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站务读编往来版主:读编往来  文坛编辑部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午月禾 收藏:12 回复:15 点击:6646 发表时间: 2005.10.25 19:22:08

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诗歌的基础知识
  
  
  一、诗歌本质论
  
  古代,三种观点:重志派、主情派、情志并举派
  1、《说文》“诗,志也。从言,寺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本义是停止在心上,也就是藏在心里的意思。先秦时代人们对“志”的理解,主要是思想、志向、抱负之义,但也包孕着情感的基因。
  
  2、屈原时代,“抒情说”就产生了,但被汉儒扼杀在摇篮之中。
  《楚辞.惜涌》“惜涌以致 ,发愤以抒情。”
  魏晋时代,“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觉醒。”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缘于情柔,严羽《苍浪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
  明.谢榛《四溟诗话》“作诗本乎情。”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诗主言情,文主言道,诗一言道,则落腐烂。”这说明中国人的诗歌观念逐渐趋同,认识到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吟咏性情”。
  
    3、现代
  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穆木天《中国诗歌会》:“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二、诗歌风格论
  “风格”一词,本指人的风度品格,用于谈文论诗,则指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色,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特征的表现,属于一种综合性的美学范畴。
  
    1、时代风格论
  诗的艺术风格始终受到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时代不同,风格各异。
  五四初,平民意识,歌颂下层人民
  抗战时期,诗歌从内容到艺术都一致
  建国初,颂歌狂潮
  浮夸的民歌,“大跃进”新民歌运动,“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梁;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驶过不晃荡”“麦秸粗粗象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瓦,一粒麦子三天粮”
  五四时期曾以凤凰为象征预言中国新生的郭沫若率先唱出了《新 颂》,曾在旧中国的监狱中写“给予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的艾青写的是《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在旧中国以唱“夜歌”著称的何其芳写出的是《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就边当年正忧心忡忡的胡风,也写了热情洋溢的《欢乐颂》。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祖国,歌颂新的时代,歌颂革命,成为当时诗歌的重要主题。
  
    2、作家风格论
  一种艺术风格的形式,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时代风格,不是地理风格,也不是诗体风格,而是诗人自身的艺术个性,而这种艺术个性是由作家独自的个性气质、艺术修养、生活阅历、审美理想等各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明》田艺蘅《香宇诗谈》“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着,所以诗沉着。
  薛雪《一瓢诗话》“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
  “诗品出于人品” 闻一多 徐志摩
  
    3、审美风格论
  “阴柔阳刚”之说,由姚鼐提出,《复鲁絮非书》“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
  
   (1)所谓“阳刚之美”,就是西方诗中所说的“壮美”,包括雄浑、壮丽、博大等艺术风格,语言上表现为“雄伟”,情感上表现为激越、奔放。如郭沫若《女神》第三辑
  例:殷夫《血字》
  
   (2)“阴柔之美”、“优美”,包括淡雅、柔和、飘逸、清新等艺术风格,语言上表现为徐婉淳朴,情感上表现为蕴藉含蓄、绵密婉丽。
  例:冰心《繁星一三一》《大海呵》徐志摩《我是一条小河》《再别康桥》
  
    (3)“阴阳相生,刚柔相济”
  姚鼐创立的“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的审美风格论,特别强调二者的中和美,认为有刚无柔,或有柔无刚,都不是真正的艺术之美。《发现》P185 《红豆篇》P140
  同一诗人诗作会有两种风格,闻一多、郭沫若《天狗》P50《晴朝》P139
  同一首诗中也会刚柔相济,李白的《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等。
  
  
    三、诗歌鉴赏论
  
    1、意境欣赏
  意境是指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亦称“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集古今“意境”论之大成,他将“境界”分成三种类型:
  
   (1)虚实:“造境、写境”《我是天狗》 《三弦》
   (2)物我:“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3)大小:“大境界小境界”
  
