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甘肃起风了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回程车 收藏:0 回复:1 点击:4957 发表时间: 2005.05.01 18:27:48

辄书简言(苏辙篇)


  读《上枢密韩太尉书》
  
  
  
  这是苏辙为求见枢密副使韩琦而呈上的一封书信,写来于己来说是颇有些曲线救国的意思的,不过子由笔法高妙且文意精到。所以也达到了留神上意的目的。“尊者一言,匹夫十年,”所以虽然这只是一封书笺,但是无论对其时的苏辙、韩琦,还是对于现在的我们,都是有其意义所在的。
  古人有以诗文献上者尊者以求闻达的习俗,此风唐宋时尤盛。士子们常在应试前呈己之得意诗文于位高望重者,以求赏拔。王维、朱庆馀等皆有此行,王维还因而识得了当时的长公主(其名已忘,惭)而得以平步青云。朱庆馀献给员外郎张籍的那首《近试上张水部》还让他在中华诗坛上有了千古盛名: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一见惊以“一曲菱歌敌万金”答之,朱庆馀的无量前途可全赖于一献之功呀!其行经似与捐官异曲同工而判然有高下之分,呵呵!当然也只适合于文人高士。
  论完了上面那些文外感叹,再来看这篇文章的内容,实在却是断然没有媚上的言词的,苏辙只是将自己读书习文的心得备述文内,在浩荡磅礴里不卑不亢的陈说里推许了自己和韩琦,于是两人之间就颇有了些文友酬答的感觉。
  我这里要说的是他文中要提出的“文者气之所形”的观点。说到“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个观点我到现在为止只体会到前一半,文章的确不是单靠文辞训练就能写好的。一个人的阅历、见识、胸襟才是作好这一切的大前提,单只是文辞功夫好,那就全然与蛀书虫,嚼字匠无异了。
  所以苏辙始有“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读来让人胸生峰垒,豪云顿升。苏辙一生的际遇虽不及其兄苏轼那么回旋折复,但也决不是遂心平步的。也曾身陷牢笼,颠沛失所过,但据我看其洒脱高逸却是不下于东坡的。是家风?还是已所修持?大概都有吧。
  我尝看别人写的游记,神往之而身不能行,引为憾事,前段时间又看了沈璎璎在新疆等地的一系列游记,几乎愧死,枉我在新疆工作了四年,却连人家的一成地方都没游到。
  惟有那次,那是我在新疆惟一一次大规模的出游,在火焰山、古高昌、古交河等地,从晨至夕,看焰山高巍,尤其在盛午的燎阳里,那些形状奇特的沟壑,在阳光下吞吐升腾,似乎就要舔燃你的眉发,伴着中国最热的热浪,不由你不生叠垒之气,感造化之奇。
  远游之于自身修养及眼界的提拓都是无可限量的。从那里回来后,我写的一组小诗,是至今我所写的文字里最让我满意的。天下的奇文异事,状景丽色,不管是与观与闻,在有时的确在一瞬就可以让你毛塞顿开的。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有人说若论记忆的精当多寡,人再也比不上一只硬盘,这就是我对于上面这句话的理解。
  苏辙为文不似东坡之汪洋恣肆却更见俊秀与阔大,若论成就或许是有所不及,但却是清新逼人,读来足畅身心,实是各有千秋的。所以听有人说,苏洵于世间最大的贡献是生了两个儿子这话,想来实在是最像笑话的实话。
  读子由文,是为记。
  
  

------------------------
在若耶浣净血污的颊
在剡溪决裂国殇的纱
风舞云谲
雷动电魅
往往嘶鸣斑骓趋
手沉无心系罗裳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一条人文主义狗 Re:辄书简言(苏辙篇) 回复时间: 2005.05.02 15:05

    搞不懂当官的怎么都姓韩,太白好像也给一个什么韩太尉上过书。

------------------------
  我始终是未来的英雄,一方面我如饥似渴地想成为一尊圣体,另一方面又不断推迟这个愿望的实现。
           ——让·保罗·萨特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