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湖北文学创作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寒鸦 收藏:0 回复:12 点击:6763 发表时间: 2005.08.01 15:49:58

再读老人与海有感


   年轻时候读书,喜欢翻看名著,不管是情爱的,哲理的,战争的,都能随便看个大概,除了记住简单的情节和说上一两句名言外就剩不了多少记忆了.回想起那时候无非是一种虚荣心在作祟,无非是怕孤独得别人谈起时候自己一无所知罢了.
   如今已过三十多个春秋,再次翻看床头那本书---老人与海.看着那个荣获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评论---以哲理和象征使他的硬汉子得到升华---的男人欧内斯物.密勒.海明威.才真正有点体会这个以自杀方式结束一生,四次结婚,三次离婚,有着灿烂多姿而又坎坷爱情生活,不屈服于任何逆境,独立一脚写文章的男人的傲然胸怀和他的一句话.
   痛苦对一个男子汉算什么.
   老人---桑提亚哥,后颈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有着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晒成的褐色疙瘩;有着总是拉大鱼的缘故,长着凸凹不平痕迹的双手;有着海一样蓝,满是愉快,毫不显沮丧的眼睛;有着曾经辉煌把大鱼切成一片片腌制起来的打鱼岁月;也有着四十天一无所获,就算把鱼网卖了也吃不上一顿鱼伴黄米饭的艰辛日子.
   海,漫长的金黄色海滩,高耸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飘扬着的晨风送来非洲气息.深黑的水里,灿烂的水柱.在蓝天收集着云彩的同时等着老人和飓风的到来.
   老人爱海,爱把海比着征服喜欢的女人一样来征服.
   那个陪伴老人的孩子因为父母不同意没有随来.老人是独自一人出海的.旷阔的海面上除了马上到来的飓风就他孤独一人了.他起先只想捕些沙丁鱼来果腹,可没想到钓丝一开始就勾住了一条有深紫色的头和背,长着一根垒球棒一样的嘴,镰刀片似的尾巴的大鱼.
   老人本来就老了.和鱼搏斗的开始手就抽筋了,疼痛难忍.他想到放弃,但向孩子证明自己是一个坚韧,古怪的老头的念头使他又充满了勇气和力量.他想证明他能和鱼呆在一起的时间比任何人都长---包括狄马吉奥.经过两天的拉锯老人真的想睡觉了,可就是脑子非常清醒----清醒得跟我兄弟星星一样.因为他知道,困难的环境睡觉就意味着死亡.
   坚持痛苦身体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鱼终于死亡了,骄傲的最大资本就是老人肯定再一次成为别人羡慕的话题.可困难的延续往往并不因为你有了暂时成功.开始的期待变成了现实----鲨鱼出现了.
   星鲨一条接着一条出现开始掠夺老人疲惫不堪得来的胜利果实.持续的人鱼战斗考验老人的意志和思维,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生存还是死亡.老人迷糊过,彷徨过,诅咒过,祈祷过,可那想向人们证实自己实力的念头激励他一次一次坚持下来.就算最终自己知道打败了,败得很惨,一点补救的办法都没有.直到生存到有人拿着尺子丈量鱼骨骼而证明老人曾经不可磨灭的伟大----毕竟他是多么不容易生存下来的老人.
   看完了这篇名著小说,给了我的灵魂深深的震撼.好的作品总能给人引发对生活的一些启迪.书的作者的人格魅力我已经从他的多部作品中见识过了.任何一个读者看了这篇小说,都会为老人的自信和执着所钦佩.是啊.一个老人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对生活的热爱,对恶劣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的毅力和潜能到底又多大.
   由此我联想起我父背们的生活.生活在大山中,挣扎在六七十年代艰苦岁月里的父辈生活都很苦.经济困难,粮食缺少,儿女众多.可在我的记忆里他们虽然简单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笑容和快乐,他们总能用宽容和沉默来扛起日复一日家庭衣食住行的重担.年轻时候听到他们说起在当时我看来很不能理解,觉得迂腐得象个笑话一样的往事.家乡离县城有40多里,那时候他们经常挑着担材火走着去县城买卖而换回一些家庭生活的必需品.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去的时候穿着草鞋,回来时候还要把草鞋脱下来走着回来.当我现在成年品位生活的艰险的时候我已经笑不出来了.这不正是他们和那捕鱼的老人一样面对恶劣的环境而坚定自己的信念生存下来的一种曲折的斗志吗?这不正是抗起中华民族度过一次次艰难岁月的脊梁吗?
   我的家庭生活中,读书岁月中,工作环境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候压力被迫得我想把所有的一切都放弃了.人生的阅历使我经常采取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无为思想.国人传统低调中庸的逻辑---遇到事情,退一万步说总是经常影响我在工作中进展的积极性.为什么遇到困难我们不是进一步说呢?为什么不能象老人在筋疲力尽时面对鲨鱼一次次的到来高声的鼓励自己---来吧,再来吧,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奋斗到死呢?
   再次读起这样富有哲理的小说,我不由的想问问自己,我的人生是否能坚持有过困境中哪怕灿烂片刻的辉煌;是否屈服于借口自己低廉的资本而一味的放弃理想的追求;是否沉迷于爱好淫糜的曲调而总是拒绝高雅的探索;是否应该面对风风雨雨的苦难而大声的提醒自己.
   痛苦对一个男子汉算什么呢.
  
