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得有道理!
试想“五四”时期郭沫若的《女神》,风靡一时,但到如今,世人知道的又有几首?仅存在大学中文课本里的那几首,如刨去政治原因,是否还值得留在课本上都是个未知数。大诗人徐志摩,它的诗大家又能完整背出几首?遑论席慕容,海子,食指跟穆旦了。
这段话也绝对同意,但新诗不积极寻觅出路,又有什么办法呢?再写古体诗词写得过唐诗宋词吗?就能留传下去吗?不见得!所以新诗在左奔右突。
我个人的感受,每一首都写得很难,很不满意。但努力做到有汉语言的意象、语境,力求流畅,有点意思就是了。也不是如君所言,故作诡谲。没有诗人是这样的,只不过写着写着就成为发表时的样子罢了。
而中国新诗的践行者现在很多,流派纷呈。写诗的多于读诗的。方家们也在做总结、保留及至流传的工作,当然这是他们的工作,与我们无关。
最后说句实在话,写诗不是什么,只是一种心灵的需要,如此而已。其他观点,在我文集中那篇 懒 我就写诗 中已经略提,不再重复。
把你的这篇顶上,大家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