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河北诗以言志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落花风雨 收藏:1 回复:3 点击:5180 发表时间: 2005.10.04 11:18:38

远去的契丹


   一、你从远古走来
   我曾写过关于奚族的文章,那是为奚人鸣不平的。我写道:“奚族,一个古老的民族,一个与契丹唇齿相依、共为始终的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顽强的生存了1000余年,同契丹一起创造了辉煌的辽文化。由于其处于臣属的位置,被光芒万丈的契丹人掩盖了。”确实,那时就是有替奚人鸣不平的意思。契丹人实在是太耀眼了,就是现在,西方称作中国为“震旦”,就是来源于契丹的称谓。可见他在中国乃至世界都被人们记住了。现在,研究契丹的大有人在,奚人便被冷落了,于是有了我的那篇写奚族人的文章。
   今天还是让我们回到真正的话题来。契丹是因为什么为我所感动,是他那悠久的历史吗?是他那辉煌灿烂的文化吗?是他那令人心痛的消逝吗?总之,我们在追逐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过光辉一页的民族。他那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气息在永久的吸引着我们。于是我就有了写一写契丹的想法。
   我常常的徜徉在脚下的土地上,去追寻千年前的主人,他们就是奚人。但统治他们的就是契丹人,那时,他们正处于事业的顶峰。这两个比邻而居的紧邻,正在创造他们的辉煌。公元1004年,同北宋的中原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从而奠定了与中原120多年和平相处的局面。这散发着浓郁芳香的美酒是经历了怎样漫长岁月的酝酿呀。契丹人,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历史最早记载他们的先祖是东胡人,其实,东胡人不过是长期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当然包括我们的承德)民族的聚合体,而不能单单的理解为一个民族。在往前的历史似乎模糊了,但我的直觉,他们应该是山戎的后裔,如果是的话,他们的历史可要延伸了很多。先秦时期,山戎相当的活跃,多次入侵中原国家燕国。到了汉代,东胡一度的强盛,与另一个强悍的邻居匈奴发生了战争。结果东胡败溃,远走他乡。从此分为乌桓和鲜卑两支。鲜卑族,因退居鲜卑山(今内蒙哲里木盟沁左翼中旗)而得名。
   契丹人真正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是在公元四世纪,“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溯陲,后为冒顿所袭,报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魏书 契丹传》)从此中国的大地上有了契丹人的身影。让我们在回头来看看他们所走过的道路。东汉时,匈奴人分裂,中原东汉王朝对匈奴用兵,匈奴人远走大漠,从而契丹又回到了 阔别已久的故地。他们的活动区域在松漠间,即今天的老哈河中下游以北,西拉木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他的西面的近邻就是奚族。上面介绍过,奚与契丹是同族而异种,同出于鲜卑族。从历史上看,契丹与奚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在漫长的成长的道路上艰难的选择着,北方地区,幅员辽阔,各民族冲突融合的相当激烈,契丹就象一个慢慢成长的孩子,一开始蹒跚学步,他的身躯还不够高大,力量还不够强劲。他们得学会生存。于是就要依附别的民族。他们向中原王朝臣服过(北魏、隋、唐等),向突厥、回鹘臣服过。随着历史的进程,当形势发生变化时,他们也要改变靠山,于是就有了朝三暮四的印象,这是无可厚非的,为了民族的生存才是最高的利益。唐贞观年间,中原王朝的势力到达了顶峰,于是在贞观22年(公元648年),契丹诸部皆内附唐朝,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巴林右旗南),以部落首长窟歌为松漠都督,封无极县男,赐李姓。设十州,统由窟歌管辖。到武则天当政时,契丹携奚又叛,转附突厥。在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曾胁迫契丹反唐,出兵古北口,后又偷袭安的后方。中原进入藩镇割据的分裂状态,契丹和奚彻底的依附了突厥。
   五代十国后期,突厥消弱了,中原正处在分裂状态中,各方互相的征伐,自然无暇顾及外夷事物。契丹就象一只圈在笼子里的老虎,终于的挣脱了牢笼的束缚,此时,他们内部则完成了力量的整合阶段,进入了遥辇氏的快速发展阶段。那时,契丹民族产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耶律阿保机。于是,一切都显的是那么的水到渠成。在完成对内部各部的征服收拢后,他的巨大的力量终于爆发了,石破天惊式的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轰轰烈烈的一幕,此时,大幕已经拉开,就让我们细细的观赏吧!
  