    意境的高低、深浅最重要的要看作品在情与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统一上达到何种程度(同时,意境的价值还体现在情与景的品格上。情感是否高尚,境象是否生动优美,关系着薏境的性质和形态。情感和境象的低昂、明晦也关系着意境的色调)
  王国维:“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2、格律欣赏
  格律欣赏是从音韵、平仄、格律的角度去欣赏诗歌艺术的音乐之美。中国古代诗话论诗,讲述诗歌韵律之和谐匀称,以对仗工整、音韵流转、珠圆玉润为美。
  现代对诗歌音乐美的要求因时代、流派、作家而不同。
  初期:胡适“自然音节”
  刘本农“破坏旧韵,重造新韵”
  郭沫若:否定外在律,提出内在律,“情绪的自然消涨”
  闻一多:“音乐美”“ 新格律”
  戴望舒:“去掉音乐的成份”
  
    3、语言欣赏
  本来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面在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对于语言的依附更重。诗歌的难译性
  诗歌语言的特质在于它对一般语言规范的遵循和偏离。只有遵循规范,才能保证作品有可能被读者领会;只有偏离,才能传达微妙的诗思,才能凝炼、含蓄、言少意多,眩耀语言形式美。
  例:比较“从跳台上看池中的水面”与“从十米高台/陶醉于下面的湛蓝”艾青《跳水》
  
    (1)在诗语综合规范时,要穿过规范,把握诗人独特的创造。
  如词的选择,词义包括概念因素、意象因素、意味因素,应深入领会诗歌词汇的意味因素。例:《断章》桥、楼、明月、梦
  
    (2)当诗语偏离规范时,应能理清诗的脉络,作出诠释。
  例:苏雪林《论李金发》“做象征诗的秘密,我不妨在这里揭破它。”后来,象征派诗人所谓“不固执文法的原则 ‘跳过句法’等虽然高深奥妙,但煞风景地加以具体的解释不过应用省略法而已”。
  
  (3)好的诗语应在偏离和遵循之间恰到好处,既不偏离太远,无人能解,也不遵循太严,缺乏新意。
  
  4、持巧欣赏
  
    (1)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在日常说话中,在科学著作和各种应用文体中,比多半是为了使意思显豁、使接受者容易明了;在诗歌创作中,比喻是为了避免直白,为了更加含蓄、婉转,为了扩展供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
  “远距”“异质”原则:为了扩大比喻的容涵,使想象的空间更广阔,常使喻体和本题分属完全不同的经验领域。
  例:《世说新语》载,谢安与晚辈在家中讲论文义,正下雪,随口问:“白雪纷纷何所以?”侄儿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法国象征诗人兰波《醉船》“我梦见雪光闪耀的绿幽幽的夜,一个个亲吻在大海面前徐徐飞旋。”
  
  李金发《有感》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一类是“他物”以其形象发生作用,所造成的氛围、情调,预示全诗的意境,并构成全诗意境的组成部分。另一类是起兴的诗句以其声韵造成音乐美,与后面所咏之辞连结。
  例:冰心 《繁星 . 一三一》
  
    (3)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苍》、《弃妇》
  
    (4)暗示: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语言使人领会。
  例: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乱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地深沉……
  
  
  血字
  
  血液写成的大字,
  斜斜地躺在南京路,
  这个难忘的日子——
  润饰着一年一度……
  血液写成的大字,
  刻划着千万声的高呼,
  这个难忘的日子——
  几万个心灵暴怒……
  
  血液写成的大字,
  记录着冲突的经过,
  这个难忘的日子——
  狞笑着几多叛徒……
  
  “五卅”哎吆!
  立起来,在南京路走!
  把你血的光芒射到天的尽头,
  把你刚强的姿态投映到黄浦江口,
  把你的洪钟般的预言震动宇宙!
  
  今日他们的天堂,
  他日他们的地狱,
  今日我们的血液写成字,
  异日他们的泪水可入浴。
  
  我是一个叛乱的开始,
  我也是历史的长子,
  我是海燕,
  我是时代的刺尖。
  
  “五”要成为报复的珈子,
  “卅”要成为囚禁仇敌的铁栅,
  “五”要成为镰刀和铁锤,
  “卅”要成为断铐和炮弹!……
  
  四年的血液润饰够了,
  俩个血字不该再放光辉,
  千万的心音够坚决了,
  这个日子应该即刻销毁!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转载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午月禾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0.25 19:23