  
  


原创[文.百味人生]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亓官 Re:再读老人与海有感 回复时间: 2005.08.01 17:48

    反问自己的那一段似乎少些,原书的介绍成了大头。标题是有感嘛,至少要给自己留点笔墨。:)
  
  不过结尾的最后一句极妙。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秋水寒烟 Re:再读老人与海有感 回复时间: 2005.08.01 18:01

    有感吗?没看见感在哪儿?只有原文故事情节的重复呀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寒鸦 Re:再读老人与海有感 回复时间: 2005.08.01 18:49

    因为自己仓促的原因,文章先发过了,看了朋友们的评论才感觉自己的不认真的态度,汗颜了.现在就是从新修改过的,还是感觉不好,以后自己该多努力.再次谢了前面两个朋友真诚的批评.----寒鸦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美灵 Re:再读老人与海有感 回复时间: 2005.08.01 22:56

    因为那般的坚强,才有了这句震撼的一句激人奋进的豪言。痛苦对一个男子汉算什么。是的,如果可以正确地面对,一切困境可以渡过。虽然太多的磨难,太多的挫折,坚强的男子汉永远站立在女人的前面,用他们伟大的身躯为身后铺就一片阳光与灿烂,女人的微笑孩子的欢快老人的幸福让他们心满意足。男子汉了不起!其实女人也一样,每天会面对不同的困难,一样的需要坚强和执着,痛苦悲伤默默地承受,把欢笑和快乐带给别人。痛苦,很苦,但也一样就不算什么,只要女人敢于战胜。老人与海,给人心灵启迪,让男人与女人知道如何面对痛苦。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秋水寒烟 Re:再读老人与海有感 回复时间: 2005.08.02 11:56

    很好,让我明白了什么才算男子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一池秋梦 Re:再读老人与海有感 回复时间: 2005.08.02 15:21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龄读起来总是有不同的感受,与自己对生活的体会而想到书中蕴涵的哲理,审视自己,再抬起头来看世界,再回到书中,哲学的含义就是爱和智慧的演绎.人本来就不应该低靡,应该追求向上的思想,经过生活的磨砺,在磨砺中不屈,前进,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可以擦擦汗,欣慰的笑,而不是低头回避自己的委琐不前!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人生何处相逢 Re:再读老人与海有感 回复时间: 2005.08.02 22:47

    真的很好啊!先介绍了《老人与海》里的内容,然后就发表自己的感想!如果没有它的内容,又怎么能说对它的感想呢!真好!给我们一种很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启迪!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紫殇 Re:再读老人与海有感 回复时间: 2005.08.03 21:17

    一本书,不变的内容,对不同的独者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哥哥对其中的深意理解的已很是到位
  面对生活,面对世事的纷杂,我们该如何面对,是执着还是退缩,老人与海,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生活哲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柳烟然 Re:再读老人与海有感 回复时间: 2005.12.02 20:19

    :))听到过《老人与海》的朗诵。铿锵有力的男声至今在耳边回荡。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木犁 Re:再读老人与海有感 回复时间: 2005.12.07 17:15

    这是我读到你的作品中,最激昂的一篇,我喜欢你这篇里面的精神状态!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月亮上的猫 Re:再读老人与海有感 回复时间: 2006.07.13 18:14

    痛苦对任何人来说都不算什么.
  看得出你写时确实激情澎湃。但好象和某些学生作文犯相似的毛病。读后感重点在感不在读。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zimalian Re:再读老人与海有感 回复时间: 2006.12.28 22:45

    名著不朽!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