   二荣誉与辉煌
  
   游牧民族的特点在于游,行踪不定,逐水草而居。过的是毡房野炊,骑马逐猎的生活。长期以来,契丹人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耶律阿保机,名亿,契丹迭剌部人,其先祖世代为迭剌部夷离堇(军事首领)。耶律阿宝机成为夷离堇后,便开始了他一生辉煌的起点。
   耶律阿保机一生东征西讨,先是统一契丹八部,征服西奚、东奚,向北进攻女真,向东讨伐室韦,建立东丹国,向西与党项人开展,向南与中原的后晋、后唐用兵。公元906年正式继皇帝位,国号契丹,后改为辽。可以说,阿保机时代,辽国疆域版图基本砥定了。到了太宗耶律德光时,契丹人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辽太宗将契丹的进攻方向重点放在了中原。终于从中原索取了燕云十六州,将契丹的势力推及今天的霸州、白沟一线。从此,中原的心腹便完全袒露在契丹人的面前。失去了险山峻岭的屏障,从此汉人的日子过得心惊肉跳。石敬瑭,这个汉奸儿皇帝从此便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中原由此遭受西北外族涂炭达四百余年。女真人、蒙古人都是踏着契丹人的脚步进入中原的。我曾浏览过《中国历史地图集》,当翻到北宋一页时,我的心悸动了。说实在的,北宋王朝同过去的汉、唐简直无法相比。就像一个羸弱可怜的孩子一样,躲在历史的角落里,完全失却了中原王朝应有的霸气。它的北方,强大的契丹疆域面积远远超过北宋,西到阿尔泰山,北及大兴安岭,东至渤海,南达霸州、白沟一带。北宋王朝也曾努力过,试图收复失去的土地。宋高宗两次用兵,均无功而返。从此,便失却了收复失地的信心。公元1004年,辽承天太后携辽圣宗耶律隆绪,向北宋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契丹的铁蹄踏及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最终同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迫使北宋承认了契丹人对燕云十六州的统治。
   契丹的疆域版图,比北宋广大。但为此还不足以证明他的伟大。蒙古人强悍,势力范围横跨亚欧非三大洲。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我始终无法让我承认他是伟大的民族,他的统治方式是野蛮的,文化是落后的,政治智慧是低下的。契丹正好相反,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加速了本民族改革的步伐,他们以中原封建王朝为楷模,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契丹民族是一个向中原文化学习最虔诚的民族。阿保机时代,充分重视汉人知识分子,“两韩”(韩延徽、韩知古)在契丹建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韩延徽,幽州安次人(今河北廊坊)。后唐卢龙军观察度支使,出使契丹被羁留,为太祖所信任,建议建宫殿,正 君臣、定名分,教民稼穑。韩知古,蓟州玉田人,契丹攻蓟州时,为契丹所获,后为太祖谋事,帮助契丹订立典章制度。
   契丹人尊崇儒学,信奉佛教。诚心诚意向中原文化学习,他们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契丹贵族大都精通汉文,也涌现了不少诗人,一些诗作水平还很高。到现在,我们仍能感受到契丹文化的浓郁的气息,佛塔、壁画、经卷、辽三彩,仿佛跨越千年的时空,向我们述说他那风光一时的辉煌。
   契丹的伟大还不仅如此,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他那高度的政治智慧。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一国两制”治理模式的先河。契丹人同中原汉人作战,俘掠了不少汉人,辽太祖设立了汉儿司,专门管理汉人事务,太宗时改为南面官制。从此,以南面官制治理汉人,以北面管制治理契丹便成为了基本国策固定下来。这一套凝聚着高度智慧的治理模式使契丹人受益非浅,也使后来的满人深受启发,就是今天的我们,还在沿用他的思想。
  