    朦胧诗派
  
  
  一、流派的基本情况
  
   名称来自章明的评论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1980年第8期),并不科学,但流传甚广,约定俗成。
  实际上是指七十年代末涌起的一股新诗潮,其代表诗人是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食指、梁小斌、芝克、多多、林莽等。他们写诗最初孕育阶段开始于河北省白洋淀渔村的北京知青聚居点,最早的诗作有食指的《我的最后的北京》等,芝克的《街》,多多的《玛格丽和我的旅行》,以秘密的方式在地下传阅,走向公开:“四人帮”退出政治舞台公开,但还难以被普遍接受,作品大多以非正式的油印刊物的方式出现。影响最大的是北京的《今天》(1978年12月,北岛、芝克等创办,开始以街头大字手抄的形式出现,后来是16开的油印本,到1980年停刊止,共出9期。除了刊登诗作外,也刊载诗论、译诗和短篇小说。这个刊物集中新诗潮最初的一批诗人:北岛、顾、舒、江、杨、芝、方含、严力…)
  
   转折时期(1979-1980)开始被诗界所注意,得到某种程度的肯定。如《诗刊》1979选载北岛、舒婷的诗作,1980年又以“新人新作文辑”发表15位青年诗人的作品。1980年8月,举办改稿会,邀舒、江等17位青年诗人并于第10期以“青春诗会”的专辑集中介绍他们的作品和对诗的看法。
  
   论争:新诗潮影响扩大的另一个条件,是理论的介入。1979年,公刘《新的课题》,以顾的创作为例,谈这一潮流的思想艺术特征和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给予热情支持。1980年第8期《诗刊》发表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表示反对。1981年3月《诗刊》发表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论述了新潮诗新的美学特征,分析了这些美学特征的哲学基础,人的觉醒、人的价值观的改变。1983年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批语的浪潮不断,最为严惩的是1983年-1984年一段时间里,“三崛起”被当作逆流遭到严厉的批判,“程度不同并越来越系统地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和道路。”
  
   在批语的浪潮中,青年诗人有过一段时间的静默,1984年底以后这股诗潮重新活跃,但北岛等创作产生了新变。他们最初创作中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有很大削弱,转移为对民族历史文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悲剧、悲喜剧的审视,对诗的审美价值的追求更为自觉。更年轻的一代喊出“批倒北岛”的口号,摆脱朦胧诗的影响前行,被称为“新生代”、“后新诗潮”、“后崛起”等。
  
    二、美学特征
  
   (一)在诗歌内容上,恢复了“自我表现”的尊严和地位。
  
    1、表达对生活富有个性的思考。
  
  他们在十年浩劫那不正常的岁月里,曾经受过盲从的惩罚,有过被欺骗的教训,大都走过狂热、迷惘、觉醒的苦难历程,严峻的生活使他们的头脑变得清醒起来,成了对生活冷静辨别和独立判断的思考方式。
  他们根据切身感受,对于刚刚过去的“文革”以及运的历史负累,大都采取了批判审视的态度。对一切阻碍祖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旧事物具有义正辞严的批判锋芒。
  例:《祖国啊,我》,《回答》,江河《纪念碑》、顾城《眨眼》
  
   当朦胧诗人的视线转向现实生活的时候,他们热切地呼噢民主,呼唤改革,使命感、责任感强烈。
  例:《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也是一切》
  
   同西方现代派的许多诗人不同,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并没有泯灭他们对生活的渴望,而是使他们更执著地追求光明,并没有拉大他们和社会人群的距离,而是使他们更加贴近祖国和人民。
  
   2、“自我表现”的恢复,还表现在许多个我性的题材也走进了诗歌的创作领域。
  
   诗歌是最高于个性的创作,诗人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只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理应都是诗歌表现的对象。但长期以来这儿也成了禁区,否则就是资产阶级或小资阶级的自我表现。
  
    他们歌唱爱情的欢欣和痛苦,歌唱友谊的纯真和温馨;他们表现个人特殊的际遇,表现生活中一刹那的感觉和印象;他们提示自己内心的隐秘和梦幻,揭示个体某种深层的生命体验。
  例:《致橡树》、《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王小妮《我感到了阳光》顾城《远和近》《感觉》。
  
