复时间: |
2005.03.18 22:10 |
|
同意诗歌应该回归民众之说,但是回归民众不是单单让“民众”看懂,也即关于诗歌“接受”问题,回归更重要的是题材以及节制的表现形式。
也同意西木歼区管和胡童的补充意见。
|
|
回复人: |
凌晨三点 |
Re:现代新诗必须回归民众 |
回复时间: |
2005.03.19 13:53 |
|
钱钟书先生在其作品《围城》中讥讽过那种让人看不懂的诗和“诗人”,没想到,在民国时期,就这有种“诗人”了。赞同楼主的观点,诗是应当让绝大多数人看懂的才叫诗,否则就是文字垃圾。
|
|
回复人: |
水煮顽石 |
Re:现代新诗必须回归民众 |
回复时间: |
2005.03.29 21:24 |
|
完全同意上述意见,诗歌不是贵族的专利,也不是某一阶层特有的,她应该是要有“贵族的思想和平民的意识。
诗歌应该回归民众,应该让那些“有思想的人”去接受、传播,并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
真的是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假如有一天,诗人们盘膝而坐,诗歌倾倒在水里,泛滥而且堆积,还有谁的语言能够打湿过往人的眼眶?
|
|
回复人: |
*木子* |
Re:现代新诗必须回归民众 |
回复时间: |
2005.08.22 17:33 |
|
看懂的诗不一定是好诗,但看不懂的诗应该不是好诗!
------------------------ 木子
|
|
回复人: |
*木子* |
Re:现代新诗必须回归民众(评论) |
回复时间: |
2024.02.28 20:00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