   三、消逝——永久的痛
  
   当年读《辽史 天祚皇帝本纪》时,就觉得天祚皇帝不务正业,整日的就知道游山玩水,打鱼射猎,显见的就是个亡国之君。后来,随着我对契丹人的了解,我才发觉当时想法的错误。契丹——一个从远古走来的游牧民族,即使到后来,在相当程度上还保留着一个游牧民族的特点。他同中原王朝最大的不同就是四时捺钵制度,捺钵就是皇帝的行营,辽国前后建立了五个都城,此外还有春夏秋冬四季捺钵,也就是说皇帝一年中的行踪是随着季节走的,游移不定。他们垂钓捕猎就象我们中原汉人皇帝春季扶犁一样,都有教化天下百姓的积极意义。
   海东青,一种小而强健的猎鹰,善于捕捉天鹅,成为契丹人深深喜爱的帮手。因其盛产黑龙江下游地区,因而也成为居住在这里的女真人向契丹人进贡的主要物品。契丹人到了后期,汉化了,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了,他们对海东青的索求无度,契丹信使络绎道上。海东青也就成了两个民族冲突的导火索。其实,海东青何罪之有。任何事物都有发展壮大和衰落的过程。历史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逃不出这样一个铁律,当契丹人在创建强大的封建国家的时候,他们的事业也就 到达了顶点。契丹贵族汉化了,也要追求享受了,于是他们贪婪的本性也就暴露出来了。他们对本民族尤其是周遍被统治的其他民族盘剥勒索,以满足他们不断膨胀的私欲。从这一点说,与其说是契丹贵族的悲剧,到不如说是人性弱点的悲剧。
   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在他们的领袖完颜阿骨达的带领下,奋起反抗了。契丹人苦心经营起的大厦顷刻间就土崩瓦解了。期间,中原宋王朝在契丹衰落过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契丹逃归的汉人马植提出了颇有创意的建议,后来被史学家称为“海上之盟”,既北宋王朝派人从蓬莱入海,进入女真人的地域,共同商讨对付辽国,以期收回被契丹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后来,北宋王朝瞻望徘徊,两度出兵败归。无奈,只有从女真人的手中花重金赎回燕山府等长城以南八州,收回大同等西北诸州的梦想也化了泡影。不但如此,北宋军队的软弱无能也暴露在更加凶悍的女真人面前,真是引狼入室呀!
   冲突是由契丹贵族引起的,而灾难却由整个契丹(还包括奚等其他民族)来承担,在这场空前的民族灾难面前,契丹人的命运就象是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身不由己的飘荡。契丹人仍是强悍不屈的民族,他们也曾强烈的反抗过,但在更为凶悍的女真人面前,他们的命运是多么的凄惨。据史料记载,女真人建立金朝后,曾下令屠杀那些仍在反抗的契丹人,其中大规模的屠杀曾持续了一个多月。
   契丹人是幸运的,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磨砺,终于成就了历史的辉煌,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强大的国家,统治时期达200多年。同时,契丹人又是不幸的,他们不象女真人和后来的蒙古人,在建立国家后,在中原站不住脚时还能退回故地,保留一个民族生存聚合的基础,因而也就有了女真人的二次振兴。蒙古人,至今仍生存在西北大草原中。契丹人就没有这么幸运,在女真人的冲击下分崩离析了,一部分在耶律大石的带领下,踏上了漫漫的西征之路,最后消逝西亚的民族中。另一部分远走北方大漠,据说今天黑龙江地区的达斡尔人就是当年契丹人的后裔。另一部分在天祚皇帝八弟阿育的带领下南下川、黔、云南一带,改为阿姓隐居起来。而更多的契丹人则在女真人的铁蹄下过着屈辱的生活,以另一中形式生存了下来。
   一个伟大的民族就这样的消逝了,我们只有在历史的档案以及那些文物中来感受他们。历史的发展浸透着多少血泪情仇啊!契丹民族的消逝,也就成了我心中永久的痛。
  