   一只打翻的酒盅/石路在月光下浮动/青草压倒的地方/遗落一枝映山红。桉树林旋转起来/繁星拼成了万花筒/生锈的铁锚上/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以竖起的书本挡住灶光/手指轻轻衔在口中/在脆薄的寂静里/做半明半昧的梦
  
    (二)在艺术表现上,朦胧恢复了诗歌作为抒情艺术所特有的强烈的主观心灵化的审美表现传统。
  
   诗歌从根本上说属于心灵,它对外在世界的种种态度主要是通过诗人独立内心世界的溶解和再造体现出来的,它的本质不着重于铺叙和解释客观事物的样式,而是塑造具有复杂意念的现代人心灵的对应物,因此,诗歌最主要的审美特征在于它的主观性和心灵化,是以心灵的方式,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不好的倾向:一是流于“写实”;一种是完全脱离生活实际的胡思乱想,按照某种流行的政治观念任意拔生活,使诗论于假大空的“太虚幻境。”
  
   1、审美主观心灵化的第一个特点是意象、意象组合和重叠的普遍运用。
  
   例:舒婷《墙》“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
  意象化方法的美学价值,在于它创造了许多含不尽之旨于言外的意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多解的方程式,扩大了诗的内涵,使诗含蓄、蕴藉。
  
   例:顾《弧线》鸟儿在疾飞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北脊。
  
   有人说这是对“弧线”人格的嘲讽,象外之意是表现了青年一代的独立人格;有人则认为这是表现了一种人生的环形道。
  
   2、大量运用象征的手法
  
   双关性形象象征片断、画体象征
  
   例:舒《船》从表层看,似手写失之交臂的爱情,因错过了机会而永远分离,实际上借大海对搁浅的船的叹息,在咏叹物定历史时期人与人之间那种艰难彼此理解的阻隔感。
  
   北岛《迷途》看法全诗写的像旅途生活,实是写了具有人生意义的三个阶段:追求、被阻、结局。
  梁小斌《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回    复    

