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05年的7、8月间,笔者参加了由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组织的以北欧为重点的7国考察团。虽然时间不长,语言不通给此行留下许多遗憾,但走马观花看欧洲,异国他乡的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中西文化形成的差异感触也颇深。借胡杨一角,陆续将记忆中的点滴尽量搜索出来介绍给大家,也算不枉此行。不求完美,当一管之见足矣。
(一)我所看到的瑞典
七、八月份的瑞典,地如其名,无不显露出它的瑞丽和典雅。假若你有机会踏上这片土地,你可任意选择一个位置和角度,随便放眼望去,其景致都犹如从绘画里剪出来一般的美丽,正合乎很多人对这个小小北欧国家的想象。
瑞典有一半的国土被森林所覆盖,以红色为主的别墅式房舍恰如其分的点缀在茵茵青草中。田野里满目飘洒着灰绿的麦浪,座在急驰的巴士上,常常叫你分不清哪些是草,哪些是麦。城市里的建筑,门拱都做成弯弯的波浪形,窗子大多漆成醒目的白色。这里的天空有一种辽阔,蓝天白云显得十分优柔和透明。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信奉基督教的人们顶着五颜六色的檐帽,露出一种安之若素的从容。有人把这道风景比喻成“懒洋洋的优美”。
俗话说:森林是城市之“肺”,湿地是城市之“肾”。如果说你对这句话和上个世纪90年代才由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所谓“城市森林”的概念还缺乏了解的话,那么置身于这个以环境保护堪称“世界一流”的国度里将得到令人满意的诠释:“庄园式”的建筑和四周的林地、水面和谐配置,整个城市处于一种自然和近乎自然的状态。你从街道旁、停车场、公路边以至私人庭院所布局的众多细节里,映入眼帘的是乔、灌、藤、草、花相呼应的自然植物群落,体验到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座落于森林之中的视觉效应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位于波罗地海西岸,座落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德哥尔摩,早在14世纪就已定为瑞典的国都。它是我们这个商务考察团的首个目的地。全市有十余个岛屿,市区水道纵横,据说由70多座桥梁相连,有“建在木头上的城市”和“北方威尼斯”的美称。这里的北方街11号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的诞生地。由于这个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保持中立,首都的古城旧貌保存完好,街道、广场、建筑和公园很有特色。教堂、王宫和授予诺贝尔奖的市政厅、音乐厅闻名于世。
我们虽然语言不通,但却从接触不多的华侨那里了解到瑞典政治清明,文化和教育十分发达,同时瑞典人具有生性含蓄不善言谈的一面,对待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计划性强,是一个毫无浮躁特性的民族,他们恪守“存在,但不可见”这一箴言。但他们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并没有阻碍其发展,国民富有而文明,是最早实行社会福利、全民医疗的国家。据说他们贫富之间差别不大,一般个人年收入可以达到好几万欧元,家家有轿车,豪华房车、游艇也随处可见,人们喜欢滑雪、溜冰、游泳、等各种剧烈的运动以及到海滨或名胜景点游览、户外探险等,日子过的悠闲而自在。瑞典的人口出生率很低,因此国家鼓励生育孩子并承担接受教育的一应费用,家长、学校都以注重素质教育为己任,孩子过了18岁不再窝居父母身边。瑞典人天生好静,他们说话轻言细语,无论任何一个公共场所,一般都听不到大声嚷嚷、吵杂哄闹的噪音,大声说话常常会招来他们异样的目光。邻里见面或见到外国人好主动打个招呼,表现出最基本的素养和气节,但瑞典人却不好喝酒,室内也不可吸烟,遗憾在大庭广众之下却不乏看见女烟民。瑞典的十字路口都设有红绿灯,人们养成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即便马路上没有来往的车辆,但只要亮着红灯,他们也决不会横穿马路,据说“车让人”已经写进了法律,看到的是那么的井然而有序。高速公路、公共厕所全无收费之虑。还有饮食简单,主食乃肉肠、面包、烧卖和牛肉,蔬菜少而单一,青菜大多是切成小片生吃,自来水也可直接饮用……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我们从短暂的商务考察中了解到,瑞典实行私营工商业与国营公共服务部门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是欧盟成员国,但却是非欧元国家。这个国家铁矿、木材和水利资源丰富。虽然是个国土面积只有近45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900万的区区小国,而所取得的业绩是灿烂辉煌的。他们从17世纪早期就以“歌德堡号”商船远航中国而开始了瑞中商贸往来,据说当时每艘大船的贸易收入都相当于瑞典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如今两国贸易额已经达到50多亿美元。
由于瑞典政府高度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个国家在一个多世纪中创造出众多的奇迹,从一个乳业为主的农牧国一举成为现代化的福利国家和以钢铁、通信、机器、化学等著称的工业强国,造就了爱立信、沃尔沃等世界知名品牌。目前瑞典的科技创新已经在全球排名第一,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资市场之一,仅2004年上半年外商在瑞典投资活动就增加了60%,其增长率超过了德国、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
社会和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资源。怎样合理开发资源,如何营造和谐优美环境是我们从这个国家里得到的生动启示。如果只是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回报的将是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空气污浊,不尽的噪音、尘埃、光污染、高楼风、热岛效应……,甚至在我国见怪不怪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沙尘暴等地质灾害。没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观,不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瑞中两国的国情与文化背景差异颇大,但从瑞典的发展历程和做法来看,应该说有很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朋友如果有兴趣,可继续看看本人在瑞典拍摄的照片贴图]
http://www.my510.com/ac/wrd.php?arid=791029&userid=28668
------------------------ 鸣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