   四、永在的源头
  
   多次的走进辽河源,亲近辽河源,当然是留恋那美丽的风景,徘徊在花草树木中,徜徉在溪水云岚里,我尽情的享受着山水清韵带给我愉悦的享受。在我还有更深层的意思,那就是厚重的历史积淀,这里曾经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发祥地。
   《辽史卷 三十七》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这就是契丹民族关于他们的始祖奇首可汗美丽的传说,据后人考证,契丹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是在北魏初,据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土河就是今天的老哈河,发源于马盂山。为辽河的源头,如今已成为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
   历史赋予我们的是如此的丰厚。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每次流连在美不胜收的花海林木中,仿佛走进梦幻一般,就象人类历史中曾经经历的那个久远的梦,凄迷朦胧。在跨越1400年的历史长河中,历尽刀光剑影,日月轮回的时光的打磨,在冀蒙大地的一角,仍保留着一块人间净土。这里的景色是如此的清新秀美,林木葱郁,花海繁茂,怪石嵯峨,溪水潺瑗,清新的不忍心去触摸。她是一种玲珑剔透的美,就象那清纯的少女,纤尘不染,欲笑还颦,欲语还休,处处透露出一股山野的气息。与山外喧嚣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静静的幽林深处,传来几声鸟鸣,越发的显出这里的空疏寂寥来。这里是一座历史的圣山,1400年前,契丹民族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闪亮登场了。那是秋天的一个下午,那个青年男子肩头披着浓浓的绿荫,掬一捧清清的泉水。青年人回过头来,深情的凝望着身后浓绿如黛的大山,然后就跨上那匹英俊的白马,一路东去。此时,夕阳衔山,红叶满山,马声潇潇,寒蝉凄切。俨俨的秋意映衬着那个青年的一丝丝怀恋和酸楚。他走出了大山,一步步的登上了中国历史的制高点。在他那以后一生的生涯中,这梦里的江山时时的萦绕在他的心头,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他回来了,当他再次踏上这块美丽的土地时。此时的契丹民族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民族。尽管其中的道路是那么的崎岖,浸透着多少血泪情仇,四百年的浓厚的积淀铸就了历史的辉煌。在品味成功的喜悦的时候,心中挥之不去的还是对这片圣山的怀恋。于是,承天皇太后(萧燕燕,就是民间传颂的萧太后)带着她的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又回来了,此时,辽与北宋签定了《澶渊之盟》,奠定了两国和平相处的基础,就在这座圣山的脚下,建造了中京大定府。从此,这里就成为辽国的政治中心。后来,承天皇太后的大女儿就归葬在马盂山中,将她那幽思的灵魂永远的寄寓在了这片土地上。
   当我徜徉在那断壁残垣的烽火台下,流连在粗犷豪迈的石羊石虎中。我仿佛有一种将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的愿望。透过那斑斑锈迹,分明的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无奈。契丹民族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却在这残存的遗迹中仿佛还在感受到他那跳动的脉搏。或许,我无数次的走进辽河源,亲近辽河源。就是要走进那遥远的时代,去感受那浓重的历史氛围吧!
  
   五、驿路风尘
  
   宋辽两国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签定了《澶渊之盟》,从而奠定了两国和平相处124年的基础。每当双方国君即位、生辰、正旦等重大节日,都要互派使节祝贺。据后人考证,期间双方互派的使节达1600余人次。两国和平相处时间之久,双方往来之频繁,都是历史上罕见的。
   辽宋两国的驿路有两条,一条就是从今天的北京经古北口、滦平、隆化、承德、平泉至内蒙宁城(辽中京)的古北口路,宋国使臣出使辽国多走此路;另一条是从今天的北京经通州、三河、蓟县、石门、遵化、喜峰口、宽城、平泉至内蒙宁城的松亭关路。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东汉末年魏武帝曹操北征乌桓就是走的此路。由于这条路简捷,被辽国秘而不宣,成为一条神秘的路。
   宋辽两国驿路是不断延伸和完善的。起初,宋使臣只是到达辽南京(今北京),随着两国交往的加深,宋使者的目的地又向北延伸到辽中京(今内蒙宁城的大明镇),后来又向北延伸直至辽上京(今内蒙巴林右旗)。当初,驿路上只是简易的驿馆,后来又增设了一批顿馆。这是两种不同规格的接待机构。驿馆较为正规,规格较高,驿馆之间的距离大约在80——90华里之间,正好为当时使臣一日的行程。能够提供使臣的吃住。顿馆只是简易的接待机构,为来往的使臣中午歇息和午餐的场所。自雄县进入辽国境内,经古北口到中京,期间经过今天承德境内的滦平(新馆、卧如来馆、柳河馆)、隆化(打造馆、会仙馆、松亭馆)、承德(牛山馆、鹿儿峡馆)、平泉(铁浆馆、富谷馆),全程650华里。那时,承德境内为奚人居住,这个与契丹为同族异种的民族,自归附契丹后,由于所居住与汉人比邻,因此实行了与他地不同的农牧结合的耕作方式。五代十国时期,大量的汉人涌入,为奚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于是这里成为辽国最富足的地方。“农夫耕凿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网。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以斗量。”(苏颂《牛山道中》)在苏颂的眼里分明就是一副农耕行乐图了。
   在这漫漫的驿路上,使节往来不绝,络绎道上。我们看到,王曾、刘敞、包拯、欧阳修、苏颂、沈括、苏辙,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相继的走来了。迎面而来的是险峻巍峨的大山,四围满是苍松翠柏,奇石险滩。极目所视的是连绵无尽的群山,衰草遍野,牛羊纵横,有时漫天黄沙扑面,砭人肌骨。耳畔回荡的是松涛阵阵 ,不时的狭带着虎啸狼嚎。北过古北口就没有了里堠,只得以马上计程,以日影为标志。“度远行愁失,盘高路欲穷。山涧闻唤鹿,林黑自生风。”(欧阳修《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这是一次艰难险阻之旅,辽国那异域风光,对于他们这些习惯了江南三月,莺花草长的汉人来讲,该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体验了,行走在荒芜寂寞的道上,心中该是一种落寞的心境吧!
   但他们毕竟是诗人,诗人,只要当外部环境激烈的变化,引起内心世界共鸣的时候,诗人的才思就象那涌动的泉水一样的奔涌。北国奇异险绝的异域风光大大吸引了他们的眼神,“珍重诗翁饶藻思,剪裁风物宜新。”(苏颂《富谷馆事》)有如此瑰丽的山河做伴,旅途也就不甚寂寞了。一路的山光水色,风霜雪雨,收入眼底,蕴成诗思,化作笔端流淌的诗篇。奚人敦厚善良的品行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北庭一意向中原,言语绸缪礼亦虔”(苏辙《使契丹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在他们的笔下,经常吟咏的是辽国奇异的风光,“沙底暗冰频剜马,岭上危径罕逢人。”(苏颂《和富谷馆事》)“人向万山峰外过,月从双石岭间升。”(苏颂《和就日馆》)“卤马寒随草,奚车夕戴星。”(刘敞《铁浆馆》)这里的山水在他们的眼里是如此的神奇,有一种中原所没有的大气,令人荡气回肠。有时走累了,在马上极目远眺,漫天黄沙,遍野衰草。整个世界似乎荒凉了,心境也就黯黯的,峰回路转,就在山弯出,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星罗棋布一般的散落在山上,村中不时的飘出几缕炊烟。于是他们便象孩子一样的手舞足蹈,在他们看来,那几缕炊烟是那么的温暖,于是就有了“白草悠悠千嶂路,青烟袅袅数家村。”(苏颂《过土河》)的诗句。
   一条漫漫的驿路,几月趱趱前行,将我们的诗人还原为真正的诗人。那涌动的诗思化作笔端旖旎的风景,当我们读着这些正史里所缺少的鲜活灵动的文字时,心中该是怎样的一种激动啊!这些灵动的文字就象那一副副散发着永久芳香的水墨丹青,让人遐思,悠远绵长,仿佛那生动的历史画面在我们面前展开。有时我坐在飞驰的车上,行走在这条千古驿路上时,真的觉得自己就是那些踽踽独行的和平使者,似乎身上就有了某种使命。于是我就觉得脚下的路厚重了起来,有了一种历史的凝重感。
   感谢那些风尘仆仆的使者,还有这么一条神奇的驿路啊!真的,这是我心中诚挚的呼唤!
  