回复人: 午月禾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0.25 19:23

    浪漫诗派
  
  
   一、流派的形成
   浪漫诗派是指以创造社为核心的诗人创作群。他们崇尚自我,注重情感流泻,发挥想象灵感。代表诗人有:郭沫若、成信吾、邓均吾、闻伯奇、倪贻德、洪为法、穆木天、王独清等。
   (作为浪漫主义,本质上就是理想主义,它强调从主观心灵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突出情感作用)主观性、抒情性
   初期白话情诗中,就具浪温主义倾向,如“少年中国会”的宗白华、田汉、郑伯奇等的部分诗作,就可视为浪漫诗潮的发端。
   《女神》的主要作品在1919.9-1920.2陆续刊出,成为积极浪漫诗派的源头。
   浪漫主义诗歌自觉形成一种流派是在创造社成立之后。
   二、诗歌理论----“自我表现”
   1、诗是诗人“自我”个性的张扬
   《三叶集》。1920.5出版,郭沫若、宗白华、田汉,较为完整系统的浪漫诗学,是浪漫主义诗学的奠基之作。
   郭:“诗的主要成分总算是‘自我表现’了。”“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听诗意诗境底纯真表现,命泉不流出来的STRAIN(音乐),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旋律),生底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田汉,诗应当是诗人自我的“血”、“泪”、“自叙传”和“忏悔录”。
   2、诗是诗人“情绪”的抒写
   郭“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
   情绪的律吕,情绪的色彩便是诗。诗的文字便是情绪自身的表现。”
   宗白华《新诗略谈》1920.2,最早给诗以明确界定,诗是“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底情绪中的竟境。…诗的‘形’就是诗中的音节和词句的构造,诗中的‘质’就是诗人感想的情绪。”
   3、诗是诗人情绪的“自由”抒写
   ①没有目的,郭《文艺之社会的使命》“文艺也如春日的花草,乃艺术家内在之智慧的表现。诗人写出一篇诗,音乐家谱出一支曲子,画家画成一幅画都是他们感情的自然流露,如一阵春风吹过池面所生的微波,应该说没有所谓目的。”
   所谓“没有目的”,只是说诗人写作之前不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目的,比如为社会现实服务,为歌颂谁、礼赞谁而写作之类。这是诗人自由抒写的前提。
   ②力求“自然”,不可硬作
   郭“只是我自己对于诗的真感,总觉得心‘自然流露’的为上乘,若是出以‘矫揉造作’,不过是些园艺盆栽,只好供诸富贵人赏玩了。天然界的现象,…没一件不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东西”
   “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
   ③在形式上没有限制
   郭“他人已成的形式只是自己的镣铐,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对的自主。”
   ④讲究“内在律”
   郭《论诗三札》“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商徵羽;也并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压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
   三、创作实绩
   1、对黑暗势力、腐朽传统的彻底破坏,对个性毁放、自由理想的热烈赞美,洋溢在浪漫主义诗作的众多诗篇中。
   《女神》里的诗“可说是举世无双”,“震尺海内,竞相传阅”,称即“是当时诗坛的霹雳手”茅盾《化悲痛为力量》,《人民文学》1978年7期。
   《女神》通过开辟鸿荒、气吞山河的抒情“自我”,强烈否定封建专制、反对一切黑暗势力,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暴躁凌厉之气”;同时,澎湃的激情、奔放的诗行,雄的旋律和粗砺的形式具有极强的感召力量,影响了多数浪漫诗人创作的格调,如程少怀的:火!火!火!/力!力!力!/摧毁宇宙的囚牢,/烧毁宇宙的狼豹,/火的力,力的叫,/我在欢叫,我在欢叫,/…未来的世界的光明哟!/未来世界的芬芳哟!/我在颂祷,我在叫号。
   都有是时代精神和创作个性的结合。
   我的激情诗与激情岁月
   2、身居异域的诗人,抒发对祖国的挚爱和忧虑之情
   穆木天伫立东瀛,遥望灾难沉重的祖国,发出执著的期待:“啊?几时能看见你流露春光,/啊!几时能看见你杂花怒放,/…几时能认识你的灿烂的黄金的荣光”《心响》爱国之情积郁深沉
   王独清长期飘泊异邦,在迷朦细雨中凭吊“荒凉古域”古罗马,缅怀“衰颓、败体面”埋着旧时代文明的故乡长安,《吊罗马》,浓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游子飘零无依之感交织在一起。
   蒋光慈,王以仁的《哀中国》
   《每回搔首车望》每回,/我的心只是跳动不停。/诗人客地的情怀/最苦的是遥悲故土的沉沦!/哎!中国,中国,/你何时复生?/
   3、浪漫诗人“返归自然”,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天地。
   (1)他们把大自然视为力的象征,破坏与创造的能量,把大自然蓬勃的生命与人的创造力结合起来,使天地万物与自我之间沟通。
   《女神》中,《太阳礼赞》《浴海》《光海》《地球,我的母亲!》《雪朝》《春之胎动》《日出》《海船中望日出》《晨兴》《岸上》《霁月》《夜》《梅花树下醉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创造》季刊上刊登212首,咏唱自然的有70首,占30%。邓均吾《黄昏》、郑伯奇《拜月词》、洪为法《雪》楼适夷《龙顶山放歌》倪贻德《登剑门放歌》大自然被充分人化,主观激情与外在物象交融一体。
   (2)另一类诗作借大自然美同城市污浊丑恶形成鲜明对照,表达对纯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物质文明的否定。风格恬静、柔婉。
   王怡庵《晚泛》王珏《日落江上行》胡山源《碧溪》,赵祖康《夏夜独行黄浦》顾敦《陇上漫步》《水磨》
   4、浪温诗作发展了“湖畔诗人大胆无羁的爱情诗”
   虽然从数量上来看,情诗在浪漫诗派中不占主要地位,但也突出了他们的风格,并推动了情诗在中国的创作。
   《瓶》42首,1925年,通过“我”的梦境反映出青年男女富于诗意的浪漫化的爱情,这里有男子的热烈追求,女性的温柔爱抚,有失恋后的忧伤,曲折回旋,体现了“五四”时期青年一代摆脱礼教束缚,渴望幸福的心声。
