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就是我们目前的人生。它真实存在。如果暂时将审美搁置一边,“芙蓉现象”反映出来的,是所有人都无法避免被这个大的声色传播场裹夹其中。我觉得这才是最应该注意和抑制的事情。
也许,多年之后,我们重又该思索一个老问题了。这个问题即“怎样避免被奴役”。 "
在媒体时代的今天,媒体作为一个国人所期许的"公共空间"有时是"虚幻"的,它可以是社会正义的保护者,同时也可以是低级趣味的传播者.这和它本身的特性有关--媒体具有高度的商业化,它的生存压力在于能否吸引人们的眼球.在媒体运作的背后有着一种市场的逻辑存在。他们为了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往往表现出强调例外甚于常规,强调煽情甚于重要性这样的奇特现象。
而国人与媒体之间是一种互为工具的关系,国人需要媒体这个平台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媒体需要国人的言论吸引眼球.但这种互为工具的关系是不太平等的.通常媒体是主动的,因为在许多场合媒体通常事先已经定下了基调,再由国人不动声色地将这些观点一一叙述出来,媒体往往不愿意接受那些坚持自己立场的人,因为他们还要关注收视率、点击率和检查机构的一些苛刻的审查.
因此,国人一方面必须依赖所谓的“公共媒体”来呈现自己的观点、立场,但同时也必须接受他们的利用。于是,既然在媒体时代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那么如何在商业逻辑和正义逻辑之间取得平衡甚至是游刃有余,则是我们解答“如何避免被奴役”的唯一通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