原创[文.心路心语]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落花风雨 Re:历史散文)远去的契丹(全文) 回复时间: 2005.10.04 11:19

    我的系列历史散文到这里就全部的结束了。在写此篇文字时,我还真的费了一番心思。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文字的名称。历史散文,过去似乎没有如此的提法,我以他做题目,显见的是会引起误解的。其次就是文章的写法,既然称为历史散文,就要用散文的笔法来写历史,问题接着就来了。究竟如何裁减史料的问题,无疑,充分的占有史料是对的,但她不是学术文章,直接大量的引用史料显得文章生硬没有活力,戏说又不可取,但还要有自己的东西体现在其中。这里就有个合理的度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题材,我是初次实验,他的粗疏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的一些观点也不一定都站的住。但我庆幸的是,原计划写作的五个部分终于完成了。当然,历史是个丰富的矿藏,那里有我们尽可开采的矿藏,就说契丹人,也是很多地方值得一写。譬如他的宗教、行政区划、还有他的军事都是很有特色的。但限于我的能力和精力,只能到此为止。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你们的鼓励是我写作下去的勇气和动力。有你们的支持,我只有更加努力了!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将这一组文字放到了一起。说是系列散文,所以有一条主线在里面,但每一篇都是独立的。
  

回    复    

回复人: 音语石 Re:历史散文)远去的契丹(全文) 回复时间: 2005.10.04 15:13

    石敬瑭出卖了幽云十六州,也就是落花所说的燕云十六州,这可是当时乃至今日的重要军事防御线。其中幽、蓟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云、应、寰、朔四州位于山西北部,幽州和云州后来成为辽国的南京和西京,长城要隘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都在这一带。幽云十六州一失,北部边防从此几乎无险可守,契丹人纵马即可直入中原,在《水浒传》和《天龙八部》中略有描述,自失去此地后北宋王朝就开始了再无翻身的机会。
  写的不错,俺喜欢。呵呵。

回    复    

回复人: 午月禾 Re:历史散文)远去的契丹(全文) 回复时间: 2005.10.15 13:33

    收藏了研究!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