   洪为法近200行长诗《她,他》共19首,以第一人称抒写一对冲破封建礼教藩篇的青年男女热烈大胆的恋情:“我和你并坐,/更要和同卧,/礼教是什么,/谁还怕它的弃唾。”最后以失恋告终,痛苦、思念。
   爱情叙事诗:成仿吾《海上悲歌》,邓均吾《遗失的星》,梅绍农《菩提树下》
   草社冯至爱情诗:《我是一条小河》《满天星辰》,叙事诗《蚕马》
   5、浪温诗派中有不少消极乃至颓废的作品
   原因之①他们从欧洲接受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思想,但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作为个人与黑暗势力对抗,必然孤单无力,苦闷彷徨也就随之而来。再加上经济压力、生活失意、自我感情的不稳定。他们的消沉之作,是五四退潮后彷徨于十字路口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反映。
   ②受西欧世纪末颓废主义影响。“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并不具有典型形态,不像欧洲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发育那样完全,它“包含了世纪末的种种流派的夹杂物。”
   郭沫若承认一度比波物莱尔”还颓废”
   ③他们大多受传统诗词不达意中感伤情调的熏陶,悲观消极的感情被诱发。
   例:①洪为法《灯光》脚走倦了,/二十四年--/烦闷的我,/凄楚的我,/归程何处。
   倪贻德《你竞不明不白去了》我将飘流去异乡孤岛,/看白云与海波的飞跑,//我好忘却人生,/让人世也将我忘却。直抒胸臆
   ②托物寄情:王以仁《落花曲》,洪为法《落叶》,倪贻德《残秋》
   这类诗带有历经人生坎坷的辛酸,诗中流露的悲戚情怀,虽带有或浓或淡的现实投景,但那种远离红尘的遁世思想则带有更大的消极影响。
   ③鉴泉《先将这颗心埋起》“我看手掘开埋藏我自己的玟地,/把我这血肉模糊之心儿先埋起”
   黄药眠《我死之后》“我已失去可怜的呼吸,/无声的默认在寿衣褶褶里哀哀地哭着凄鸦”
   四、浪漫诗派的哀落与分化
   1、“五四”时期浪漫诗派形成一股汹涌的潮流,适应了风雷激荡的时代需要。但,①时代变化:1925年“五卅”前后,革命形势席卷中国,读者已不再满足于表现自我、倾泻主观情感的作品,更多需要深刻认识客观现实,深入思考社会人生。
   ②文坛无论在理论或创作上都不同程度趋向革命化,从1925年起,蒋光慈、茅盾、郭沫若、成仿吾都写了不少文章,热情宣传无产阶段革命文学,郭甚至把浪漫诗作为“资---个人主义文学,甚至反革命文学加以批判打倒”,虽偏激,但反映了美学思想随时代发展而急剧变化。
   浪漫主义趋于式微。
   2、浪漫主义诗派的创作发生了显著变化
   ①创作内容从“自我表现”逐渐转向社会现实
   郭《恢复》转向现实主义的标志。
   ②美学风格从直抒胸臆转向含蓄藉
   经过理性的现实积淀,热情含而不露,叙事成分增多(人物形象刻划等)
   ③诗的形式从自由散漫逐渐走向凝炼整饰。
   诗行趋于整齐,诗句较为匀称,韵律和谐,语言凝炼。
   3、作为流派衰落,但作为创作原则,它还在现代诗歌史上延续着。其积极一面:强烈的反抗精神,以炽热情感撞击读者心灵,对其后殷夫、薄风以及普罗诗派有一定影响。其消极一面,悲观颓废的色彩则溶入后期新月社、现代派诗作中去

回    复    

回复人: 午月禾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0.25 19:24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回    复    

回复人: 午月禾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0.25 19:25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回    复    

回复人: 午月禾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0.25 19:25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回    复    

回复人: 午月禾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0.25 19:26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回    复    

回复人: 午月禾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0.25 19:27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回    复    

回复人: ξ寵噯ωǒゞ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0.26 18:23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雪克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0.28 16:54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胡童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0.30 14:50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ycbx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0.31 12:51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沉郁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1.03 23:12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zimalian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1.13 00:20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雁过长空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1.18 23:49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马兆玉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回复时间: 2007.04.15 20:30

    此帖内容已被清除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